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摘 要:歷史上越南曾長期作為中國的直屬領地,盡管在公元10世紀(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因中國割據分裂脫離中國統治,宋以后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但仍未脫離中國文化的影響,一直沿用漢字。中國文化對越南文化影響時間長遠、程度較深。在文學方面表現尤甚。
關鍵詞:漢詩 中越詩歌;影響 ;《皇越詩選》
一、概況
早在秦始皇時期,交趾(越南古稱)就被劃歸在中國版圖內。但此時漢詩沒有開始興盛。作為域外文學的漢文學只掌握在少數高僧手中,用于傳播佛教、禪宗。
公元10世紀,由于中國內部割據越南脫離了中國統治。從中國的北宋到清朝光緒年間,越南為中國的藩屬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大量吸收漢文化。
在此階段中越貿易往來頻繁,促進中越文化的交流。漢詩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同時越南延續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在統治階級領導下,使用漢語成為高貴典雅的象征,漢詩在下層文人群眾中興盛起來。在藩屬時期的漢詩中可以發現大量群臣和唱、表達政見、針砭時事的詩歌,甚至還有不少皇帝所做的詩歌。這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況十分相似。
從發展時間來看,越南漢詩發軔與公元10世紀,興盛于13—17世紀,衰落于18—20世紀初。與中國文學發展變遷的時代基本一致。另外,從詩抄原本的小引:“詩之為詩三百篇其至矣,漢古詩十九首猶為遠之,自是以沖淡稱陶令節,沉雄稱杜少陵,飄逸稱李太白,彼其骨格特異要皆有深趣者也我。”中也可看出,詩經、古詩十九首以及杜甫、李白等著名詩人對越南漢詩的影響頗深。但正如之前學者所說,我們在關注中國古典詩歌對越南漢詩影響之時,更應該研究越南在吸納中華文化時所做的變通。
二、影響表現
(一)內容及題材
縱觀《皇越詩選》可以發現,越南漢詩內容題材廣泛,除最初興起時傳播佛學的內容外,還有描繪山川秀麗,感嘆人生際遇、抒發政治抱負等題材,與中國古典詩歌極其相似。
在中國文人筆下,梅花傲霜斗雪,象征著高潔傲岸的精神人格,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代表。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形體美到“早梅高高樹,迥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的精神美,對梅花的崇拜與贊揚同樣對越南漢詩產生了影響。
早梅
地底潛將春意回,南枝問暖已先開。
一年一見故人面,冰雪精神認得來。
這首詩出自越南詩人陳侃之手,詩人不僅緊扣題目,突出了梅花開放的“早”,歌頌了梅花的“冰雪精神”。在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中,同樣也描寫到了梅花的“早”,但張謂在全詩中僅是描寫早梅綻放的姿態,就將早梅高潔傲岸的品格和詩人對其的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中國儒家文化的直接熏陶下,中國詩人所表現意境更為悠遠、委婉。
(二)體裁
在詩歌體裁方面,越南漢詩更是直接借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詩體。律詩一直是中國古典詩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律詩中,七律體最為人稱道,因為它形式復雜、用韻講究、創作難度大,最能突顯詩歌的魅力和詩人的才華。從《皇越詩選》所選詩中七律所占最多,也可以看出中國古典詩歌對越南漢詩在體裁上的影響之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詩詞格律上,越南漢詩時而遵照中國古典詩歌,時而違背中國古典詩歌。一方面,越南詩人對非本族語言得漢語運用難免出現偏差;另一方面,這種方式表現出越南詩人對中國文化的繼承和革新,突出越文化的個性。
(三)藝術手法
在漢詩創作的藝術手法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常用手法的影子。
三更月
三更雨露海天廖,一片寒光上碧霄。
不照英雄心曲事,乘云西去夜迢迢。
《三更月》描寫夜上三更時的月亮。三更雨過后,大海與天空顯得更加空曠,此時云散,月光化為一片寒光,給本就遼闊的海天更增加了一種寂寥。但皎潔的月光并沒有照進英雄的心里,更沒有發現英雄心中的不平事,而是乘云西去了。有一種“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落寞之感。此詩表面上是一首詠物詩,實則借景抒情,抒發了自己抑郁不得志的失落與憤懣。
在中國詩人筆下,專門描寫月的作品也有不少。“月”一般是歷史見證者或思鄉的寄托。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將月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觸景生情,表達了邊塞將士迫切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心情;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寓情于景,突出對家鄉的感懷,將“月”作為思鄉的意象。這些意象及藝術手法,在抒情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四)意象及典故
《皇越詩選》所選漢詩中,隨處可見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出現的意向及典故。如《舟中獨酌》“松菊故交嗟異路,琴書歲晚喜同調。”中的“松菊”、“琴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常用兩者代指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有這首《登揚州城》:
八千余里客,二十四橋秋。
異國逢佳景,惱中強倚樓。
從內容中可看出,作者來到了中國的揚州城。越南詩人此處正是化用了中國詩人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對揚州二十四橋的描寫。古往今來中國古典詩歌也有不少對揚州城的描寫,此外,在《海口夜泊有感(二)》“一別江湖數十年,海門今夕系吟船”中也可以發現化用了《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意象。
正如陳國旺所說“從歷史上看,越南民族正是通過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根據自己的具體國情對外來文化進行了吸收、改造。越華文化接觸與互融的傾向一直是越化而不是華化。” 在研究中國文化對越南漢詩得影響得同時也不可忽略越南文化在吸收中華文化時的改造與變通。
參考文獻:
[1]嚴明.東亞漢詩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