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是全國水稻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近年來在孟連縣水稻生產中發生危害日趨嚴重,成為水稻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根據該病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分析了近年孟連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生流行原因,并提出相應的綜合治理技術措施。
關鍵詞: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情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06
孟連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水稻是孟連縣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5800hm2左右,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又稱細條病,條斑病,是全國性檢疫性病害之一。孟連縣南亞熱帶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對該病的發生及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20世紀80年代初該病在孟連縣零星發生,90年代初以來明顯加重,孟連縣植保站通過多年田間監測調查,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加強了對該病的監測和調查,筆者從事該項監測調查工作多年,見證了該病在孟連縣從次要病害發展到主要病害,對其發生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對策。
1 孟連縣水稻細菌條斑病發生特點
1.1 始見期逐漸提前早,發病時間長,流行峰次多
根據多年來田間監測數據記載,2009年以前細菌性條斑病始見期一般出現在7~8月的中稻田,2010~2015年以來細菌性條斑病始見期越來越早:2010年6月6日,2011年5月14日,2012年5月25日,2013年5月12日,2014年5月1日,2015年4月30日在早稻就已經開始發病,且每年發病期均出現多個發病流行高峰。
1.2 發病的面積大、分布廣、病情重
2000年以前全縣尚有部分鄉鎮未發現細條斑,全縣發生面積在500hm2以下,只有娜允鎮、勐馬鎮地熱河谷帶發生; 2005年開始全縣6個鄉鎮中晚稻種植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面積達1000 hm2以上。各占當年中晚稻種植面積的40%以上,病情指數15~32;2010年來發生面積逐年擴大:2010年發生1200 hm2 ,2011年發生1430 hm2,2012年發生1400 hm2,2013年發生1550 hm2,2014年發生1800 hm2 ,2015年發生2060 hm2 屬歷史上發生面積最高的年份。據2015年在稻細條病流行高峰期病情調查,發病田塊病葉率高的達70%以上,一般為40%~50%,比常年增加約10%,病情指數為25~50,最高的達65以上,比常年高10~15,為害產量損失一般在10%~30%,最重的達45%,比常年增加15%左右。
1.3 發病的品種多,病情差異大
根據田間檢測調查分析,水稻品種植株葉片寬大疲軟的品種易感病,葉片尖細挺直的品種相對較強。如汕優系列及崗優系列發病重,而宜香725、Q優108、德優4727、金優11等品種發病相對較輕.
2 孟連縣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原因分析
2.1 水稻種植結構調整品種抗性差
20世紀80年代末期,為提高水稻單產,孟連縣大力推廣雜交水稻品種,至90年末雜交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85%。且早中晚稻交替種植,同一品種多年連續種植導致抗病性降低。
2.2 氣候條件適宜
孟連縣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高溫、高濕、多雨、風力強等氣象條件為細菌性條斑病菌的侵染和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2.3 細條病病菌來源廣
孟連縣種植的雜交稻組合全部從外地引進,有的就從細菌性條斑病發生病區引進,種子大量帶病菌,又未能得到嚴格檢疫和相應處理,是引發大面積水稻發生細菌性條斑病的主要原因;病株稻草未能有效處理,農民習慣于用稻草捆秧,稻草隨意堆放在田間地頭;近年來隨著農村主要勞力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機割面積不斷加大,病草遺留量大,留稻茬部位提高,導致田間有大量菌源存在。
2.4 防控力度不夠
孟連縣地處邊疆,文化科技相對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糧食生產投入不足,雖然縣植保植檢站對該病情進行了預測預報,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技術措施,但很大一部分農民對該病的為害性和防治意識不足,防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未能有效進行統防統治,導致防治效果差。
3 防治技術措施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綜合治理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植保指導思想出發,堅持生態觀、經濟觀和社會觀的理念,協調應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的綜合技術措施,強化統防統治意識,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樹立信心,推行統防統治,綜合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確保水稻生產的安全、高產、優質、高效。
3.1 加強植物檢疫
對從外地引種調種,特別是統一大批量供種,要加強對調運種子檢驗檢疫力度,防止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因跨區域引種、調種傳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難以控制的病害發生。
3.2 清潔田園
對前茬發病的田塊稻草最好焚燒或通過加入堆肥中充分堆漚10d以上,帶病稻草不散落稻田、渠邊、不堆放于稻田附近,不要用病草催芽和用來捆扎秧把。
3.3 強預測預報
嚴格按照農業部頒布測報技術規范,開展系統監測調查,及時掌握水稻細菌性條斑發生發展動態,準確發布長、短期趨勢預報和防治警報,確定關鍵防治時期和重點防治區域;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病蟲情報等大眾媒體,及時預警預報,切實做到病情預報可視化,技術宣傳普及化。
3.4 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良種
要注意不同品種的合理搭配和布局,盡量避免品種的長期單一種植,大力推廣種植抗病性強的品種,根據不同種植區選擇高產優質的抗病品種種植。
3.4.1 合理密植,優化群體
合理的栽插密度應使個體和群體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才能達到既抗病又高產的目的。一般河谷區雜交稻以插1.7~2.3萬叢/667m2為宜,山區半山區應保證插2.5~3萬叢/667m2。
3.4.2 合理施肥,增強抗病性
為提高肥料利用率,保障營養供應,改變傳統的施肥方式,增加P、K肥施用量,并注意后期補肥。一是重施有機肥,施農家肥1000~1500kg/667m2;二是巧施穗肥,一般于孕穗期視苗情用尿素3~4kg/667m2撒施;三是增施P、K肥,一般施N肥10~15kg,P肥15kg/667m2,K肥10kg/667m2。避免偏施,遲施氮肥,防止貪青徒長,誘發病害。同時,注意淺水勤灌,防止串灌、浸灌,創造稻株生長良好的環境條件,提高抗病力。
3.5 化學防治(藥劑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結合的原則,根據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發生的區域及不同程度為害的實際情況,并根據預測預報結果,把握好防治指標,抓住重點區域,重病田塊,關鍵時期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治理。
3.5.1 苗期防治
秧苗移栽前,在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老病區和感病品種種植區,細菌條斑病尚未發生時,全面噴施1~2次藥劑,以葉青雙、敵枯雙等預防性強的藥劑為主,尤其要注意在秧苗移栽前2~3d的預防藥劑的噴施,以推遲和減輕病害的發生。
3.5.2 大田防治
大田防治應掌握在發病初期用藥防治,發生一片防治一片,每667m2用32.5%阿米妙收20mL和15%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30g,對水50kg,均勻噴霧,對發病較重田塊每隔7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直至控制病害發展為止,如遇下雨應停止施藥,待雨天晴后立即補施。
3.5.3 強化統防統治工作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一旦發生具有分布廣、面積大、病情重的特點,防治失時將給水稻產量造成嚴重損失。
參考文獻
[1] 劉雨輝.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警與綜合防治新技術手冊[M].寧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夢云(1975-),女,彝族,云南人,農藝師。研究方向:植物保護、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