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瑋 韓舒靜
摘 要:在大學教育中的美學人文藝術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學藝術文化的推動同樣可以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力量形成合作平臺,通過跨文化交流活動深入開展人文美學藝術的普及,從而推動通識教育。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也讓周邊國家的優秀文化成為引導學生未來發展的營養之一。本篇謹以本校的韓國文化交流項目為例,探討跨文化交流對高職人文美學藝術教學的推動與啟示。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高職教育國際化;普適性教育;推動
1 國家政策背景的支持
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規律的必然趨勢,而開展跨文化活動項目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著眼于“擴大教育開放”。鼓勵各高校開展寬領域、多層次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旨在推動中國大學生在全球化環境下增進不同文化間的了解,獲取知識并發展技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在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大背景下積極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這也是提升高職院校國際化程度,提升高職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建設新世界的橋梁。
2 跨文化交流對高職教育的意義
我們一直在思索探尋,進入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樣才是積極的教育?其實無論哪種教育,都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是振興民族未來的希望,是促進一個人終其一生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提到職業教育,以往我們一直重視對于基礎學科技術的教育與發展,重視對學生應試知識與技能的獲取,往往忽略對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的培養,忽視站在社會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考慮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素質教育是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工程,而美學追求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美學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積淀,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因此要使我們的教育更加完善,人文美學藝術的普及性及適用性也是大學教育中要積極建設與推動的。
3 本校韓國引智項目與交流活動介紹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是中國與德國政府在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在不斷地探索與努力中,逐步確立在職業教育中的領先地位。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以達到“內知國情,外知世界”的目的。推動跨文化國際交流,以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眾所周知,韓國的美容形象設計和插花藝術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我校自2013年成立中韓合作交流中心,2014年進行了首期韓國專家美容美發及插花引智項目。2015年10月是我校建校30周年,秉持“海納百川,敬業樂群”的中德精神,開展了學生系列人文美學課程——韓國插花、美容交流培訓項目。在項目中,我們邀請到來自韓國大學的美容形象設計和插花教授,分別進行了面向全校師生的通識性講座,為大家介紹了韓國美容產業和插花藝術的歷史與現狀,職業教育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內容。指出在韓國,美容業和插花藝術不但是一種高尚高雅的職業,更是一種提升幸福感的、感性消費等新型的消費趨勢,同時也是一個飛速成長的產業。事實證明,韓國的這種迎合大眾心理、提升大眾審美取向的方式已經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與接納,并引導人們向更高的層次提升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風貌的正能量,并成為韓國的出口產業支柱。
通過以上的跨文化交流項目,使我們的師生感受到來自不同地域新穎的教學內容與理念。我們邀請到的韓國項目專家不但具有專業培訓資質及豐富的職業教育管理和實踐經驗,而且具有深厚的社會背景與專業技術能力。美容、形象設計與插花都是藝術品位和個人素養的體現,通過大型公開講座與培訓,主旨意在為本校的師生服務,讓師生們開闊視野。對于推廣和普及美學知識與提升修養水平具有實際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4 對人文美學藝術教學的啟示與推動
通過全程組織參與這些交流培訓項目,也引起我們對教學理念的反思。韓國教授強調指出,韓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普及插花與美容、形象設計這樣的普適性教育課程,提升了韓國民眾生活的品質與幸福感。這也讓我們獲得很多啟示,無論未來從事哪個行業,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位受教育者不僅有更好更高的職業技能,更要拓寬學生的視野,助推其未來長遠發展。大學教育絕不能局限于學生在校期間,更要延展和影響到其離開校園后的人生之路。
我們在相關課程體系、教材、教學方法、教學信息與管理模式等方面,開始進行逐步的改進。首先打破藝術類專業的界限,在工科類學院的選修課程里增加了職業形象設計與禮儀課程,使工科的學生也有機會去體驗和學習人文美學的內容。在課程方面,強調在應用型教學的基礎上,用創造性的、發展的觀念統領教學計劃與內容,注意普及性、適用性與可操作性。雖是選修課,但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尤其對于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學生來講非常有幫助。2015年4月~7月,我院進行了新疆中職師資班的培訓工作。在藝術類課程的設置中重點安排了美容與形象設計課程,并適當引進融入韓國的教學內容與模式,受到新疆師資班學員們的廣泛贊譽。同時,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師也積極進行了相應的繼續教育培訓,并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并定期舉辦人文美學系列公開講座、藝術展等,建立起一個藝術教育共享平臺,使得人文美學得以更大層面的普及與應用。
通過與先進國家的跨文化交流項目,促使我們搭建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幫助我們建立與不同地域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通過這個窗口讓我們了解不同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的相關狀況,以及各個層次教育的實際培訓情況,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職業培訓教育研修的寶貴經驗,應用于學院的專業與規劃建設中,擴展學院的國際化專業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5 結語
在國際交流建設中推進跨文化國際交流,人文美學教育不應也不能只局限于藝術專業,更要推廣至每位受教育者,更要成為貫穿和影響其一生的積極的教育。因此,圍繞具有實際意義的跨文化交流項目,通過人文美學活動來帶動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的普適性的推廣與擴展,對于個人形象與人文美學素養的提升都是具有長遠意義的。
由此可見,積極開展跨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提高學校教學的綜合實力與發展空間的有效手段。通過開放引進,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成功做法,引進優質資源,再加上我們的傳統優勢,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一定會更好、更快、更科學。
參考文獻:
[1] 龔金平.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現狀與反思[J].黑河學刊,2011(03).
[2] 黃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07).
[3] 嚴勵,吳勝紅.人文素質缺失對理工科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及思考[J].教育探索,2009(3).
作者簡介:張華瑋(1972—),女,天津人,學士,講師,2009年至今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教研室擔任專業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專業基礎,形象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