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婉君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對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分類歸納,從中揭示出清遠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文化。其次,將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和廣州粵方言歇后語比較,得出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在語用方面的三個特色,最后通過對清遠粵方言歇后語現狀的分析,了解到時代對清遠人的影響。
關鍵詞:清遠粵方言;歇后語;社會生活;社會心理
我國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中寫道:“在我國各地豐富的方言詞中,積累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現象。”①從語言作為符號系統角度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蘊,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它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記。清遠粵方言按方言劃分屬于廣府片,清遠粵方言很大程度上與廣州粵方言相似,但是它又保留自己的獨特性,體現了清遠市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清遠粵方言歇后語是歷代清遠人民共同創造的語言財富,它深深地打上清遠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社會烙印,反映出清遠市粵方言區獨特的社會文化。
一、清遠粵方言歇后語舉要
(一)與清遠飲食文化有關的歇后語
飲食文化作為民俗的重要部分,不僅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特色,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方言的特色。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廣府人對飲食十分講究,粵菜取材豐富、烹調手法講究。廣府人的飲食習慣大致是相同的,但是也包含著一定的地域差異性,最能代表清遠的飲食文化就是清遠雞。
人們提起清遠,總是最先想到的是清遠雞,清遠雞以皮色金黃、肉質嫩滑、風味獨特而馳名省港澳市場,清遠雞是清遠的飲食文化的標志,是清遠人餐桌上永不缺席的一道菜。而這種喜吃清遠雞的飲食文化,也保存在人們常用的歇后語當中。
半夜雞啼—唔知丑
雞打針—話都冇咁快
雞食放光蟲—心知肚明
(二)與清遠習俗文化有關的歇后語
清遠的習俗和其他地方的習俗大致是相同的,傳統節日也是大致相同,即使是這樣,但清遠的習俗還是顯示出清遠的獨有的地域文化,這些獨有的地域文化則隱藏在清遠的方言歇后語中。
1.春節
在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是春節(過年),清遠人十分重視春節,年前一般會對家進行一次大掃除,在大年三十(除夕)那一天早上,一般會全家人吃鵝湯丸,晚上會吃“團年飯”。大年初一早晨,長幼依次祝賀新年,年初二,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年。歇后語“年晚煎堆—人有我有”、“年初一拜年—大家咁話”等都是關于清遠春節習俗的內容。
2.清明節
清遠人十分重視清明節,家族中的男丁無論身處何方都必須回家鄉掃墓,一來是祭奠祖先,二來是希望通過祭拜先人來保佑家族的人。掃墓通常是一個家族的人約好一起掃墓的,而燒豬肉是必備的拜祭品,拜祭完之后就開始分燒豬肉,凡族中的男丁都有份。“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這個歇后語生動形象地體現了請清遠人拜祭的習俗。
3.端午節
端午節,清遠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而政府也會組織賽龍舟活動(扒龍船),賽龍舟這種活動也體現在不少的歇后語中,例如:“龍船菩薩—水(衰)神”、“龍船裝豬屎—又長又臭”、“龍船棍—頂水神”等。
4.其他習俗
除了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進入了清遠粵方言歇后語,還有一些其他習俗內容也進入了歇后語。比如:“九大簋—任食唔嬲”,“九大簋”指過去筵席以九個簋盛九樣菜肴為最隆重,形容菜很多。過去清遠人擺喜宴通常是九個菜,現在通常是十三個菜,菜量很足,隨便吃。
(三)與清遠人宗教信仰有關的歇后語
有的歇后語還反映了清遠人的信仰風俗,廣東地區最普遍的信仰是與祖靈崇拜和由此產生的各種鬼神迷信活動,廣東人求神拜佛的出發點源于世俗生活的功力目的,或者是求升官發財,或者是求早生貴子,或者是求延長壽命。
正因為這些信仰都是被世俗生活所利用,所以也就沒有傳統宗教對世俗的超越精神。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清遠人也創造一些關于“鬼”、“神”、“死人”內容的歇后語,這些歇后語通常與崇拜鬼神無關,只是單純用于戲謔、取樂,增添語言的幽默性。比如“墳頭耍大刀—嚇鬼”在墳前耍大刀,只能嚇鬼,比喻用威脅的手段只能嚇鬼,對人是沒用的。“吊頸鬼搽粉—死要面”,吊頸鬼指上吊死的人,上吊自殺的人還要化妝搽粉的,講究儀表,形容那些窮講究面子的人。
(四)與清遠人性格心理有關的歇后語
1.精明能干
清遠人具有一般廣東人的特點,他們精明能干,討厭夸夸其談和沒有才能,我們可以在歇后語找到相當多的例子說明,例如:“周身刀—冇張利”比喻缺乏一技之長。“冇耳茶煲—得把嘴”比喻光說不練。“半桶水─冇料又認叻”、“繡花枕頭—得個樣”,這些歇后語都是諷刺別人沒有本事的。
