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摘 要:康德,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云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他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后一位主要哲學家。其晚年的著作《判斷力批判》是美學經典名著之一,也是康德三部批判的最后一部,這部著作在他的整個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這部著作的完成使康德的哲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關鍵詞:康德;美學;審美;批判
本文主要論述《判斷力批判》對美的分析。康德在美的分析論中所采用的邏輯是從質到量,再到主觀合目的性,最后以共通感作為普遍認同的條件,完成了他的審美判斷的純主觀判斷。“無利害性”和“非概念性”作為康德從質和量上對審美經驗特征的總結是重要的,以此兩點可以清楚地使審美判斷與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區別開來。康德更重視的是從兩大理性的聯系上來看審美經驗的特征。此外,康德也僅是在講純粹美(形式美)的時候,認為美是“無利害性”和“非概念性”的,而在講到“附庸美”、“美的理想” 乃至“崇高”時,康德更為重視審美經驗對概念、道德目的等的特定依存關系,認為“理想在子道德的表現”。從康德美學思想的整體來看,他的美的分析的核心環節應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從關系來看審美經驗的特征,才是貫穿《判斷力批判》全書的核心命題。
一、從質上看,美不涉及利害,這主要是從審美快感與其它快感的區別中得出的。康德首先對鑒賞判斷作出界定,為了進一步說明審美判斷的特殊性,康德將快感分為三種,即快適、美、善。“凡是我們把它和一個對象的存在之表象結合起來的快感,謂之利害關系”,根據康德對利害關系的這一界定,他對三種快感的區分,他認為“在這三種愉快里只有對于美的欣賞的愉快是唯一無利害關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為既沒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沒理性方面的利害感來強迫我們去贊許”。經過分析之后,康德指出:美不涉及利害。
二、從量上來看,“美是那不憑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康德認為,這一點可從前面美不涉及利害引申出來。既然美不涉及利害,在做審美判斷時就沒有任何主體偏愛,同時這種判定也“不是基于任何一種其它經過考慮的利害感”,判斷者必然會認為對象具有使每個人愉快的根據,這種審美快感是人人共有的,具有普遍性。
三、從目的關系來看,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時”。“無目的”是從客觀上講審美判斷的前提條件,它不存在任何與客觀存在相聯系的目的,只是一種超脫的自由的心境,這就是前面所說質的特征。而“合目的性”是從主觀上講審美判斷的核心依據,這種“合目的性”僅限于主體的一種心意狀態,并不與客體存在發生直接聯系。因此客觀的合目的性只能經由概念而被認識,而審美判斷不以概念為依據,不具有客觀的合目的性。同時審美判斷不涉及利害,因此也沒有主觀目的。從目的關系看審美判斷,康德對美作出了分類,他認為美有兩類:自由美和附庸美。在康德看來,只有不涉及利害,不以概念為前提,符合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純形式的美才是自由美;反之,涉及概念利害的是附庸美。
四、從形態或情狀來看,美不依賴概念而具有普遍必然性。他指出符合條件的鑒賞判斷“必須具有一個主觀的原理,這原理只通過情感而不是通過概念,但仍然普遍有效地規定著何物令人愉快,何物令人不愉快”,這樣的原理他稱之為“共通感”。康德所說的共通感則是按照情感判斷。他首先假定存在這樣的共通感,這種假定在他看來是有理由的,因為只有這樣的共通感存在,情感的普遍傳達從而知識的普遍傳達才有可能,他認為“這是在每一種邏輯和每一非懷疑論的知識原則里必須作為前提被肯定著的”。
這樣的共通感的存在使我們相信我們依據一種共同的而不是私人的情感作出了審美判斷,這樣的判斷應該是每個人都對它同意,因此雖然審美判斷只與主體相連,是一種主觀判斷,卻仍具有必然性,具有普遍有效性。由此,康德總結出對美的第四點說明: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的對象。
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前兩個界定了鑒賞的愉快情感的兩大特點,即無利害的快感和無概念的普遍性,后兩個追溯到這兩大特點的先天根據,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總括起來有兩條:無目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及無概念的主觀普遍性。雖然第一、三契機對主觀合目的性的談論還是第二、四個契機對主觀普遍性的深究,最終都是建立在一種假設的基礎之上。無論怎樣,這是康德解放人的一個嘗試,把審美主體受制于客體解脫了出來。從此,人在審美過程中獲得的喜悅再也不是因為對象表象的特質,而是因為人本身具有一種先天判斷的能力。人在審美過程中,完全體現了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約定的自由,完全享受了游戲的快樂。也正是這一點,康德的美學才對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開始了人本主義美學的研究。
至此,康德對美的分析完成,經過分析,他對美作出了上述四點說明,在這四點說明的論述中康德都始終堅持將審美判斷的特殊性在對比中揭示出來。
參考文獻:
[1]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黑格爾著.謝麟譯.哲學史講演當前(第四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