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南曦 王雨倩 沈哲南
摘 要:石柱洋村是浙江省內一座地域特色鮮明卻默默無名的小村落,本文旨在從飲食文化角度對其地域特色進行挖掘,簡要總結其飲食文化特色并初步研究傳播策略,為推動該地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石柱洋村;飲食文化;傳播策略
一、石柱洋村飲食文化特色
飲食文化是地區民俗風情的核心體現。石柱洋村是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一座被群山環抱的小村落,風景秀麗,地產豐富,是全國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果品資源也十分富足,此外還有多種山珍以及中藥材,最著名的有白術、茯苓、石斛和被稱為長生不老藥的“天臺烏藥”——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當地的鄉土民風交融在一起,自然孕育出了當地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從物質層面來說,與浙江省多數地區相似,石柱洋村村民在食材烹調上秉承了浙菜的四個特點,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細,家庭小菜以清炒為主,盡可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主食則以稻米、麥粉、番薯絲為基本。而在具體分餐上,石柱洋村又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如浙江居民一般習慣早上喝稀飯、吃面食,午、晚以米飯為主,即一稀兩干,但石柱洋村往往以餛飩、面條等湯水面食作為晚餐,即兩稀一干。對此,當地村民解釋說,他們長期或務農或外出打工,夜間需要早早休息,湯水面食有助消化,從而保障他們的正常作息。而在食物樣式上,當地傳統風味食品主要有與春卷相似、但口感更松軟的餃餅筒,以麥粉和精肉為主料、象征團圓的肉丸糊麥餅,扁而頗像耳朵的扁食,品名多樣、餡料豐富的四角粽,調和小麥粉在鍋內拖拉而成的圓餅“糊拉汰”,等等。其中,糊拉汰的做法正在漸漸失傳,如今最受喜愛的糊拉汰來自天臺縣城環城東路的“修緣食坊”,店主范順鐲表示,要做好糊拉汰,一定要掌握訣竅,否則成品會缺乏勁道。他還說:“(糊拉汰)是一份寶貴的遺產,里面包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傳統,包著那些如今只能耳聞而不見其詳的傳奇故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贏得大家對傳統小吃及其內含傳統文化的關注。
與此相對應,從精神層面來說,石柱洋村的飲食文化實際上也傾注了村民本身生活理念與當地的民俗風情。石柱洋村既有山情,又有水意,山的質樸踏實與水的溫柔秀美交織纏繞,生生不息,這樣獨特的純凈水土不僅灌溉出了當地新鮮無污染的農作物,也養育出了村民淳樸自然的鄉風,他們賦予生活以靈性、詩意,賦予飲食以風味、情趣,如餃餅筒的由來,相傳是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出于勤儉考慮,將每餐剩菜裹在糊拉汰中以便下餐繼續食用,他本人因此被提拔為衣缽僧;又如吃肉丸糊麥餅要用三支筷子,據說是因為天臺立縣之初正值三國鼎立,老百姓便以餅象征祖國河山,三筷分別代表魏、蜀、吳三國,暗中譴責其分裂割據;再如兩個關于扁食的故事,其一是說夫妻招待客人,妻子因丈夫曾說自家豬瘦如扁食而做出豬形“扁食”,令人忍俊不禁,其二是說鄭姓祖上孟五公力大無窮,長了顆扁腦袋,村民因為懼怕背地里叫他鄭扁頭,又不敢明說“扁”字,結果后來扁食又被稱為“面食”……諸如此類,都在石柱洋村簡單的日常飲食中滲透了文化元素,為其飲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二、傳播策略
飲食文化是石柱洋村地域特色的集中體現,也是該地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化角度開發石柱洋村民俗資源、推動村落建設,飲食文化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為了推動石柱洋村飲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嘗試提出傳播策略以供參考,更好地展現石柱洋村的特色民俗,并提升其知名度。
首先,可以樹立“石柱洋村”的文化品牌。根據小組的調研,石柱洋村的飲食文化處于一個比較抽象和分散的狀態,餃餅筒、扁食、肉丸糊麥餅、天臺粽等尚處于家家戶戶自己就地取材制作,食材、制作方法、配料等存在于村民的經驗意識當中。這種抽象、分散的狀態不利于對外宣傳石柱洋村的一系列特色飲食,故建議借助“石柱洋村”這一品牌,整合石柱洋村的飲食文化,譬如制作《石柱洋村特色飲食集錦》或宣傳片,在介紹石柱洋村特色飲食同時,融合飲食的由來和背后的傳說,如:餃餅筒的由來、肉丸糊麥餅吃法中蘊含的筷子文化、兩個關于扁食的故事,以及天臺粽與明代成華帝“天下第一”的夸贊、糊拉汰與石柱洋村傳統新媳婦進門后的考驗等等,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提升飲食的文化附加值。來到石柱洋村,不僅僅是品美食,更是品文化。
其次,完善石柱洋村旅游產業鏈。石柱洋村目前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開發休閑產業,改善村容村貌、千山怪石間建造茶館、開辟陸蠡故居、開巖景點、天下第十七水等頗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點,但并未有意識地將飲食文化融入其中。休閑旅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給石柱洋村帶來了人流量,將飲食融入到石柱洋村的旅游產業鏈當中,讓游客心靈得到放松的同時,抓住游客的胃。石柱洋村的飲食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飲食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在旅游發展當中得到自我提升。
最后,建立“食+”模式,以飲食為中心,整合當地農、漁、林業資源。石柱洋村的生態資源較為豐富,雷鋒溪中的水產、天臺山系孕育的一切植物,都可以為石柱洋村的特色飲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因為石柱洋村的特色飲食本就建立在當地原材料基礎之上。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將其轉換為經濟效益,無疑是對自然最大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