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英漢民族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英語和漢語是英漢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方式,隱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文化差異。正是這些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在許多英漢譯例中文化因素并未準確體現,這是導致許多英漢譯例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討英漢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缺失以及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意義,旨在為英漢翻譯實踐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文化;文化差異;英漢翻譯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英漢民族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英語和漢語是英漢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方式,隱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文化差異。正是這些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不懂得英漢文化及其差異,是不可能很好地實現兩種語言的相互轉化。然而,在許多英漢譯例中文化因素并未準確體現,這是導致許多英漢譯例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討英漢翻譯中文化因素的缺失以及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意義,旨在為英漢翻譯實踐提供一些借鑒。
一、英漢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概念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Tylor)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人類學家把把文化劃分為四大系統,即: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觀念系統和語言系統。經濟系統包含生態環境、生產、交換和分配方式、科學技術等。社會系統包含社會階級、親屬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風俗習慣等。語言系統包含字位結構、語法結構和語義結構等。觀念系統包含宇宙觀、藝術創造意象、信仰、價值觀念、認知思維等。
(二)英漢文化差異
文化本身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與對象性,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英語國家和中國地理位置和人種不同,這必然導致兩種不同文化的形成。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思維模式和歷史典故方面的差異。
1.宗教信仰差異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客觀社會的虛幻的反映。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佛教和道教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對中國人的影響較深。中國人信奉佛祖和各類神仙,認為他們神通廣大,支配世間萬物。漢語中有許多詞語與佛教有關,如:現象、頓悟、緣分、解脫、因果、苦中作樂、五體投地、一絲不掛、三頭六臂、當頭棒喝、本來面目、不二法門、大千世界、一塵不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漢語中也有很多關于道教的詞語,如:長生不老、道法自然、江湖等。而英語國家的人們信奉基督教,他們認為耶穌基督是人的救世主,主宰著人間一切。英語中有許多與基督教相關的詞語,如:God bless me!(上帝保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2.社會習俗差異
英漢文化在風俗習慣上也存在著很多差異。在飲食上,漢民族吃飯用筷子,而英民族用刀叉。在色彩方面,漢民族自古喜歡紅色,認為紅色象征著喜慶,幸福,快樂、成功等。漢語中有許多與“紅”相關的詞,如:戴紅花,紅榜,滿堂紅,送紅包,紅極一時等。而英民族認為“紅色”是不祥之色,常與憤怒、危險、戰爭、恐怖相聯系。英語中許多與紅有關的表達都含有貶義,如:red handed(沾滿鮮血的),a red battle(血戰)等。
3.思維模式差異
思維模式是一個民族在一個區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不同民族思維模式是不同的。英民族的思維模式以抽象思維、直線思維和邏輯分析思維為主,習慣用抽象概念來表達具體事物,表達思想直截了當,把一個整體分成幾個部分來分析。而漢民族的思維模式以具象思維、曲線思維和整體綜合思維為主, 喜歡用具象的方法表達抽象的概念,表達思想比較迂回,習慣從整體上觀察事物的特征并著眼于各部分間的外部聯系與相互作用。
4.歷史典故差異
歷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凝聚著著民族的智慧。英漢民族都有許多反映本民族文化的歷史典故,形式雖短小精悍,但卻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漢語中典故有三顧茅廬,毛遂自薦,完璧歸趙,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畫龍點睛等。英語典故有The Heel of Achilles,Helen of troy,Pandoras box等。英漢歷史典故都源于英漢文化,因此,英漢民族的人們對本民族的歷史典故都有各自的語義聯想。
二、英漢翻譯中文化因素缺失
當前許多譯者英漢翻譯實踐中,往往過多地關注詞對詞、句對句、篇章對篇章的文字轉換,而對翻譯中文化內涵的處理討論不多。許多譯者雖然掌握了比較豐富的英漢詞匯、語法、語篇方面的知識,但卻經常會犯理解錯誤或交際錯誤,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源語文化背景意義不太了解,因而不能很好地轉換。這也往往導致譯文質量不是太高。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民族由于區域和人種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文化。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思維方式、歷史典故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形式,反映著文化屬性,蘊含著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特性。英語與漢語這兩種不同語言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屬性,如果不能了解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就不可能很好地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
例1:
原文:I think his presence here is the proof that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our work.
譯文:我認為,他的到來是對我們的工作重視的證明。
英語多用名詞,而漢語多用動詞。在英漢翻譯實踐中,往往會將英語中的名詞轉換成漢語中的動詞。英文中presence、proof和importance是比較抽象的名詞,在漢譯時并未轉換成漢語的具體動詞。這體現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文化因素,因而,譯文并不是很地道的漢語。
例2:
原文:在四川,有一處美妙的去處。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寶頂,樹木蒼翠,花香襲人,鳥聲婉轉,流水潺潺,名勝古跡薈萃。它就是松潘縣的黃龍。
譯文:In Sichuan, there is a scenic spot. It lies beneath Xuebao, tha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 It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are rich in historical interest as well as natural beauty. This is Huanglong(Yellow Dragon) in Songpan county.
例2中漢語原文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語篇展開模式是先描述,然后再點出美妙的地方。譯文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卻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維模式,不符合英語語篇的發展模式。英語語篇往往喜歡開門見山,點明地點,再描述。
例3:
原文:The man is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譯文:這個男人像被捆扎的母雞。
英語原文中“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是英語諺語,譯者按字面意思將其譯出,此翻譯行為沒有充分考慮英漢文化差異,這使得譯文很難被漢語讀者理解。實際上諺語“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跟漢語中諺語“熱鍋上的螞蟻”意思相近,因而,翻譯時,作適當的文化轉換,將原文譯為“這個男人像熱鍋上的螞蟻”,可以使漢語讀者就很容易理解原文的內涵了。
三、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意義
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意義重大。文化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英漢民族經過漫長的時間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其差異主要體現在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思維方式、歷史典故等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方式,反映著文化屬性,蘊含著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特性。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中隱含了深厚的文化和文化差異。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體現在詞匯、句子、語篇等各個方面。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翻譯,更是文化的翻譯。翻譯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跨文化活動。英漢翻譯過程中必定是英漢文化的翻譯過程。然而,由于英漢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英漢翻譯中必須考慮這種差異,否則無法準確傳達源語思想。王佐良指出,一個譯者必須是一個文化人,“他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李紹年認為,翻譯的實質不是語言的轉換,而是用不同語言對原作內涵文化的再現。
英漢翻譯中文化因素往往是比較棘手的,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說“翻譯的最大困難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頭有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頭卻要花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鑒于此,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應重視文化因素。
熟悉英漢文化及其差異能夠使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時時刻刻以文化的視角來處理翻譯文本,這樣能使其準確理解原文,從而準確、忠實地傳達出原文的思想。這樣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才會減少、甚至避免一些錯譯和誤譯。比如,譯者如果熟悉了英漢文化及其差異,就不會將a fat head(呆子)譯成“大腦袋”,將I m a Dutchman if Im lying(如果我在說謊我就不是人)錯譯成“如果我在說謊我就是荷蘭人”,將“紅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錯譯成“a red person”,將“There are many wonderful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places I visited and the people I met.”(我訪問過一些地方,遇到過不少人,要談起來,奇妙的事可多呢)誤譯成“有很多奇妙的故事要談,我訪問過許多地方,遇到過不少人”。
總之,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英漢翻譯實踐中,譯者應充分地考慮翻譯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從而提高其翻譯水平和譯文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李延林,夏志明,謝孝蘭.論英漢文化翻譯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白靖宇.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陳東成.文化差異與翻譯[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蘇輝,男,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