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婭
摘 要:《尤利西斯》是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一部現代主義的鴻篇巨作,這部作品從結構到主旨都在模仿荷馬的《奧德修紀》。從古希臘史詩到現代派小說,兩者在審美風格上存在著重大差別,一個表現生活的美,一個袒露生活中丑的一面。通過對《奧德修紀》與《尤里西斯》的結構框架、人物形象及故事情節進行對比分析,以揭示《奧德修紀》史詩的文學史意義。
關鍵詞:《尤里西斯》; 《奧德修紀》; 對比研究
《奧德修紀》標志著古希臘文學輝煌的藝術成就。它規模宏大,結構精美,將10年經歷壓縮在42天中集中表現,充分體現了詩人卓越的宏觀調度和控制能力。作為一部近乎完美的范本式讀物,《奧德修紀》這部作品中的許多典型的文學母題影響著許多歐美作家的思維方式。
一、故事框架與人物形象的對應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修紀》有密切聯系。將現代城市中極其普通的場景鑲嵌在古老的神話中,使神話與現實在情節、結構和主題上發生了關聯。《尤里西斯》中的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并對應一個《奧德修紀》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修紀》有不同層次的對應。
值得研究的是,在人物形象的對應關系上,史詩與現實經過了審美到審丑的轉化。史詩中的奧德修斯是英雄的化身,他氣宇軒昂、無所不能,一心要返回自己的故鄉與妻子團圓。而現實生活中與奧德修斯存在對應關系的卻是一個懦弱無能、猥瑣可悲的廣告推銷商;現實世界中的特勒馬科斯則變為了精神上渴求滿足的青年教師斯蒂芬;20世紀的佩涅羅佩即是布魯姆的妻子莫莉,是一個放蕩淫逸的業余歌手,與堅守貞節的佩涅羅佩大相徑庭。由此可以見到,古希臘神話中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在20世紀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所見到的不再是勇敢無畏的英雄形象,也不是英雄們創造的光輝事跡,而是卑微低俗的市井人物的日常生活。這種對小人物的描寫,深入的挖掘了每個人內心中的陰暗面,真實再現了愛爾蘭黑暗現實的真實寫照。從審美到審丑的進步表明:“人們正視丑,正是人類相信自己的表現,表明人類勇于正視,也有希望克服丑。”
二、《尤里西斯》對于《奧德修紀》中母題的模仿
《奧德修紀》中許多故事成為后來歐美文學創作的典型母題,詹姆斯·喬伊斯在《尤里西斯》中也并不例外的運用。在第四章中,布魯姆做家務時莫莉卻在床上指使布魯姆給她拿早餐、端茶、拿小說,在這一點看來,布魯姆被女性化了。他無論是對下午博伊蘭的到訪,還是妻子對自己的不忠誠,他都顯得無力阻止,就像《奧德修紀》中奧德修斯被女妖卡呂普索纏住而無法自拔一樣。布魯姆作為一名性格復雜的現代人面對危機四伏的生活環境他一籌莫展,最沒有傳統英雄形象中的軒昂氣質,這樣的他最終在白日夢中找到了安慰的反英雄。斯蒂芬在小說中則對應奧德修斯,作為一個知識青年,他能夠感受到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缺失,但是卻無能為力,難以找到解決辦法,內心焦慮,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毫無規劃,前程黯淡無光。
《尤利西斯》的神話模式對應結構,一方面為現代小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表現方式,使讀者留下強烈的神話原型印象;另一方面形成了古今對比,現代人物雖然全非英雄,但他們的觀念比古代英雄進一步,使小說的結構更寓于立體感。所以說,《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的關系不僅僅局限于母題上的研究,更是表達了一種“荷馬化”人生與現代生活中對人生的探索之間的區別所在。前者表達人類追尋解脫,試圖超越當下時代的困境,追求希望之光,后者展現現代西方人內心的空虛與扭曲病態。
三、結語
《奧德修紀》到《尤利西斯》這種文學發展的延續性值得學習探討。古希臘文學開創的文學傳統深受西方文學的認可與肯定。《奧德修紀》也不例外,“他們從《奧德修紀》中發現了一種便于操作而又高度藝術化的旅程結構,因而受到啟迪,并將它發展成為一種規模更加宏大的敘事結構形式,這便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旅程小說”。 歐洲十八世紀文學,一大批深受《奧德修紀》體裁影響的旅程小說作家競相出現,如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卡夫卡的《變形記》都深受影響,采用了文學視角轉變的方法,從動物的視角看人類生活。艾略特在《荒原》的創作簡介中也提到,“在當代和古代之間進行持續不斷的比較……這就是對表現為當代歷史現狀的一無可取且一團混亂的”全景社會“進行把握、安排并賦予形象和意義的一個方法……我真的認為,這是朝用藝術表現現代世界成為可能邁出的一步。”在比較和思考之后獲得到的領悟想必更加深刻、透徹。
參考文獻:
[1]趙永平.崇高與卑微——從《奧德賽》到《尤里西斯》不同取向的審美含義[J].山東財政學院,2004.07.
[2]李春霞,楊玉萍.《奧德賽》的漂泊母題[J].河西學院學報,2006 .
[3]艾略特.趙蘿蕤漢譯《荒原》手稿[M].趙蘿蕤譯(譯文略有改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