
摘 要:本研究嘗試從街道景觀的角度切入,探討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的程度。利用常見的景觀評價方法——語意差異法,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進行調查與分析,期望本研究的實證操作,系統化地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街道的景觀感知,補充專業者于實施相關規劃時,獲取民眾意見信息的不足,并能系統化地了解歷史街道的感知程度,作為未來專業者實施規劃設計時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街道景觀;景觀感知;語意差異法
0 引言
于全球掀起歷史保存風潮的當下,臺灣亦受到歷史保存風潮的影響,進行了一連串的保存運動。但是,現今,臺灣“由上而下”的歷史保存機制,容易造成信息混亂,并且伴隨著大陸游客的日趨增多,也亟須得到更多的看法與感受。
因此,本研究嘗試從街道景觀的角度切入,利用語意差異法,探討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設計感知的程度。并選擇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地區——“艋舺地區”為實證對象,來探討語意差異法應用于了解街道景觀設計感知的可行性,以及對于歷史保存與環境規劃的貢獻性,期作為未來艋舺地區的歷史保存或環境設計的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歷史街道景觀設計的感受。因此,本研究的母體設定為大陸游客及臺灣居民,并于2015年11月25日~12月8日展開問卷調查。
1.2 研究工具
(1)受測者的基本數據。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設計的感受評價。本研究設定的三項基本資料內容,包含性別、居住地區以及教育背景。
(2)歷史街道的取樣。本研究將針對艋舺街道進行篩選,最后總共選取8條街道進行實證調查,分別為番薯市街、直興街、草店尾街、水仙宮口街、新店街、廈新街、龍山寺街與剝皮寮。
(3)評價量尺之設定。針對研究性質與目的,選擇適宜的形容詞序對作為景觀評價的語意。因此,本研究針對環境描述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搜集,經由分析剔除相同的形容詞后,剩余17組語意序對。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艋舺地區街道景觀的感知程度。因此,通過S.D.分析法進行調查,依據研究目的與性質進行實證操作。具體敘述如下:
(1)研究主題設定。本研究針對艋舺地區街道景觀設計進行感知比較的探討,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操作方法與相關資料的搜集與設計。
(2)問卷設計。依據上述文獻搜集與分析的結果,進行問卷的設計。
(3)實證調查。實證調查的測驗對象設定為大陸游客及臺灣居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4)調查結果與分析。依據實證調查的結果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街道景觀設計的感知程度。
2 研究結果
問卷調查的數據處理以SPSS為分析工具,主要針對受測者的居住地區進行區分,分析比較街道景觀設計的感知,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街道景觀的感知程度。
表3的研究結果顯示:大陸游客方面,17組景觀設計感知的語意序對中,平均值大多在4~5之間。臺灣(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居民方面,景觀設計的感知與大陸游客呈現相同傾向,但是在平均值趨于平緩且多數介于4的上下,顯示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的景觀感知程度位于中等。在標準偏差的分析中,顯示相對平均的狀態,也可以說,兩者的相差不大。在顯著水平這一欄中,14組景觀感知的語意序對皆達到顯著的影響,且在“居住地區”方面,顯示有明顯差異。而這些變項亦可作為未來環境規劃或歷史保存的考量項目。
但檢測過程中,“性別”與“教育背景”對景觀感知程度卻未達顯著的水平(P<.05)。故,在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感知程度的比較中,“居住地區”對景觀感知的影響較大,而“性別”與“教育背景”對景觀感知的影響較小。
3 結語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藉由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了解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設計的感知,并嘗試透過語意差異法,進行艋舺地區的調查,找尋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街道景觀設計感知程度的異同。因此,本研究建議可針對艋舺地區其余的歷史街道,持續推進關于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對歷史街道景觀設計感知的調查與分析。這樣才能全面性地了解其對艋舺地區歷史街道景觀設計的感知程度,以作為未來進行艋舺地區環境規劃與歷史保存計劃的擬定,以及上位者了解大陸游客與臺灣居民感知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黃世孟.基地規劃導論[M].臺北:建筑學會,1995.
[2] 黃富瑜,林晏州.淡水捷運線使用者對沿線景觀知覺與偏好之探討[J].中國園藝,1999,45(1):101-116.
[3] 李素馨.都巿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J].都市與計劃,1999,26(1):19-40.
作者簡介:鄔丹(1989—),女,江蘇揚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