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振宇
摘 要:約孫是蒙古族百姓在經歷長時期社會實踐后形成的以尊重部落權貴和部落神為核心、以敬重自然為主題的約束個人行動的習慣或習慣法。它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被廣大蒙古民眾奉為圭臬,在教育年輕人、約束蒙古婦女勤勞持家、嚴格要求民眾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規范了從貴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行為,成為成吉思汗《大扎撒》中習慣和禁忌、以及保護游牧經濟和社會秩序等部分的主要來源,對蒙古族繁榮強大和統一全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蒙古;約孫;習慣法;習慣
一、蒙古“約孫”的含義
奇格在其《古代蒙古法制史》中將“約孫”解釋為“體例”、“規矩”、“禮法”,也就是約定俗成、所有人應當遵守的、不成文的規則。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習慣”或者“習慣法”,即同樣具有法律效力的,地位幾乎同法律一樣的習慣或慣例。具體來講,約孫應該細分為兩類,一類是習慣類口頭的約孫,傳承的狀況極其復雜,可能一直延續至后世。另一類是習慣法類型的書面“約孫”,開始于公元1189年成吉思汗稱汗之后[1]。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法來源于生活實踐一樣,約孫是蒙古族百姓在經歷長時期社會實踐后形成的以尊重部落權貴和部落神為核心、以尊重自然為主題的約束個人行動的行為規范。其主要來源有自然禁忌的習俗、部落權貴為維護其尊貴地位而制定的禮儀規范、實踐性的生產生活習俗以及宗教性的崇拜。[2]至于其最早形成的時間,很難知曉。不過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室韋,當時已經向中原王朝的曹魏貢獻方物。這樣的話,約孫在室韋時期已經處于比較完善的地步了,因為既然是一個部落聯盟國家,就一定擁有一套控制權臣和人民的規則,即便不是記載于書面的法律,也應當有口頭流傳性質的體例,否則很難形成一個王權集合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約孫便呈現出向成文法轉變的趨勢了。
二、生活中的約孫
鐵木真曾經說過一段非常著名的話:“任意一個民族,如果子不尊父教,弟不聽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贊許兒媳,兒媳不尊重公公,長者不保護幼者……富有者不救濟國內人民,輕視‘約孫和‘札撒,不通情達理,就會國弱民窮,并導致亡國。”在這里,成吉思汗充分肯定了“約孫”和主要由“約孫”發展而來的札撒對國家建設的作用。確實如此,約孫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習慣或習慣法,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已經為人所熟知和遵守。古代中原地區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為先”,老人受人尊敬、地位較高,受朝廷的特殊照顧,而蒙古等北方的游牧民族卻崇尚“貴壯而賤老”社會風俗。然而,游牧民族的老人也有一套維護自己身份地位的辦法,最主要的就是憑借“約孫”的權威。他們會不斷運用“古來的習慣”教育下一代的年輕人,從蒙古人的早期文學作品《蒙古秘史》中就能看到很多蒙古族長者“引用古語”教訓年輕人的事例。鐵木真還專門為后人留下了較為嚴格的訓誡:“至長者處時,長者未發問,不應發言。長者發問以后,才能做適當的回答。因為如果年輕人搶先說話,長者聽他的話倒還好,否則他就要碰釘子。”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蒙古族人中的有文化、識大體的人越來越多,也慢慢地從敬重老人引出了尊重賢人的觀念。
“約孫”對家庭婦女的要求非常嚴格,結合長久以來對婦女的約束性規范,鐵木真曾親自對這一社會風俗習慣進行了總結,即丈夫外出打獵或打仗的時候,婦女一定要把家里打掃干凈,安排得井井有條,如果有使臣或者客人來家里,便能看到一個整齊的家。同時她也應該做好飯菜,好好準備客人所需要的所有東西。這樣的妻子自然而然為丈夫贏得了非常好的名聲,同時提高了他的聲望,其社會地位就像高山般聳立起來。人們會憑借妻子的德行來評價丈夫的德行。如果妻子不守禮節、放蕩不羈,人們對她丈夫的評價也不會高。[2](p233)正是長久以來蒙古民族對婦女的嚴格要求,才使得蒙古男子安心跟隨部落首領南征北伐,幾乎不必顧慮家庭狀況。
“約孫”還有效地保護了蒙古草原的生態環境,為蒙古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保護水資源方面,不準任何人坐在水中,也不能在水中洗澡和用金銀器汲水。《蒙撻備錄》記載到:“其俗多不洗手而拿擢魚、肉,手有脂膩則拭手袍上,其衣至損不解浣濯。”蒙古人對草原植被的保護也幾乎到了“極端”的程度。在游牧過程中,以不破壞植被為基準,需要搭建蒙古包或者起火做飯的時候,盡最大努力尋找那些不生草木的極為貧瘠之地,抑或在蒙古包里搭建的臺子上做飯;不允許砍伐樹木,只能夠拾撿一些干草、枯樹枝、樹皮等;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在草地上挖坑,尤其是土地剛剛萌發新芽兒時;看到樹根兒或者草根兒因風吹而露出地面時,會下馬將它們用土掩蓋好;采集葉莖藥材時禁止連根拔起。即使是對野生動物的捕獵,也有嚴格的時間、地點及條件的限制。
三、約孫的重要意義
由于約孫屬于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習慣或者習慣法,很難將它們的面貌全部呈現出來進行綜合分析,筆者只有通過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內容來總結約孫在幾個大的方面的“建樹”。顯而易見,與英國法學家亨利·梅因所說的“習慣法是專門為特權的少數人所知道的法律”不同,約孫是為廣大蒙古群眾耳熟能詳、時刻遵守的習慣或習慣法。它規范了從貴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行為,構成了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撒》的基礎,對蒙古族繁榮強大和統一全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海航.約孫論[J].中外法學,1998,(3):72-74.
[2](英)梅因.沈景一譯.古代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