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運用向量自回歸方法對1990-2013年的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動態分析。結果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對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有顯著的長期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我國居民消費不足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以提高農民收入、提高消費集聚性以降低農村消費成本、推進新型城市化以加快非農化進程等途徑來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消費差別,從而提高居民整體消費傾向。
【關鍵詞】 收入差距 居民消費 VAR
一、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也對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費需求或儲蓄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由于消費和儲蓄存在此消彼長的相互關系,因此收入分配對儲蓄的影響也可直接用于解釋對消費需求的影響。Musgrove(1980)使用跨國數據發現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對儲蓄都沒有顯著的影響。Bunting(1991)使用美國消費支出統計數據檢驗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對消費的影響,研究發現消費傾向隨著不平等程度的加劇而減少。Brawn(2004)模擬發現當家庭消費支出受收入制約時,美國的收入不平等對消費支出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并且發現美國私人部門工資不平等程度的擴大減少了1978-2000年間的消費需求。
國內方面,張平(2000)認為我國收入差異的拉大導致了平均消費傾向的下降。袁志剛和朱國林(2002)梳理了消費理論中收入分配對總消費需求的影響,并指出收入差距擴大是我國儲蓄高居不下和消費不振的重要原因。朱國林等構造了一個研究我國收入分配和總消費需求的理論框架,指出由于預防性儲蓄和遺贈儲蓄傾向的共同存在導致我國的總平均儲蓄傾向隨收入水平呈現出馬鞍形狀,這是因為低收入者存在較高的預防性儲蓄,高收入者有較高的遺贈儲蓄,只有中等收入者儲蓄傾向較低。臧旭恒和張繼海(2005)利用城鎮各等級收入階層的數據構造基尼系數,并發現城鎮收入差距的擴大將降低總消費需求。楊天宇和朱詩娥(2008)利用微觀層面調查數據發現我國居民消費傾向呈現出倒U型的分布規律,即低收入和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均較低,而中等收入階層的邊際傾向較高,因此擴大中等收入階層的規模有利于我國總消費需求的增加。楊天宇和柳曉霞(2008)則研究了使消費達到最大的最優收入差距路徑,并發現在我國無論是城鄉之間還是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均高于最優路徑,并繼續呈現出偏離的趨勢,因此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將會減少我國的總消費需求。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說明
這里仍然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VAR模型實質是一種非結構化的多方程模型,采用多方程字回歸模型的聯立形式。由于VAR模型的參數估計量只具有一致性,單個參數聚集值的經濟意義并不明確,這個時候需要借助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并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圖直觀地顯示任意一個變量的擾動如何通過模型影響所有其他變量,最終又反饋到自身的過程。
(二)變量與數據
在考察城鄉收入差別時,我們采用城鎮居民平均年可支配收入減去農村居民平均年純收入,用din表示;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可以由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除以平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用apc表示。本文所用的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CSMAR數據庫。
(三)變量處理
為了減少異方差的影響,我們首先對城鄉收入差別和平均消費傾向進行自然對數化處理,分別用lndin和lnapc表示。然后對這些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所用檢驗方法為ADF檢驗,滯后期的選擇以SIC法則為標準,檢驗結果為:城鄉收入差別(lndin)和平均消費傾向(lnapc)非平穩,存在單位根;因而我們對他們進行一階差分。。
dlndin和dlnapc表示對原序列lndin和lnapc進行一階差分。由于d(lndcs)、d(lnapc)都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時間序列,滿足建立VAR模型的前提。為探討收入差別對消費的影響,我們采用這兩個變量建立VAR模型,為進一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作基礎。
(四)自變量回歸分析
利用計量分析軟件Eviews 7.2 估計dlndin和dlnapc的向量自回歸模型,輸出結果見表2,得到城鄉收入差別與居民消費之間的動態方程,如式(1)、(2)所示。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城鄉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費之間的動態關系,下面作出了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曲線,曲線表明,來自平均消費傾向(dlnapc)的一個標準差大小的隨機擾動對其自身的影響在第一期處在在0.03倍標準差水平,在第4期過后便逐漸衰減至零;來自城鄉收入差別(dlndin)的一個標準差大小隨機擾動對其自身影響在第一期為0.04倍標準差,隨后逐漸衰減,第9期后逐漸趨于零。
