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輝
摘 要:農地產權的結構是當前創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在目前我國的土地公有制系統中農地產權結構主要集中了與土地所有權相關的問題,因此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能夠通過相關聯系在我國農業土地所有權的法律法規上表現出一定的物權關系。所以想要促使農業土地承包關心穩定發展,需要打破2元化土地結構的相關問題,而進行農業用地的轉換知識,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并且能夠起到相應的物權轉移效果。但是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在施行時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
關鍵詞:農業經營體系;農地產權結構;法律邏輯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43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建設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能夠有效的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改革面臨的相關問題。在新興農業經營體系下完善農地產權機構,主要目的就是優化農村土地的資源配置,促使農業產權的合法化與規范化,創建健全的法律監督系統,深化農村土地產權的改革,進一步的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
1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下農地產權結構中出現的問題
1.1 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與土地所有權不夠明確
農村土地除了國家所有權外,其他都歸農村集體組織所有,并由這一組織進行相應的經營及管理。在實際的發展運營過程中,通常是由農村村委會進行統一的規劃及管理,按照人口進行土地的分配,但是這一組織通常會忽略農民自身的經濟來源,從而導致土地產權及所有權不夠明確[1]。
1.2 農村田地的分化趨于細碎化
隨著經濟建設進程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土地產權制度制約了現代化新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使得農業用田逐漸呈現分散化。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形勢較為單一,所以農村無法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綜合化的管理,從而導致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靠天吃飯”的問題。
1.3 農村土地逐漸呈現荒廢化
近幾年我國大力推行了城鎮化的建設,深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改革,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漸的呈現工業化與城鎮化。但是根據相關資料表明,現如今,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揮仍然沒有變化,人口呈現老齡化,缺乏勞動力,土地呈現荒廢化。隨著國家勞動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得到提高,因而導致了農村生產投入力度降低。
2 新型農村經營體系下農地產權結構的法律權益
新型的農業經營體制下農地產權管理制度的原則受到了農業用地產權制度的制約,同時也是農地使用權及所有權的問題。主要問題就是農業用地財產與財產管理體系問題,這也是農業用地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問題,因為這一問題涉及到了土地產權的的規定與管理,以及關于農村用地相關經濟法規所屬權的問題。采用合理的圖例產權管理制度能夠科學的分配農村土地資源,這樣既能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分配原則,也能促使農村土地所有權趨于合理化。嚴格的規范農村土地的使用權與收益權,能夠有效的調整農地產權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與《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只有完善農地的承包管理權以及住宅基地的使用權,才能進一步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
深化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可以確保農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可以進一步的健全農村經營及管理制度,明確農村用地的產權關系,達到保護農民的目的。提升對農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不僅能確保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化應用,還能深化農業產業化改革。
3 新型農村經營體制下農地產權結構的法律邏輯
3.1 明確農地產權制度
農村用地產權指的就是農村土地的占有權、所有權、使用權以及處理權,屬于農民財產的主要權利。在貫徹落實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同時,應確保農民具有土地處理權以及使用權,從而達到減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問題的目的,加快農村土地流動要素的重組,明確農村用地主體。
3.2 健全農村用地的法律法規
盡管我國制定了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制約問。在征用農地時需要確保土地市場能夠正常運行,健全新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面對相關問題應及時予以解決,不能阻止農民進行土地交易,不能減弱農民合法權益。
4 結 論
當前我國的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在土地產權制度方面存在著相關的問題,因此需要了解產權結構,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確保土地等農業經濟發展要素能夠正常運行,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市場中資源分配的合理化,健全相關法律規定,促使農村相關土地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還需要創建完善的監督管理系統,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并進一步的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高圣平.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下農地產權結構的法律邏輯[J].法學研究,2014(04):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