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祥松 江雅 胡繼文 吳明來
摘 要:國審稻Y兩優2008,在池州市作一季中稻種植,表現穗大粒多產量高、適應性廣、抗病性強的特點。通過試驗示范探索高產栽培技術,旨在為國審稻Y兩優2008在池州市大田生產栽培中提供科學指導,從而有效發揮該品種的優質高產潛力。
關鍵詞:Y兩優2008 ;示范表現;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70
Y兩優2008,安徽國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采用Y58S與R2008配組選育的秈型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2015年通過國家審定,定名:國審稻2015031。安徽省池州市2014年小面積引進種植,當年綜合表現突出。2015年安排3.5hm2 示范,單產達12.05 t/hm2,表現產量高、適應性廣、抗病性強的特點。現將Y兩優2008的種植表現和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為該品種在池州市推廣提供參考。
1 特征特性及產量表現
1.1 特征特性
Y兩優2008為秈型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在長江中下游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全生育期132.2d,比對照豐兩優四號短3.4d。株高113.7cm,穗長26.1cm,每667m2有效穗數18.3萬穗,每穗總粒數158.0粒,結實率85.7%,千粒重26.6g。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4.2,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抽穗期耐熱性中等;中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高感褐飛虱。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2.0%,長寬比3.1,堊白粒率31%,堊白度3.9%,膠稠度69m,直鏈淀粉含量13.1%。
池州市2015年試驗示范生育期135d,株高116.4cm,穗長28.2cm,每667m2有效穗數18.1萬穗,每穗總粒數239.5粒,結實率85.8%,千粒重26.5g。稻瘟病、白葉枯、稻曲病等病蟲害防治及時發病較輕,沒有發生稻飛虱危害。
1.2 產量表現
2012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9.31 t/hm2,比對照豐兩優四號增產4.4%;2013年續試,平均9.33 t/hm2,比豐兩優四號增產5.0%;2a區域試驗平均9.32 t/hm2,比豐兩優四號增產4.7%。2014年生產試驗,平均9.23 t/hm2,比豐兩優四號增產5.1%。
2015年參加池州市在貴池區秋江街道辦事處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展示,該品種表現優異,單產達12.05t/hm2,為5個參試試驗示范新品種首位。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培育狀秧,適時移栽
為避開抽穗楊花期遇到高溫熱害,造成結實率降低而無法獲得高產,2015年池州市中稻新品種試驗示范5月19日播種,6月18日移栽,8月20日始穗,10月1日前后成熟。
多蘗壯秧的培育。在秧田的選擇上,應遵循腐殖質高且排灌水方便的原則,同時施足底肥,一般而言,每公頃秧田應按農家肥12t、磷酸二銨200kg的比例進行施肥。同時,應按田劃畦限量稀播均播,播種為90~150 kg/hm2。播種15d后,將濃度為15%的多效唑按照每公頃3000g的比例噴霧,其作用為促進分蘗,防止秧苗發生倒伏。待秧苗2葉1心時,移栽前7d,每公頃追加尿素75kg。
秧苗適時移栽。待秧齡達到30~35d,秧苗帶蘗3~5個時,可移栽秧苗。適當密植,肥力水平中等偏上田塊栽插密度24萬穴/hm2 ,移栽規格以16.7 cm×23.3 cm或13.3 cm×30 cm,每穴1~2顆種子苗更為適合。如果田塊的土壤肥力水平相對較差,栽插密度應相應擴大,大約每公頃28萬穴更為適合,以此保證每公頃的有效穗達240~270穗萬。秧苗合理密植,能夠對主莖穗與低節位分蘗穗進行有效利用,從而形成大穗,降低重心,莖稈抗倒伏能力有效增強。
2.2 大田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早施分蘗肥,巧施穗肥。基施每公頃應保證450kg的控釋肥(含氮、磷、鉀48%)。基施應盡量深施,若施于土壤表層,容易導致肥料隨水飄走。待移栽返青以后,每公頃應繼續追施150kg尿素、150kg復合肥,作用為促進秧苗分蘗。對于沙壤田,則應于水稻拔節期每公頃追加150~262.5kg氯化鉀。于秧苗抽穗至灌漿時期,則每公頃應噴施7.5kg磷酸二氫鉀,噴施次數在1~2次,目的在于提高千粒重與蛋白質的含量。
在對大田水漿的管理上,前期應采用淺水以保證分蘗,在每穴總蘗達13~15個時,進行烤田,對無效分蘗進行控制,烤田可至孕穗前。待孕穗達到揚花期,田間應繼續保持深水層,目的在于降低穗層的溫度,有效增加結實率。在灌漿期間,應進行間歇灌溉,保證干濕輪替,收割前7~10d才可斷水。如此,可保證秧苗對水分的要求,增加粒重與精米率,從而保證米質優良。
2.3 病蟲害綜合防治
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是池州市水稻的主要病害,應重防巧治。對氮肥用量進行嚴格把控,通常情況下每公頃不可高于172.5kg(純氮),且盡早施氮肥,通常僅需水稻返青期追施,后期無需再追施氮肥;田間濕度不可過高,待水稻中期每穴苗數在13~15棵時就可進行烤田,可一直到孕穗前;孕穗后傾,應該保證干濕輪替。防治稻曲病,可施藥預防2次,分別在在抽穗前10~15d的孕穗中期、破口期,選用43%戊唑醇225g/ hm2,即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對于稻瘟病防治,可有選擇地采用高效藥劑,例如三環唑(75%)、拿敵穩(75%)等,待秧苗3葉時,應實施首次預防,移栽之前實施第2次預防,如此可有效預防前期苗瘟、葉瘟的出現;抽穗前6d左右、齊穗期,應分別進行施藥預防,如此一來,可徹底防止稻穗瘟的發生。
當前池州市水稻害蟲主要為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薊馬、三化螟等。可依據植保部門發布的病蟲信息,結合稻田蟲害發生時段和蟲口密度防治。對于螟蟲類,可以在幼蟲3齡前,每公頃采用750ml濃度為55%的特殺螟進行噴霧預防;對于稻飛虱、稻薊馬等害蟲,可采用吡蟲啉類藥物進行預防。
參考文獻
[1] 陰小剛,余增鋼,吳曉芳等.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6,18(4):52-53.
[2] 王淑云,康志明,徐進泉等.水稻平衡施肥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6):61.
[3] 翁矑遙,衛昌其,吳衛芳等.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在水稻上應用試驗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8(3):57-58.
[4] 伍存晟,陸曉鳳,胡祖標等.Y兩系302在灌陽縣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1,26(2):38-39.
[5] 梁金華,呂孝林,周林等.Y兩優9918在巢湖地區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2,27(3):45-46.
作者簡介:邱祥松(1978-),男,漢,本科,安徽池州人,安徽省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