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東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推進與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大眾傳媒成為了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脫離了大眾傳媒,社會的政治經濟都難以很好的維護。近些年來市場經濟大繁榮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同時自媒體競爭越來越大將原本的紙質傳媒格局打破,由此造成了文學意識形態的轉變。由于大眾傳媒缺乏系統性的整合,同時大眾傳媒涉及范圍很廣造成了當代文學的變化的多樣性。我們要在媒體特點與運行規律發展的基本特點下,深入對大眾傳媒進行探討以分析,來探討大眾傳媒對當代文學的影響以供大家參考,不足之處還望大家批評糾正。
關鍵詞:大眾傳媒;當代文學;影響
由于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傳播手段與傳播的形式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可以說大眾傳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傳媒的發展相適應的是,當代文學的角色定位也由原來的高等家庭開始向大眾化發展,文學由原來的政治性開始變得平民化,這也是大眾傳媒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突出的影響。文學與傳媒的結合使得當今的文學發展與大眾傳媒相互滲透,但是過度的滲透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了文學的市場化與商業化。同時近些年來文學日漸沒落,原本文學所具有的高貴地位也變得漸漸低落,甚至有很多的文學家相繼提出文學已死的觀念,并把這一切歸咎在了大眾傳媒造成的文學格局低下的局面。
一、三大媒體與文學概述
(一)報刊的出現與文學發展
首先近代報刊的出現刺激了新文學,報刊成為了新文學的重要載體,并直接的影響了文學日后的發展。曹聚仁先生就報刊與文學曾評價過:“中國的文壇和報壇是表姊妹,血緣是很密切的”,“一部近代中國文學史,從側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聞事業發展史”。可以說,我們對歷史回顧不難發現近代報刊與文學的結合成為了古典文學終結的重要元素,中國文學也因此進入了現代文學時代。像“新月派”、“語絲派”、“學衡派”等等報刊,作為印刷媒介對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并且發生了歷史性的影響。由報刊產生的文學法則對于印刷媒介依舊有很強的影響。雖然說隨著大眾傳媒的進步,文學的傳播模式,速度題材都有了不少的變化,但是由印刷傳播媒介的基本屬性造成的文學活動特征還是保留了下來,這種報刊的內涵還是存在的。印刷品的出現可以說是近現代文學具有突破性的進展,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于文學可以有更大的選擇范圍。可以說,報刊文學的出現在早期的傳媒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很長時間內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在這一階段內,文學也實現了空前繁榮的發展。
(二)廣播的出現與文學發展
到了20世紀20年代,廣播的出現成功的將原本靜態的文字變成了動態的語言進行傳播,相對而言更加的刺激與震撼。在1983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的廣播劇《火星人進攻地球》,因為播出方式和音響效果的新穎,使得聽眾們產生了巨大的恐慌,甚至很多人都以為災難真的來臨了。由于廣播是在同一個階段內由很多人參與的,所以它的交流方式與情感的表達都是印刷媒體所不能達到的。同時,廣播的出現給了聽眾很大的自由,人們可以在伴隨的狀態下實現工作的狀態,也就是可以一邊收聽廣播一邊工作。這樣的情況是原有的印刷品所無法達到的狀態,極大的節省了娛樂和工作的時間,同時給予人們以更多的娛樂自主性與選擇性。廣播具有很強的渲染能力,彌補了印刷品文學不能夠給予大眾的視聽感受,讓大眾可以更好的享受大眾傳媒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三)影視的出現與文學發展
由于影視媒介對文學的影響,我們需要思考怎么樣以新的藝術表現手段來更好的實現文學的適應性。比如我們可以加強對于風景環境與人物肖像的描寫,文學語言敘述很難達到影視作品中那樣的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畫面感。就像電影和電視一樣將小說的文字變成了想象后的畫面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來,電視既有畫面又有聲音,既有字幕又有解說。除此之外,電視傳媒還包括了電視詩畫等各種各樣的節目,在保留了文學作品優美性的同時加強了情感的想象。 而在小說中那些臆想中的畫面以及虛構的人物在原本生活的影響下顯得很無力,所以很多的藝術元素已經很難去滿足現代人的閱讀要求。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文學家開始思考將文學的藝術重點轉移到內心描寫中來,希望通過對心理描寫和精神分析來增強自己的文學獨立性,并且使這種藝術手段在影視化過程中更增加自身獨到的魅力。我們從文學的傳播方式上進行調整可以收獲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成果。我們可以借助電子媒介帶來的視聽優勢,努力找到可以文學與大眾傳媒的之間的契合點,讓大家建議看到文學與傳媒的強強聯合,以呈現整體性的享受。比如像《幻城》、《誅仙》、《甄嬛傳》等電視連續劇的播出,讓電視劇所積累的人氣效應帶動小說圖書市場,讓觀眾們能夠回頭去對原著進行購買與閱讀,經過了影視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后可以以文學語言的角度來欣賞小說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模式,先對電視劇劇本進行編寫,等到電視播出擁有一定的市場之后再將電視劇劇本改變成小說,比如電視劇《愛你沒商量》就是采取了這樣的模式進入圖書市場的,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對于文化市場的影響。
