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
【摘 要】 死刑一直以來都是對懲罰犯罪最嚴酷的刑罰,根據現在國際潮流來看,廢除死刑已經成為導向,本文從人權、經濟效益、懲罰效果及影響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應逐步廢除死刑。但從我國社會現實情況來看,并不適合突然廢除死刑。逐漸減少死刑的適用,提高適用死刑的標準,是死刑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 死刑 死刑存廢 中國法律現狀 死刑制度改革
一、從幾個角度分析死刑存廢的觀點與依據
1.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
反對廢除死刑的人在這里與很多民眾的認知觀點相同,認為死刑是實現報應的必要手段,是對生命等價性的肯定,“殺人償命”是中國自古以來民眾的道德觀點,認為對于罪惡極大的罪犯判處死刑可以撫慰受傷害者及其家屬的心靈。
但是,執行死刑并不是實現公平的唯一手段。尤其,近年來呼格案等錯案的出現,讓人們逐漸意識到死刑的不可挽回性。刑事犯罪就目前的技術條件來看,破案率不高、破案難度大,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錯殺”造成的社會影響無疑是嚴重惡劣的。并且,死刑完全剝奪了罪犯改正從善的機會,這并不是真正實現了公平正義。同時,適用死刑易存在不同犯罪同一刑罰的情況值得思考,例如殺一人與殺十人同樣適用死刑是否公平。
2.從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的角度看
反對廢除死刑的人認為,對于罪犯執行死刑后可以完全防止其再犯,對于社會其他的人具有其強大的威懾力。
可是,從一般預防和個別預防兩個角度來分析。因死刑截斷了人繼續生活的可能,剝奪了罪犯的生命,根本不具有預防其再犯的可能性,使用這種方式,代價無疑過大。改革開放后,我國出現很多嚴重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的案件,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為了凸顯死刑一般預防的效果,死刑適用的量增加、標準降低,但經過幾年的司法實踐數據統計,實際上出現了犯罪量和刑罰量同步增長的局面,從事實上印證了擴大死刑對維護社會秩序的效果不佳。
3.從經濟效益角度分析
反對廢除死刑的人認為,對罪犯執行死刑可以節約經濟成本,因為有關部門調查顯示,對于一個囚犯國家平均每年在其身上投入的成本約2萬元,對于重刑犯長年關押,無異于大大加重社會負擔。
然而,雖然行刑成本低于關押成本,但是對于罪犯直接執行死刑,其未來就無法靠勞動或智力補償社會,其個人未來多年的勞動力效益一般高于其在監獄所花費的經濟成本,尤其,罪犯的老年、幼年、婦女家屬的生活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考慮。
4.人權問題
生命權是無法用經濟效益衡量的,我們的罪刑法定規則、沉默權規則、無罪推定規則都是對人權的保護,在日漸發展的今天,基于既存的現實,無論以何種方式剝奪人的生命權,都是不應被尊重的。
二、中國關于死刑問題的法律現狀
2006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慎用死刑的觀念已深入司法實務工作人心中。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個死刑罪名,2015年,刑罰修正案九再取消了9個死刑罪名,這無疑表明了我國對于死刑問題的態度是,逐步提高死刑適用標準、減少死刑適用量。
我國現行刑法對死刑的適用范圍、適用對象進行嚴格限制。總則規定只對嚴重犯罪分子適用死刑,而分則對適用死刑的犯罪類型做了具體規定,對于不滿18周歲和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我國在國際上開創死緩制度受到好評,罪犯在判處死緩后如果兩年內改正良好將獲得減刑的機會,有利于人權的保護,有效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的情形,同時也給了當事人改過自新、重新生活的機會,貫徹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三、對于死刑制度改革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根據我國現有情況,仍有保留死刑制度的必要性
雖然廢除死刑是歷史和國際發展趨勢,但突然廢除死刑在我國并不現實,也會存在許多弊端,因此我們應理性看待死刑制度。
1.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們對于財產仍然十分看重,對人權的理解有待加深。目前國際上雖然廢除死刑的國家眾多,但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均保留著死刑制度,說明人口眾多時,死刑制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2.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死刑制度也存在了數千年,根據社會調查顯示,對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仍占大多數,說明現價段多數民眾的認知和價值觀仍處在“支持采用嚴酷懲罰撫慰受害人心靈”的階段,不具有完全廢除死刑制度的社會基礎,現在廢除死刑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3.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制尚未健全,廢除死刑沒有配套的其他合適手段來懲罰犯罪、改善人心。
4.我國現存死刑罪名的一般是危害國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軍人違反職責,危害國防利益等嚴重危害國家或人民危險的情形。另外有生產銷售假藥、有毒有害食品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殺人、強奸等嚴重危害人身安全、民主權利,以暴力方式侵犯財產的搶劫,暴動越獄等嚴重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等嚴重惡劣的情形。對于這些罪名,死刑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對于死刑改革的思考
1.應取消對于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適用,人的生命權高于一切,對盜竊罪、經濟類型犯罪逐步減少對于死刑的適用,這也是國際上各國的通則。
2.應當完善死刑復核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有效減少各地方量刑方式不同不公正的情形發生,死刑復核不應當只是形式上的復核,應當給被告機會進行闡述,聽取律師的辯護意見,復核證據的充分性與真實性,防止發生冤假錯案。
3.應當采取有效方式減少量刑幅度過大的現象,我國現有刑法的規定給了法官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權,由于各地經濟文化不同,法官的認知、素質、理解方式等也各異,可以通過進行司法解釋、發布指導性案例等方式對其進行有效控制,減少量刑幅度過大的現象有利于法制建設、社會公平。
4.2015年我國經主席簽發特赦令,對四種罪犯進行特赦,而這四類罪犯釋放也基本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我國憲法規定了特赦制度,應在特定情形下可適用特赦制度。
縱觀歷史發展總的趨勢是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慎用、減少死刑是我國當前不能廢除死刑的前提下所做出的選擇。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順應歷史潮流,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慎用減少死刑,實行綜合治理,最終達到廢除死刑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