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文
摘 要:林業治理工作要堅持生態性的原則,實現林業資源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充分利用。在這一原則下,本文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策略做了簡要介紹,主要包括防治結合、分類治理和科學治蟲等內容,以期為林區的防蟲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性;防蟲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0
1 我國林業政策的生態性分析
1.1 多元林業相協調
林業結構的單一是當前我國林業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要實現生態林業,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改善林業的結構,施行多元林業的發展策略。
要大力發展結構林業,保證用材林、薪炭林和產業林的協調發展 ;優化林木的年齡結構,提高高齡林的比重,增強森林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保證森林產業結構的和諧發展。
要促進森林功能的多樣化,把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森林調節大氣、防護水土的環境保護作用,同時要促進經濟林的開發與發展;要大力發展林區的旅游業,保證林區的增收和創收,為生態林業的發展提供強勁而充足的動力。
1.2 開發與保護并行
可持續發展不是少發展或不發展,而是要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結合起來。同樣,對于林業資源,也要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行,讓國家的林業資源真正地為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服務。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要建立和完善林業開發工作的法律法規,對于林業開采的標準和樹齡進行明確的規定,使得林業的開發活動有法可依;要對那些非法開采林業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打擊盜竊和破壞國家林業資源的不法行為;要做好森林資源的更新工作,在開采完一定的林木之后,要及時進行補種和維護工作;林區工作人員要依法治林、科學治林,對林業資源加以科學周到的防護,保證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3 以經濟促生態
對于林區生態的保護,不排除對經濟林的種植和開發以及商業效益的利用。反之,只有將林業資源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結合起來,才能獲得雙贏,為林業生態的保護提供有力的經濟和物質保障。
經濟林與生態林齊頭并進。在對林業的開發過程中,要改善林業的結構,使得經濟林與生態林同步發展,不可偏廢其一;改善林區的產業結構。注重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在加強傳統的林業與農業、林業與工業的結合的同時,要注重發展一些新興產業,如旅游業等“無煙工業”,實現林區的多元創收;促進林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利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放性和自由性的優勢,借社會化大生產之勢,促進林業的產業化,延長產業鏈,實現一材多用,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經濟效益。
2 林業生態性政策下的防蟲治理
2.1 加強免疫防治結合
對于病蟲災害的防治,要“防患于未然”,預防在先,把可能發生的病蟲災害消滅在萌芽階段。要加強對常發性的病蟲災害進行重點的預防,例如,北方地區常發的蝗災和雪松根腐病;東南林區常發小葉女貞病害;西南林區則常發炭疽病等,均應結合當地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要對一些可能發生的突發疾病進行及時的預測和防范。林區工作人員應該密切注意各種可能變異或入侵的新物種的動向,防治其造成新的災害;要加強病蟲害疫苗的研制和開發工作。
2.2 分類治理提高效率
要促進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化、標準化,完善林區病蟲害的分類治理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當地林業病蟲害情況的數據庫,以便于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制定有效的對策。要及時更新對當地動植物物種的登記和普查工作,密切關注那些減少或增加的物種,以便對可能出現新的病蟲災害進行預測和防治。要增強農林工作人員的科學素養和理論基礎,能夠熟練地運用科學的生物學和病理學分析法,對林業病蟲災害進行研究和防治,做到科學治蟲、有效治蟲。
2.3 科學治蟲保護生態
對于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應當以保護生態和防止環境污染為前提。應當少用或者不用一些有害的化學農藥,以防對當地的空氣和水土造成污染。對一些違法用藥、任意用藥的行為,要加以嚴格的懲處,嚴厲禁止有害藥品在市面上的傳播;要加強對林業工作人員的培訓,引導其科學用藥,避免在治蟲滅蟲的工作中造成對環境的二次破壞;要充分利用當地原有的生物資源,尋找有害物種的天敵,以確保用最天然的方法達到病蟲害治理的效果。
3 結束語
我國的林業政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生態性的原則為基本要求。在這一政策框架下,林區的病蟲害治理要以不危害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防患未然、分類治理和科學用藥的措施,能夠在最大程度下減少治蟲工作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隨著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這一課題的解決也將有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李鑫.較量:打響防蟲新戰役[J].煙臺日報,2011(12):15-17.
[2] 劉鵬.優化策略,提升林業防蟲治害能力[J].浙江林業2009(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