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不能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要關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要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依據,用功效系數模型,對福建省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業績進行綜合評價。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功效系數法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70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進步,企業不僅要對盈利負責,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會和環境的責任。2015年6月2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發布了《社會責任指南》、《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和《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三項企業社會責任國家標準,中國進入了“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時代”,將社會責任納入評價體系已形成國家共識。作為資本市場中堅力量的上市公司,承擔并履行社會責任,是其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本文以福建省上市公司經驗數據為依據,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用功效系數模型,對福建省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業績進行實證分析。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沿革
企業社會責任思想起點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個社會能夠通過市場配置其資源。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盡可能高效率地使用其控制的資源以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能以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銷售他們,企業就盡到自己的責任。19世紀的人們,在“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對社會責任持消極態度。許多企業不但不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且想盡辦法盤剝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供應商和員工等的利益,以期快速變成社會競爭的強者。在1959年出版的《企業成長理論》中,Penrose提出了企業是人力資產和人際關系的集合的觀點,為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構建奠定了基石。直到1963年,斯坦福大學研究所才明確地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定義,他們認為利益相關者是這樣一些團體,沒有其支持,企業就不可能生存。Freeman在其1984年出版的《戰略管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書中,明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平衡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會進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動。與傳統的股東利益至上觀點相比較,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和參與,企業追求的是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某一主體的利益。1991年,Carroll對其本人在1979年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企業社會的經濟責任、倫理責任、法律責任和自由決定是否履行的期望”的概念作了修正,指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對象就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方面的責任,結合利益相關者的理論,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的矩陣模型,該模型將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完美結合。Carroll進一步指出,一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消費者、社區和環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是承擔對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相應責任。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模型的提出
(一)研究思路
實證分析要求在指標的選擇,權數的確定和模型的設計方面體現科學性、客觀性和可行性。因此,對福建省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證分析首先集中在社會責任評價指標的選擇上。本文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選擇了體現對投資者責任、對消費者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對社區責任、對雇員和管理者責任以及對供應商責任六個方面的指標作為研究對象。為了消除指標值太小對研究結果造成的困擾,本文對部分指標進行擴大倍數的處理。其次,本文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指標權數。該方法的研究思想是:在所有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取值差異越大,該指標就越難實現,也越重要,因為他更能反映出各參評單位之間的差距,所以,應賦予較大的權數。最后,本文運用功效系數法的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原理來設計評價模型。在目前企業各項指標值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功效系數法能夠根據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從不同的側面對評價對象進行計算評價,客觀反映企業的績效狀況,準確公正地評價企業績效。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功效系數法是在進行綜合統計評價時,根據指標的權數,將功效系數轉化為可以評價的分數,然后將各項指標分數加總,得到綜合評價分數的方法。功效系數法對每一項評價指標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滿意值是指在目前條件下能夠達到的最優值,不允許值是該指標不應該出現的最低值。允許變動范圍的參照系數就是滿意值與不允許值之差。功效系數是指各項評價指標的實際值與該指標允許變動范圍的相對位置。具體分析的步驟是:
5.根據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權數。
6.最后計算評價總體的總功效系數F。根據F值的大小排列其順序或優劣。
綜合評分值F=∑單項指標評分值×指標權數
傳統的功效系數法將基礎分值定為60,調整分定為40的做法過于簡單粗糙,得到的綜合評價分值不夠精確,本文對傳統功效系數法進行了適當的改進。首先,借鑒財政部關于《企業業績評價標準》的做法,將選定的指標分成五檔標準值。各項指標的評價檔次分別為優(A)、良(B)、中(C)、低(D)、差(E)五檔。對應五檔標準值賦予五個標準系數:1、0.8、0.6、0.4、0.2。如表1所示。