2.提防心理
有的歇后語可以體現清遠人互相提防的心理,這是由于做生意的不穩定性造成的,“黃皮樹鷯哥—唔熟唔食”,比喻專找熟人下手。“扮豬吃老虎—詐傻扮懵”,比喻愚鈍的外表掩藏著精明的心計。“生蟲拐杖—靠不住”、“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提醒大家要注意那些套近乎的人,以防不測。這些歇后語真實地反映了廣東自古以來的商業文化,由于商業上的勾心斗角,影響了清遠人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就懷著一顆防人之心。
3.諷刺厭惡
清遠粵方言歇后語相當一部分是表達諷刺或表現厭惡的意味的,例如:“壽星公吊頸—嫌命長”,比喻不要命了;“陳年中草藥—發爛渣”,比喻撒潑;“非洲和尚—黑人憎”,比喻令人討厭;“半夜雞啼—唔知丑”;“蒸生瓜—神神地(形容不是正常人)”、“頭尖額榨—冇厘貴格”等等,這些都是損別人的話,充滿了人們的對待不喜歡的事物的態度。
二、清遠粵方言歇后語的語用特色
廣州粵方言在廣府片區域內具有標準粵方言的地位,這是由廣州的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綜合決定的,清遠粵方言是從屬于廣州粵方言的,所以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在語用方面與廣州粵方言歇后語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又決定了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具有自己的語用特色。
(一)歇后語字數較少
通過與廣州粵方言相比得出,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大部分是字數比較少的。比如:“放葫蘆—車大炮”、“屎坑板—死頂”、“死人燈籠—報大數”、“蒸生瓜—神神地”、“白鴿眼—睇小人”等。
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字數較多的比較少,基本上只有“無事獻辛勤—非奸即盜”、“年初一拜年—大家咁話”、“三水佬攞鷯哥—五只,五只”、“陸榮廷睇相—唔衰攞嚟衰”(形容自找倒霉)、“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地”、“屎坑關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而廣州粵方言歇后語除了上述歇后語外,字數比較多的歇后語還有很多,“朱義盛—話明系流嘢”、“一丁人結拜—你算老幾”、“一個蘿卜一個坑—冇多冇少”、 “打工仔開年飯—準備松人”等。
(二)歇后語通俗性強
清遠粵方言歇后語在表達時比廣州粵方言歇后語更口語化,通俗性更強。比如,清遠人將“水瓜打狗—唔見一橛”表達為“爛柴打狗—唔見一橛”,將“阿崩叫狗—越叫越走”表達為“阿崩嘍狗—越叫越走”,將“食得蒜頭多—好大口氣”表達為“食得蒜頭多—口臭”。從粵方言的語感角度來講,清遠粵方言的歇后語在表達時更加通俗,上述歇后語的“爛柴”比“水瓜”更為通俗,“嘍”字比“叫”更能體現人們叫狗的時候的聲音狀態,“口臭”比“好大口氣”將吃完蒜頭后的口氣形容得更加貼切,這些不同之處都是經過清遠人們在使用歇后語時經過選擇而逐漸定型的,因為經過口語交際的選擇,所以會更加的口語化和通俗化。
(三)歇后語取義不同
清遠粵方言歇后語表達時取的意思與廣州粵方言歇后語不同。比如廣州人講“三水佬攞鷯哥—要頭水”,清遠人講為“三水佬攞鷯哥—五只,五只”,雖然這兩個歇后語都是出自同一個民間故事,但是廣州人和清遠人把它變為歇后語時采取了不同的意思,廣州人把它形容為什么都要爭先、要開頭的,而清遠人只是取故事里人物的話“五只,五只”為它的謎底。另外,廣州人把“藤條燜豬肉—fit到漏油”形容為人穿衣服很合身,而清遠人通常嚇唬不乖的小孩時就說:“將你藤條燜豬肉”就沒有形容人穿衣服很合身的意味,而是取“fit”這個用棒子打人時發出的聲音。
三、清遠粵方言歇后語的語用現狀
現在清遠人在口頭表達中,歇后語的使用往往是把前面的謎面去掉,直接說謎底的內容,比如:“陳年中草藥—發爛渣”變為“發爛渣”、 “床底下爛柴—撞曬大板”也縮短為“撞曬大板”等,這種變化與時代有關,現在社會發展速度快,生活節奏快,人們說話的速度也隨之加快,人們的表達速度提高,自然要求說話簡練,濃縮。
這種變化除了和時代有關系,還與清遠人們的生活情趣變化有關。過去清遠的經濟和物質生活比較貧乏,人們通常娛樂的方式就是在屋前、小巷間納涼聊天,所以人們說話都是繞著圈子,把話說得更生動有趣,現在有太多的娛樂方式吸引著人們,直接的表達更適用于今天的生活。
最后,清遠粵方言歇后語有很強的時代性,其中很多事物或行為習慣都是有明顯的時代標志的。如“繡花枕頭—得個樣”、“茶瓜送飯—好人有限”、“賣鯇魚尾—搭嘴”等歇后語在我們的實際口頭表達過程中漸漸消失,因為我們現在生活中少了歇后語所講的現象,在口頭表達時用這些歇后語的話,對方可能就不知所云,所以它們沒有了實際語用的價值,也會慢慢失傳。
注釋:
①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參考文獻:
[1]歐陽覺亞,周無忌,饒秉才.廣州話俗語詞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詹伯慧,甘于恩.廣府方言[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3]邵慧君,甘于恩.廣東方與文化探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4]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與文化趣談[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5]詹伯慧.廣東粵方言概要[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