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綜合實訓可訓練和強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本文從課程設計理念和課程標準等方面對高職遙感綜合實訓課程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遙感課程;綜合實訓;項目化教學
傳統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實驗、實驗課程)、實習(社會實踐與考察、專業見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三個層次,其中畢業實習環節是學生完成校內專業知識學習與專業技能培訓后走向就業崗位的過渡環節,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然而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實踐表明,不少學生在進入畢業實習環節之前,尚未完成專業知識和能力體系的整合與強化,沒有做好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準備,在這種情況下進入畢業實習,教學目標很難完整地實現。這種整合與強化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對大部分學生來講是有難度的,學生也不同程度地缺乏這樣的自覺性。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是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從整體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目前實踐動手能力還比較薄弱。鑒于以上三個主要原因,我們提出在畢業實習前新設專業綜合實訓這一教學環節,主要解決的是學生專業核心能力的訓練和強化,從而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1 課程設計理念
1.1 課程開發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建設工學結合的課程,必須改革以教師為主體的課程開發理念。為此,需要建立“學校與企業合力開發”“教學名師與工程師精心打造”的課程開發理念,將企業對遙感人才的能力素質需求直接引入課程開發過程中,并以教學名師和工程師為主體開發課程,形成了多元化的課程開發主體。
1.2 課程目標由知識學習向能力培養轉變
遙感綜合實訓課程在設計過程中,摒棄了傳統課程以知識學習為目標的理念,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1.3 課程結構由傳統學科體系向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結構轉變
遙感綜合實訓課程作為一門綜合的實訓課程,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其課程結構設計必須擺脫與理論教學相對應的傳統學科體系特點,建立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實訓項目”為任務載體的“項目化”課程結構。
1.4 課程內容由單項訓練向綜合化轉變
綜合化的課程內容是遙感綜合實訓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實踐教學的主要特點。作為一門工學結合實訓課程,遙感綜合實訓課程以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能力形成為目標而不是單純的知識運用。因此,在課程設計中,需要將遙感專業各項基本理念、基本方法與技能有機地融合于實訓項目內容中,形成了基于工作全過程的綜合化的課程內容。基本理論與職業性的高度整合不同于知識傳授的教學,也不同于各門課程獨立的實踐教學,它是以學生就業后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將專業內容進行了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自身鮮明目標的實訓課程,遙感綜合實訓課程設計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與知識對應的教學內容,從能力培養出發,以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分析為課程設計的基礎,以項目化的形式綜合崗位技能,實現了由知識運用向理論與職業性的高水平綜合化整合的轉變。
1.5 課程主體、過程、場所由“教、學、識、做”相分離向一體化轉變
實訓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師生的融入度。為此,必須通過建設仿真職業環境的校內實訓室及不斷開發校外實訓基地,并輔以現代化的教學設施等途徑,將教、學、識、做融為一體。工學結合課程主體的一體化是指教師與學生的一體化,在課程設計中,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和教師同時設計為實訓項目的計劃者、執行者和評價者,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能力,課程過程的一體化是指教、學、做的一體化,即課程在實施過程中要體現教中做、做中學,學中做的工學結合課程觀,使學生在教、學、做的一體化過程中自主學習,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課程場所的一體化是指教室、實訓室與工作場地的一體化,為此,必須建設仿真職業環境的現代化的校內實訓室,開發了各種類型的校外實訓基地,將教室搬入實訓室、搬入企業,實現了場所的一體化。
1.6 課程評價由教師主觀評價結果向開放化、過程化、標準化轉變
課程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取決于對教學活動的評價與反饋,從而形成由教學活動到課程評價,再由課程評價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閉路循環,因此課程評價方法與標準對于課程的發展至關重要。工學結合課程的主要特征在于課程的教學場所已由教室走向工作崗位。因此,必須改革原有的由學校教師單一評價的評價體系,形成由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用人單位評價為主體的及時反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通過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不斷優化課程內容與結構。其次,改革評價結果的傳統方法,作為一門實踐課,只有注重過程評價才可以得到及時反饋的評價信息。為此,要“設計過程+結果”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注重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及團隊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訓效率。最后,為了評價的客觀性,必須對實訓項目的考核制訂量化考核標準,以解決原有實踐教學考核主觀性大的問題。
2 建立遙感綜合實訓課程的課程標準
基于項目化綜合實訓的高職生應用能力培養模式是以企業項目為背景,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把基礎理論、實踐教學和工程實踐結合起來。由于項目式教學強調項目的現場性、知識的綜合性和學生全面能力的培養,實訓的形式、內容與傳統實訓課程有較大差異。所以需要研究并構建這種新型實訓方式的具體課程標準。
2.1 要確定專業綜合實訓的核心能力體系,關鍵在于正確把握社會對遙感專業人才提出了什么樣的能力要求
主要通過以下步驟:首先,開展社會調查,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層次和能力要求;其次,通過進一步梳理,明確所設專業與社會需求對應的層次及能力結構;最后,學生工作后,根據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不斷對能力體系進行修正。
2.2 設計專業綜合實訓課程體系
專業綜合實訓的教學目標必須通過課程來實現,因此合理設計課程體系是專業綜合實訓成敗的關鍵。為此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根據本專業的核心能力設置若干門模塊化的實訓課程,課程可以與核心能力一一對應,也可以是對若干項核心能力的綜合訓練。其次,這些實訓課程的設置,不是對培養方案中已有課程的重復,而是教學內容上的一種整合。再次,充分吸收廣大師生和用人單位的意見,與他們一起研究制訂實訓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差異,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最后,做好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及時獲取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需求信息和使用情況的反饋信息,對專業綜合實訓的課程體系作出相應的調整。
3 結語
本項目通過引入項目化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中進行學習,縮短了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通過引導學生實現所學知識的整合與綜合職業技能的掌握,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和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課程的改革對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水平和項目研發能力也有很大的促進,為其他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路海萍.課程項目化: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走向的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09(8).
[2] 陳尚玲.高職項目化綜合實訓的實踐與探討[J].學園,2011(15).
作者簡介:盧嵐(1983—),女,湖南城步人,碩士,講師,從事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