其次,將評價中的基礎分60改為隨標準系數變動的各檔基礎分值,調整分40改為上下兩檔基礎分值之差,確定本文擬建立的功效模型為:
指標標準分=該指標的權數
指標上檔基礎分=指標權數×上檔標準系數
指標本檔基礎分=指標權數×本檔標準系數
調整分=(實際值-本檔標準值)/(上檔標準值-本檔標準值)×(上檔基礎分-本檔基礎分)
單項指標得分=本檔基礎分+調整分
總得分=∑單項指標得分
三、福建省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分析的指標選擇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盡可能高效率地經營企業資源以滿足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需求。具體包括:
(一)對投資者的責任
企業可利用的經濟資源來源于兩個渠道,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兩渠道的投資人就是股東和債權人。給投資者創造財富,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只有實現了投資者財富最大,企業才有了維護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承擔其他社會責任的前提和基礎。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可用企業利用資源經營后實際支付給股東和債權人的股利和利息多少來衡量。
投資者責任履行率=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資產總和
為數據處理的方便性,對其擴大100倍處理,指標變為:
投資者責任履行率=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資產總和×100
(二)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是指企業利用可使用的資源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且以消費者愿意接受的價格出售的能力。此方面指標可用企業運用資源實現的銷售收入減去因產品問題賠償給消費者的支出來衡量。
消費者責任履行率=(營業收入總和-用于產品質量賠償的營業外支出)/資產總和
(三)對政府的責任
企業對政府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合法經營,依法納稅方面。政府作為監管者,既可以根據稅法規定向企業征收各類稅款,又可以通過合適的政策把企業所納稅收返還給企業。此方面指標可用企業各項稅費支出減去企業所收到稅費返還來衡量。
政府責任履行率=(支付的各項稅費-收到的稅費返還)/資產總和為數據處理的方便性,對其擴大100倍處理,指標變為:政府責任履行率=(支付的各項稅費-收到的稅費返還)/資產總和×100
(四)對雇員和管理者的責任
企業對雇員和管理者的責任主要表現在:增加雇員和管理者的收入和福利;為雇員和管理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保障雇員和管理者的職業健康;為雇員和管理者提供充分的職業培訓機會,關注雇員和管理者成長和職業發展。它的貢獻大小可用企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員工支付的現金來衡量。
雇員和管理者責任履行率=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資產總和
(五)對供應商的責任
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體現在企業向供應商采購商品和勞務,支付現金以維持供應商的生存和發展,它的貢獻大小可用企業向供應商采購所支付的現金大小來衡量。
供應商責任履行率=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資產總和
(六)對社區的貢獻
企業對社區的貢獻體現在企業對其所處的社會周邊環境所做的貢獻,包括企業對社會的捐贈及贊助和企業對環保作出的貢獻。因此,企業對社區的貢獻可用企業捐贈支出,贊助支出和環保支出來衡量。
社區責任履行率=(環保支出+捐贈支出+贊助費)/資產總和
為數據處理的方便性,對其擴大10000倍處理,指標變為:
社區責任履行率=(環保支出+捐贈支出+贊助費)/資產總和×10000
四、指標權重的確立
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的做法來確定指標權重。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的量綱不同,不宜直接比較其差別程度。為了消除各項評價指標的量綱不同的影響,需要用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來衡量各項指標取值的差異程度。各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公式如下:

五、福建省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證分析
首先,本文根據福建省90家已上市企業2014年的年報數據,整理計算出投資者責任履行率x1、消費者責任履行性x2、政府責任履行率x3、員工責任履行率x4、供應商責任履行率x5和社區責任履行率x6的各個數值,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即指標標準分。如下表2所示:
最后,根據90家上市公司上述6個體現企業責任的評價指標的指標值和計算得出的評價指標權重,依據建立的模型,算出福建省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綜合得分并對其進行排序,得分越高的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貢獻越大,得分越低的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貢獻越低。如表4所示:
從表4可知,福建省90家上市公司中,履行社會責任排名前5名的是永輝超市、太陽電纜、潯興股份、興業科技和九牧王。排名后五名的閩燦坤B、ST興業、神州學人、冠福股份和國脈科技。90分以上履行社會責任表現優秀的企業有3家,80分以上履行社會責任表現良好企業有1家,60~80分之間,履行社會責任表現中等的企業有11家,其他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的都比較差。這說明目前福建省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還不強,履行社會責任做的還很不夠,還需要在以后的經營中繼續努力,爭取做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公民。
五、結語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運用改良的功效系數模型對福建省上市公司2014年的年報數據進行處理,得出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綜合評分。模型在計算過程中,通過與樣本“指標平均值”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各上市公司的綜合評分,因而,它只是福建省企業間相對比較得出的結果,不代表其在全國范圍內履行社會責任的業績。
主要參考文獻:
[1]朱立旭,王彭德.功效系數法在企業經濟效益綜合評價中的運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2(10)P5-P8.
[2]羅曉光,劉飛虎.基于功效系數法的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評價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2(5)P93-P98.
[3]熊霞.基于功效系數法的超市企業財務危機預警分析[J].中國外資2013(8)P70-P72.
[4]李金昌,蘇為華.統計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P257-P276.
[5]裴菲.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關系研究[A]山西財經大學P9-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