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爽 梁婷婷
【摘 要】 先農壇社區是一個高齡社區,社區居民中約47%左右的人口為60歲以上老齡人口;是一個高知識人口社區,社區居民中具有大學學歷的人口約占70%左右,其中還包括1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00余人具有副研究員以上職稱;是一個高科技社區,醫科院藥物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單位都坐落于此。本文以先農壇社區為例,通過一系列的走訪及調查分析,總結出“智慧社區”老年知識分子人力資源配置的現狀:參與度不夠;知識分子未發揮出其優勢和特長;老年知識分子缺少發揮余熱的平臺等問題。基于調查分析,我們分別從四個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希望能為“智慧社區”老年知識分子人力資源配置最大化做出貢獻。
【關鍵詞】 “智慧社區” 老年知識分子 人力資源配置
一、研究背景
先農壇社區地處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街道的東南角,轄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816戶,約4721人。可以說,先農壇社區是一個高齡社區,社區居民中60歲以上老齡人口約占總人口的47%左右;它也是一個高知社區,社區居民中有70%以上具有大學學歷,包括10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00余人具有副研究員以上職稱;它還是一個高科技社區,醫科院藥物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單位全都坐落于此。筆者發現,由于先農壇社區居民普遍為退休老年知識分子,但這些老年知識分子大多退休后就“閑置”在家,并且大多表現出愿意繼續服務社會的意愿。于是本文以先農壇社區老年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對社區的人力資源配置狀況和老年知識分子服務社會的心理進行研究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建議。
二、關于“智慧社區”老年知識分子人力資源配置的現狀
1.參與度不夠
從問卷結果中看出,大專及以上的高學歷老人的社區服務參與度每月參與社區服務的頻率在一次一下的占1/3,兩次的占1/5,三次的占1/5,四次及以上的占4/15。我們將每月參加社會服務頻率在四次及以上的設定為“頻繁”,從數據中看出每月參與服務社會的頻率為頻繁的老年知識分子僅占4/15,還未達到總參與調研人數的1/4。從數據中可以看出,老年知識分子服務社會的參與度不夠。
2.知識分子未發揮出其優勢和特長
在服務社區每月一次及以下的高學歷老人中,在被問到服務社區過程中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時100%的老年人竟然都填了“否”。在對他們的采訪中我們發現,這些老年人普遍認為自己現在服務社區僅局限在打掃等簡單的工作上,他們的知識甚至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沒有發揮作用。作為老年知識分子,該群體本身在服務社會的心態和潛能方面都與普通老年人有所不同。其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如能發揮其優勢和特長,則能發揮其人力資源最大效用。
3.老年知識分子缺少發揮余熱的平臺
在采訪中我們了解到,很多老年人很有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熱情,但是社區或社會卻不能提供給他們相應的平臺去發揮余熱。每年社區活動最大的就是一些宣傳性的講座,沒有什么更大的活動或者更好的平臺給予老年知識分子發揮其專長或者余熱。
三、“智慧社區”老年知識分子人力資源配置最大化建議分析
1.加強溝通宣傳
社區應加強社區與老年知識分子之間的溝通交流。年紀較大的退休知識分子由于身體等原因雖不能參與實踐性的社會服務活動,但是可以參與傳授、講座等方式將他的研究成果傳授給大家,幫助大家普及知識盒解決問題。就先農壇實際情況來說,藥研所、動物研究所退休的教授、工作人員很多,可以開些健康養生課堂,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分享給大家解決健康問題。老年人和社區之間應該相互了解,經常溝通,才能提高老年知識分子的參與度。
2.老年人力資源配置最大化
社區應根據老年人自身的意愿、特長、學歷等方面將老年人劃分成不同小組,有的小組負責授課,有的負責宣傳,有的負責衛生等等。將每個人都安排到合理的位置,讓每個人都發揮最大效用,實現人力資源配置最大化,才能防止出現老年人因無法發揮自己優勢而參與度不高的現象,也能防止人力資源的浪費。
3.創建老年知識分子服務社會平臺
成立老年人志愿者協會,擴大老年人服務的范圍,將社區服務擴大為社會的無福,使老年人的服務不光局限于社區。這就需要社區與社會志愿群體、組織團體等聯系,尋找可用的平臺與機會。例如根據藥物研究所退休老年知識分子的學科專長開展一個尋醫問診的活動,對于解決老年人一些身體疾病有積極意義。
4.為老年知識分子解決后顧之憂
有些老年知識分子因為家庭糾紛、照顧家人等家庭原因而不能參與社會活動,社區應及時為他們解決家庭糾紛等問題,解決老年知識分子參與社區服務的后顧之憂,不僅可以提高社會整體的幸福指數,還可以提高老年知識分子服務社會的參與度。共同建設老年知識分子參與度高、活動豐富的“智慧社區”。
【參考文獻】
[1] 袁康明.關于老年人服務社會化問題的思考[R],中國社會管理論壇,2012.
[2] 王敏,李桂秀.老年志愿服務:投身公益追求老有所為[J],中國社會工作,2013.
[3] 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新型網絡環境下社區為老服務的模式和機制研究[N],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葛爽,性別:女,出生年月:1995.1.17
籍貫:安徽,學校:北京理工大學,學院專業:經濟職稱:本科。第二作者:梁婷婷,性別:女,出生年月:1995.5.22籍貫:四川,學校:北京理工大學,學院專業:經濟,職稱: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