二、網絡傳媒與當代文學
到了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媒體也涌現了出來,第四媒體也應運而生。網絡成為了傳遞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網絡集結了傳統傳媒的表現形式,具有數字化、全球性、多媒體、實時性、交互式等特點。網絡這個傳媒的媒介傳播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都是之前的媒介革命所達不到的,從2002年中國的互聯網網民就達到了4500萬,近些年更是持續翻了幾番,由此可見網絡媒介增長速度之快。我國近些年來用于觀看電視劇的消閑時間比以往少了很多,就是大量的人將時間用在了上網上。
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傳播,網絡文學發展越來越強勢,同時也造成了傳統文學觀念的沖擊以及傳統文學寫作規則的改變。網上的文學作品既可以像普通的印刷文本一樣保存與閱讀,又可以像影視作品那樣具有聲音和畫面,給人以感官的享受。讀者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來對文學作品進行自主的選擇,甚至可以與作者對文學作品的相關進行討論來表達自身的意見與建議。讀者們可以對于自己喜歡的作品有選擇性的下載,在很小的儲存內可以容納很多的文學作品,無論是經濟花費還是儲存放置都是一般書籍所不能比的。
傳統文學偏向于有作者自身的約束性,而網絡作者們相對而言顯得無拘無束,或是為了傳播自己的經歷情感,或許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些網絡作者們既是網絡文學的生產者又是網絡文學的消費者,讀者與作者在這里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這些作者中可能有電腦玩家可能有普通的學生,可能是企業的員工,所以很多人只接受了較少的傳統文學的影響,在寫作中很少會有文學模式的限制。網絡文學的出現成功地為當代文學引起了新的潮流,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當代文學
不同的大眾傳媒模式形成了文學形態多元化的局面。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印刷品媒介比口語傳播更能實現時空的超越,可是文字符號也越來越抽象,隨著人們對于符號系統的不斷掌握,誤讀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由此造成了對大眾傳媒的壓迫。隨著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在內的電子媒介的不斷發展,將信息以生動形象的展示以實現人類認知與信息獲取的輕松便捷。但是與此同時也使得文化變成了快餐文化,淡化了意義的追尋以及對文化關懷。網絡成功的將文字、聲音、圖像、數據的自由選擇與交互集于一體,可以說“網絡上的生存是一種沒有重量的生存”,相對現實生活而言網絡更像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讓人產生了虛幻感與錯位感。同時網絡的高度自由使得信息容易出現膨脹的現象,太多的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平臺,這就加大了人們對信息的選擇與判斷的困難程度,更為嚴重的是伴隨著網絡傳媒的出現網絡病毒與黑客也層出不窮,而新時代的文學就是在網絡媒介的矛盾共存狀態下不斷的發生變化與整合。
四、小結
大眾傳媒的發展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文化事業與科學發展的過程,也是人類思維符號化的進程。自傳媒的媒介開始發展就經過了口頭、手抄、印刷、電子、網絡等形態的轉變,在不同的時期內,大眾媒介也凸顯出不同的社會特點,這就是傳媒媒介所體現與傳遞出來的信息。當然這里有一個誤區就是新媒體的出現并不代表著原始媒體的淘汰,正如我們現在已處于科技時代,但是那些民間傳說和民歌還保留著最原始的口頭傳播的傳媒模式。大眾傳媒的地位,重要性的變革直接影響了文學和以文學分子,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各種傳媒的特點以及文學變化,使得文學觀念,文學手段都能夠與大眾傳媒方式保持一致。大眾傳媒與文學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傳媒方式為文學提供了傳播的媒介,文學成為了傳媒的主要內容,二者相互促進與發展以更好的對大眾的精神生活與娛樂方式實現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儒俊.傳媒嬗變對文藝傳播的影響[J].電影文學,2007(23).
[2]孫銘.文學作品影視化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J].華章,2011(26).
[3]孫銘.文學作品影視化對當代文學創作的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8).
[4]李丹丹.文學與影視的藝術生產—再生產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5]田冬錦.從“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看傳媒對新世紀文學的影響[D].河南師范大學,2011.
[6]孟祥春.當代語境下大眾文學的書寫與消費[D].西北大學,2010.
[7]張邦衛.“后工具時代”與媒介的詩性訴求——兼論媒介的文學基因與審美質素[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
[8]張邦衛,李勝清.直面文學的式微——現代傳播媒介與文學詩性空間萎縮的內在關系之審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
[9]何希凡,譚光輝.電影對文學名著改編的困境與出路——影視文化的發展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接受研究之二[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