對于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來自平均消費傾向(dlnapc)的隨機擾動對城鄉收入差別(dlndin)沒有太大影響;另一方面,來自城鄉收入差別(dlndin)的一個標準大小的隨機擾動對居民消費水平(dlnacs)的影響在初期達到-0.02倍標準差,到第9期后逐漸衰減為零。
下面利用預測方差分解技術來分析城鎮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水平的相對貢獻率。由方差分解的結果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差距主要受自身影響,在初期貢獻度達到100%,隨后有隨時間下降的趨勢,但下降幅度并不大,最后降至91%左右。而城鄉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水平預測誤差的貢獻率一開始就達到近30%,且這種貢獻率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大,最終穩定在37%左右的水平。這說明,城鄉收入差別對居民消費傾向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這與前面脈沖響應分析的結果一致。
最后,我們用AR根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驗證模型整體的平穩性和因果關系的顯著性。AR根檢驗圖示中,所有點均位于單位圓內,說明模型整體是平穩的。我們用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驗證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4。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變量dlnacs不能引起dlndin,即接受原假設;但變量dlndin能引起dlnacs,即拒絕原假設,城鄉收入差距會對居民消費產生影響。
表4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Dependent variable: DLNDIN
Excluded Chi-sq df Prob.
DLNAPC 0.709549 2 0.7013
All 0.709549 2 0.7013
Dependent variable: DLNAPC
Excluded Chi-sq df Prob.
DLNDIN 6.150587 2 0.0462
All 6.150587 2 0.0462
四、結論與建議
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之間可能存在著負向相關的關系;這種負向相關的關系是通過一定路徑實現的。收入差距的擴大意味著財富的進一步兩級分化,財富聚集在城鎮居民手中,城鎮居民在較低的消費傾向上獲得了更多的收入后,較難把這筆收入轉化為消費,而農村居民由于收入較低難以拉動消費水平,這樣一來全社會的平均消費傾向就降低了。這種平均消費傾向的降低將導致需求不足問題的惡化。因而,合理進行收入再分配的調控、增加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對于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經濟的發展目前伴隨著貧困差距的擴大,這種差距超出一定范圍將會對我國整體消費水平產生抑制作用。因而政府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資源的合理分配,引導更多資源向農村流入,以縮小貧富差距。具體而言,政府在立法上應規范低保制度的實施,監督貧困人群劃分標準的實施和農村社保基金的收取發放,確保低收入人群的權益及時得到保障;其次,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方面的投入也有待增加,醫療保險與教育問題亟待解決,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當地居民的知識和技能水平,為培養高素質勞動力隊伍打好基礎;另外,包括戶籍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導向性政策也會促進人口的流動,因而需要進一步縮小戶籍差別,不斷完善戶籍制度改革,增進城市戶籍人口與農村戶籍人口在利益關系上的趨同。
【參考文獻】
[1] Dynan K,Skinner J,Zeldes S.Do the Rich Save Mo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2004
[2] Brown C.Does Income Distribution Matter for Effective Demand?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 2004
[3] Choi,I.Combination Unit Root Tests for Cross-Sectionally Corre-lated Panels Mimeo. . 2002
[4] 余官勝. 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平對經濟增長的倒U型影響——基于面板單位根和面板協整的實證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09(11)
[5] 臧旭恒,張繼海. 收入分配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影響的實證分析[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5(06)
[6] 尹恒,龔六堂,鄒恒甫. 收入分配不平等與經濟增長:回到庫茲涅茨假說[J]. 經濟研究. 2005(04)
[7] 朱國林,范建勇,嚴燕. 中國的消費不振與收入分配:理論和數據[J]. 經濟研究. 2002(05)
作者簡介:謝謐(1992-),女,漢,籍貫:湖北武漢,14級碩士,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