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秀秀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然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的倫理經濟正在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國傳統的“完人”人格在社會激烈的商品競爭和武力較量中陷入窘境。在現代化進程中,“完人”與“脫序”的矛盾現實愈演愈烈,個體現代化問題日益突顯,急需正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完人;脫序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完人”追求及其面臨的挑戰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文化價值系統。在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學說在各種文化形態中都處于中心地位。中國文化價值系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統一,而以善為核心。這種性善的信念和價值傳統使得中國人在自我觀對人性的尊嚴有著根深蒂固的期待和追求??鬃釉弧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靈公》)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儒家把修己、養身看做是立身處世、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所總結的,中國文化側重向內用力,用內力改造自身。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傳統的中國人在修己慎獨中踐行其對“完人”的不懈追求。
然而,正如我們所經歷并體驗到的,當代中國社會已經并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徐長安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表述到:傳統的倫理政治正在向公民政治轉變,傳統的倫理經濟在向市場經濟轉變。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以物質利益原則取代倫理中心原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交換是以市場主體(也是道德主體)對自我利益的關心和實現為前提的。它要求肯定并保護每個人的個人利益,以個人利益(主要是物質利益)作為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刺激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桿。傳統的血緣倫理將讓位于經濟倫理,以倫理為中心將讓位于以經濟為中心。相應的,傳統倫理道德也面臨著被批判、被揚棄、被改造、被重建的命運。中國傳統社會對待義利與理欲的關系上“以義制利”要求與“義以為上”的觀念相結合,往往導致了對功利意識的過度壓抑。儒家固然承認利不可一概否定,但更強調追求、計較功利之心不可有?!耙挥兄\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王陽明《與黃己成書》,《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這樣,功利意識(“謀計之心”)完全處于摒棄之列。也就是說,功利的觀念完全不容許進入機動的層面。雖然功利意識的過度會對個體行為和社會風氣產生消極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功利意識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當今社會變革下的“脫序”狀態
在當今社會變革背景下,中國傳統的“完人”人格日益暴露出它的不足,在社會激烈的商品競爭和武力較量中,它顯示了力不從心、束手無策的窘態。這種窘態往往使得個體在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時也落入窘境。這里筆者想借用墨克斐的“脫序”概念加以描述。在他看來,從心理的次元著想,脫序是一種反社會的程序。脫序的人退縮到他的自我之中,他對社會的一切軌范都不信任。脫序的心理狀態是由一個人的道德連根拔起造成的。脫序的人不再有任何標準,他只受一些不相聯屬的驅力所驅使。他不復有連續感、義務感及對群體的責任感。
中國當代青年“脫序”之感最為強烈的往往是其踏入社會之時。當今學校教育依然傾向于對學生傳統道德的培育與塑造,重視建設個人品性素養,積累知識,呼吁追求崇高理想與偉大抱負,某種程度上趨向于將“完人”的自我修養最為最高目標。這與時下社會全然是價值重心的脫節,而且矛盾顯然愈演愈烈。偶然翻閱金岳霖的弟子殷海光先生的《中國文化的展望》一書,書中對此的描述雖然用語質樸,但字字句句實實在在發自內心:“在學校里教的是一套,進入社會行的是另一套,乃脫序之一源。在學校里教的是重理想,進步,正義,要規規矩矩,是就是,非就非。進入社會行的,必得是重現實,要懂得怎樣‘混,要圓圓滑滑,勢勢利利,要明白是就是非,非就是是,要能對許多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兩種價值系統背道而馳,使剛出學校的青年不易適應,甚至終于銳氣消磨。積累所及,會使整個社會缺乏活力。”
這兩種價值重心的矛盾依然是尚未解決的事實。這就意味著,即使看到了這種“脫序”的我們,在正式踏入社會后,也就走上了正式成為茫?!懊撔蛘摺比后w的一員。而脫序帶來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內心的茫然無所依靠之感?!八靶e人的價值。他唯一的信持乃否定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denial)。他生活在既無將來又無過去的一條窄線上?!薄八麄冊谀昵鄷r代被他們的環境,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夢幻,他們的希望,所撕碎。他們必得面對吃力而冗長討厭的工作,……”我們從墨克斐對脫序者的描寫中不難感受一二,而放眼當今社會之青年,恐怕大多數人的狀態即是如此。故越來越多的人內心會有種“塵埃化”的體驗。因為沒有確定的價值依靠,無法為個體行為找尋一個意義所在,越發覺得一己之存在宛如茫茫世界的一粒塵埃,渺小浮動而輕薄無根。
三、結語
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中解釋道:“無論哪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從心理、態度和行為上,都能與各種現代化形式的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相互配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真正能夠得以實現?!奔热唬F代化是人的現代化,那么正視中國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脫序”問題就應當是并且日益是重中之重。當然,這不單單是個體或一個群體的問題,這應當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哺育下的民族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徐長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
[3]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
[4]英格爾斯著,殷陸君譯.《人的現代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張岱年,方克力.《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