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華
摘 要: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是生活之本。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如油菜、玉米等農作物的收成已經成為眾多農業學家研究的方向。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改善不僅使得各種微量元素得到了補充利用,調節了土壤的植被營養成分,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投入成本的同時還使環境得到了保護,最終實現了農業產品的雙豐收。本文將就油菜、玉米作物種植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展開分析,充分認識到該技術的時效性。
關鍵詞:油菜;玉米;測土配方施肥
中圖分類號:S14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36
1 測土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引進使得農作物的生產更具經濟效應。測土施肥的技術內涵就是把在農田中采取的土壤樣本進行相應的化學成分分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相應農作物的生產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土壤成分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合理調配,同時這些操作也是以增施土家肥為基礎。從此可以看出這項技術具有區域限制,相應的技術操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是技術操作時的要點。它們包括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田間取樣,測土施肥技術具有地域屬性,在進行土壤取樣時需要根據其地域特性和土壤的類型進行不同的取樣陣點,通用的有梅花形和蛇形。取樣的土壤是不同含量的旱地和水田的混合物,取樣面積不同,劃分方式也不同。
土壤化驗,在對取樣后的土壤進行化學檢測時,通常根據時間的約束分為迅速測驗和常規分析2種形式,而化學檢測的參數包含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PH值等,有一定的經濟條件還可以進行鋅、硼等的微量元素的測定。
制定施肥技術方案,在經過一系列的化學測試之后,會得到相應的微量元素氮磷鉀等的測量結果。在相應農作物的生產所需元素的標準指導下,可以進行相應農作物化肥成分的配比工作,一般是按照一大半基肥少量追肥的標準進行肥料用量的配比,如此就可以科學合理的調整土壤中的氮磷鉀的最佳用量。
2 養分平衡施肥法和BB肥的應用技術
2.1 養分平衡施肥法
養分平衡施肥法的技術內涵是在取樣后的樣品化學檢測基礎上,根據標準的需肥量與化驗結果的差額再通過施肥進行補充,其中涉及了多個規范的公式要求。根據相應的公式與參數,就可以計算相應農作物所需元素的含量,制定出施肥方案。其中涉及的流程包含:進行土壤抽樣與化學養分分析;根據檢測結果,合理運用公式來確定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含量;進行科學實踐操作。
2.2 BB肥技術的應用
BB肥技術與測土施肥技術的總體特性極具相似性,在化學測量基礎上,把含量較多的氮磷鉀的大顆粒與微量元素化肥調配而成,具有很多特殊的優點。其中涉及的流程包含:進行土壤抽樣與化學養分分析;根據檢測結果,結合相應土地的區域特性,通過把各種大顆粒氮磷鉀化肥攪拌均勻后再進行田間操作,這樣就可以避免了施肥不均的現象。
3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技術
農作物生產所需的微量元素的量不大,但卻是保證它們茁壯生長的重要條件。如果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匱乏將嚴重影響收成。而在農業生產中的微肥主要包括硼、鋅、鉬,主要品種有硼砂、硫酸鋅、鉬酸銨等。各種實踐結果表明各種微量元素增施含量的科學性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值。硼肥缺失的特點是直接導致植被的生長點壞死,植被短小,枝葉不豐碩。若農作物出現這種現狀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追加少量的硼肥,注意不要過量。農作物缺鋅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通常表現為植株矮小,出現大量白斑,葉子也泛白。可以采取根部沾肥等方式進行。鉬肥的缺失常常導致植株短小,葉莖失綠壞死等現象的發生。由于鉬肥的價格比較昂貴,所以一般都采用攪拌種子的方式進行。
4 測土配方施肥在實際運行中的技術問題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于農業生產所需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既節約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是一項值得大力推廣的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技術問題,使得該技術的推進步伐遲滯不前。所以要:務農人員對測土配方施肥的技術方法了解不清晰;方案實施過程中的化肥用量的控制與施用效果之間的聯系不清晰,在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多,產量增量不大的農業生產總的趨勢下,農民一般都持有只要用大量的化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益的觀念,而事實卻與之相反,投入的肥料越多收益額越少;關于化肥與有機肥的使用理解問題,在古代一直都以有機肥為主,而到了現在大多數土地都采用化肥。這種增肥形式雖然方便,但卻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大量的化肥的施用使得天然土壤的總得平衡得不到維持,土地的成分已經變質,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嚴重影響農作物產品的質量品質。通過各個層次的測土配方施肥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的論述,相信在以后的技術改進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能得到更快更廣的推進發展。
本文通過對油菜、玉米作物種植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分析,使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格局得以大致呈現眼前。在了解了它的各個方面的知識體系之后,才能更好的推廣其應用層次。
參考文獻
[1] 羅小娟,馮淑怡等.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的環境和經濟效果評價[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