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
摘 要:施蟄存的鬼怪小說在193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是一個另類的存在,本文以施蟄存的現代鬼怪題材心理分析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產生原因、探究其創作宗旨,對其思想價值進行了重新評估。
關鍵詞:施蟄存;鬼怪;心理;都市病
1930年代初期,施蟄存創作了《魔道》、《夜叉》、《旅舍》、《宵行》、《兇宅》五篇小說,它們敘述詭譎怪誕,想象離奇,成為一類現代式的鬼怪小說。它們的出現給當時的中國文壇帶來了新異、刺激,一時激起千層浪。然而,施蟄存并沒有在這條創作道路上走得太遠,在創作完《兇宅》之后,施蟄存的這次大膽的怪誕幻想的現代主義藝術探索便戛然而止。
一、施蟄存鬼怪小說溯源
中國古代志怪文學資源十分豐富,施蟄存出身書香門第,文學稟賦極高,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他對《聊齋志異》等古代志怪小說十分熟悉,他還十分喜歡李賀的險怪詩風。少年時期的施蟄存心中便形成了深深的“志怪情結”。施蟄存十分欣賞奧地利心理分析小說家顯尼志勒和美國作家愛倫·坡的小說。前者多表現人物的二重人格、變態心理。后者則展現了獨特的死亡和恐怖美學。在這類鬼怪小說中,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施蟄存對二者的借鑒。
二、創作宗旨探究:“鬼”——無法擺脫的“都市病”
這些小說有著大致相同的故事框架:主人公都是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男子,他們都患有精神衰弱癥,他們暫時離開上海來到鄉鎮,在那里經歷了亦真亦幻的恐怖遭遇。這些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患有精神衰弱癥,脆弱的精神使他們敏感、多疑,一旦被外界的環境刺激便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梢?,小說中“鬼”,顯然是主人公幻覺所致的虛幻的“心理鬼”,而他們之所以會神志恍惚、過度妄想是因為他們的“病”,這“病”的背后顯然存在著某種隱喻意味。
晚年的施蟄存在談到《魔道》時曾說,它主要表現的是“一種都市人的不寧靜情緒”。1930年代的上海被稱作“亞洲的巴黎”,在這座畸形的繁榮半殖民地化的大都市中,陳腐與新異,歡樂與痛苦,高貴與卑賤相混雜。在這里,上層人在享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而窮人卻被無限壓榨,他們流著汗與血,在人間煉獄中痛苦的煎熬?!赌У馈返刃≌f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上海的中產階級,他們雖過著較為體面和舒適的生活,但也不能像資本家那樣縱橫于十里洋場。他們活在“天堂”與“地獄”的中間地帶,一方面,這座城市的燈紅酒綠充斥著他們的視聽,種種欲望使他們蠢蠢欲動。另一方面,這座城市每時每刻都在上演的底層人饑寒交迫、任人欺凌、走投無路、家破人亡的慘劇沖擊著他們未泯的良心,更加深了他們自身的生存危機感。都市現代物質文明的誘惑使他們沉醉其中,迷戀不已,但同時這座都摩登外表下的猙獰面目使他們倍感恐懼。在兩種矛盾情感的沖擊和折磨下,他們患上了“都市病”。為了擺脫使自己備受折磨的“都市病”,他們離開上海只身前往鄉下,但鄉村的寧謐荒涼反而刺激了他們敏感多疑的神經,引起了他們種種恐怖的臆想。顯然,都市的車水馬龍、高樓霓虹已經深入他們的血液和骨髓,即使他們可以擺脫都市的環境,卻很難擺脫自己內在的“心魔”。施蟄存從上世紀20年代起寓居上海,他站在這座現代都市的邊緣,窺視著其中的一切,將自己的都市體驗投射到了這類小說中。在都市與鄉村的位移中,在詭異驚恐的幻覺中,施蟄存為我們展現了在矛盾的情感和巨大生存壓力下都市人內心的扭曲、變異,展現了他們如夢魘般揮之不去的“都市病”。
三、思想價值重評:都市人生存和心靈困境的寓言
1980年代后,施蟄存的作品重新被研究者們重視和挖掘,這類鬼怪小說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研究者們往往強調其美學價值,而忽視其思想價值。施蟄存的這類小說雖然沒有表現“啟蒙”、“革命”等重大主題,但是如果我們擺脫五四以來固有的文學評價標準,用小說“表現人的生存狀態及境遇”的宗旨來衡量這類小說就會發現它們具有超越時代和空間的永恒價值?!艾F代化”、“城市化”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但在這過程中也衍生了許多問題。施蟄存筆下的1930年代都市人的都市病,如今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嚴重。當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超負荷的生存壓力、種種物質利益誘惑、人際關系的冷漠,使得當代都市人感到孤獨、焦慮、痛苦,他們想要逃離,尋找讓心靈得以寧靜的精神家園,但都市文化的深刻影響卻又讓他們對都市以外的環境感到不適應,從而產生對都市的畸形依戀。施蟄存用集魅惑與恐怖于一身的“鬼”,用虛構的都市人遇“鬼”的離奇經歷為我們編織了一個永恒的都市人生存困境和心靈困境的寓言,時至今日讀來仍然能夠引起當代人的強烈共鳴感。
參考文獻:
[1]施蟄存.十年創作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M].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4]楊迎平.施蟄存關于魔道的一封信[J].新文學史料,2011(2):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