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摘 要: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詞一般都是晚唐文人及晚唐之后文人所創作的文人詞。在文人詞出現之前,詞首先在民間產生并傳播。尤其是二十世紀末,敦煌曲子詞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唐代民間詞的原始面貌。這些唐代民間詞為詞史提供了重要的題材,對詞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貢獻。
關鍵詞:唐代民間詞;當時傳播;詞史貢獻
詞的產生,可以追溯至隋唐時期。魏晉南北朝以后,西域和外國音樂陸續傳入中原,它們與中原漢族傳統的民間音樂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新型的音樂—燕樂。由于燕樂最初只在民間流行,所以它最初并非我們今天大量見到的文人詞的樣式,而是由唐代民間詞人創作的民間詞。民間詞發展至晚唐五代時期,才經過一批專業詞人的努力,逐漸定型并最終正式登上文壇。唐代民間詞的產生與廣泛傳播,為后代詞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也為文學的發展展開了新的一頁。
一、唐代民間詞之當時傳播
隋代新興俗樂曲子詞傳播的詳細情況,由于保存的文獻資料較少,所以至今很難考證。但就唐代而言,隨著二十世紀初敦煌石室的打開,敦煌卷子中詞曲得以面世,為我們展現出晚唐文人詞產生之前民間曲詞的發展情況。根據今人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和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中收錄的敦煌曲子詞的情況來看,其中除極少數文人詞和隋、五代民間作品外,都是唐代民間的產物,這說明詞最早流行于民間,并由民間傳播開來。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中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1]說明詞在唐代得到了發展,傳播情況也相對前代頻繁起來。
早在初唐時期,《回波樂》、《傾杯樂》、《三臺》、《南歌子》、《春光好》等就已在民間傳播。到中宗以后,曲詞開始風行起來,據《新唐書·宋務光傳》中記載的唐前期大臣宋務光上書朝廷要求禁演《蘇幕遮》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曲子詞在當時民間傳播的盛況:
比見坊邑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曰‘蘇幕遮。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錦繡夸競,害女工也;督斂貧弱,傷政體也,胡服相歡,非雅樂也;渾脫為號,非美名也。安可以禮義之朝,法胡虜之俗?《詩》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則。非先王之禮樂而示則於四方,臣所未諭。[2]卷一三一
“比見”說明宋務光在當時城市中的住宅區和民眾聚居的地方經常會看到隊伍演唱詞曲“蘇幕遮”,并且畫面還很壯觀,“旗鼓相當,軍陣勢也;騰逐喧噪,戰爭象也”,其規模,有軍隊擺陣的氣勢,其演唱的聲勢,好像在進行戰爭一樣。說明曲子詞在當時演唱之酣暢淋漓,受到民間群眾的歡迎與追捧,傳播情況很樂觀。
到了盛唐時期,民間詞發展至極盛。由于盛唐國力強盛、財力富足,民族之間和國與國之間交往頻繁,樂舞也隨之繁榮起來,再加之佛教盛行等多種原因,使得當時燕樂曲調大量產生,西北敦煌、秦川五陵、晉北五臺以及漢江巴蜀等地出現了歌場隨地設,街頭巷尾、酒市茶莊、府縣衙前、寺觀道場普遍演唱的景象,正如敦煌曲子詞《帝王感》所演唱的那樣“新歌舊曲遍州鄉”,詞當時在民間的傳播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二、唐代民間詞對詞史之題材貢獻
開元、天寶年間,崔令欽《教坊記》收錄了三百多種當時流行的曲名,可見在盛唐之前詞就已在民間廣泛流傳。現存最早的唐代民間詞就是清末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曲子詞,這些曲子詞填補了唐代民間詞的空缺,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資料價值。從這些曲子詞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民間詞拓寬了新興詞體的表現范圍,拓寬了詞的題材。
王重民在其《敦煌曲子詞集》敘錄中說:
妗子所獲,有邊客游子之呻吟,忠臣義士之壯語,隱君子之怡情悅志,少年學子之熱望與失望,以及佛子之贊頌,醫生之歌訣,莫不入調。其言與花柳者,尚不及半。[3]28
可以看到唐代民間詞的作者成分相當復雜,有游子俠客、忠臣義士、隱士教徒、儒生學子、工匠醫師等等,幾乎都是社會下層之民眾。他們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令詞的表現范圍大大拓寬。
此外,任二北在其《敦煌詞初探》中根據詞的表現內容將敦煌曲545首分為:疾苦(5首)、怨思(36首)、別離(3首)、旅客(10首)、感慨(6首)、隱逸(5首)、愛情(23首)、伎情(17首)、閑情(15首)、志愿(23首)、豪俠(4首)、勇武(3首)、頌揚(25首)、醫(3首)、道(2首)、佛(298首)、人生(21首)、勸學(5首)、勸孝(34首)、雜俎(5首),二十類。在這些作品中表現題材非常寬泛,或表現日常勞動生活,反映民生疾苦,詠月、或詠松、詠燕、詠馬、詠劍,或書寫七夕乞巧、牛郎織女、孟姜女、秋胡等民俗傳說,甚至記述醫生歌訣,宣傳佛道教義,各種題材幾乎無一不可入詞,內容極其豐富。
民間詞題材和內容的多樣化,拓寬了詞的表現范圍。后代詞人可以在這些詞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精致化的創作,為詞的類型的最終定型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宋王灼.碧雞漫志 [M].江枰(疏證);劉崇德,龍建國,田玉琪.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2]宋歐陽修,劉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黃拔荊.中國詞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