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圍繞著農藝學如何在社會發展中進行創新,為建成小康社會,走向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來分析,從農藝與現代化、農藝與科技、農藝與創新等3個方面來論述,希望能為農藝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農藝學;創新性發展;三農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6
農藝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農業學科,曾對我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起過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時至今日,盡管農業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像過去那樣突出,但是其基礎作用仍然不可小覷。農藝學作為農業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以研究農作物生產技術與原理為核心的一門科學。它所包涵的內容很廣泛,從農作物的栽培、種植,到土壤的管理與改善,從對農作物的照護管理到農具的更新與使用,從農產品的收割到初步加工,再到制成成品流通至市場,可以說都與農藝學緊密聯系。由此也可以看出農藝學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礎作用。農藝學是農業發展基礎中的基礎,沒有農藝學的革新與發展,就沒有農業的發展與創新。
1 農藝學發展背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在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過程中,要全面貫徹五中全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把各項政策舉措切實轉化為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惠。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對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并沒有減弱,而是加大對其扶持和支持的力度。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要做一個農業強國。要做到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就需要我們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興農業發展之路。這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要秉持上述5個發展理念,要意識到,農藝學的發展決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應與時俱進。下面簡述當前我國農藝學發展的情況。
1.1 農藝發展的地域性特征
農藝業不像工業發展一樣,不受地域性的限制,農藝業的發展受制因素很多,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資源、土壤性質對農作物的生長與成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農藝學的地域性特征也在逐漸改變著。人們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對農藝學進行改進,使原來只適應于南方生長的作物可以在北方某些地區進行種植,推廣了種植地域;同時改進農作物種子的適應性,使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以適應更加艱苦的條件。這些進步是都能看得到的。農業的地域性特征還表現在農作物對土地的依賴上,這就要求要加強對農業用地的保護。只有保護了農業用地,才能更好地發展農業,也才能更好地推動其他行業的發展與進步。
1.2 “三農”問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三農”問題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問題,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會。如今,“三農”問題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人們意識到農業發展與工業發展的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農業產量上,放在應走怎樣的農業創新之路上。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于農業走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我國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許多農藝學的研究專家也開始關注如何使農業發展更好上來。
1.3 國家對于農業創新扶持力度的加大
農業作為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應加大對其創新性的研究與研發力度。科技興農、信息富農、創新強農,只有將農業的發展與時代科技、信息、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是農業發展的最終出路,也才能走向偉大的農業創新的“中國夢”。
2 走農藝創新之路
2.1 走農業信息化之路
走農藝創新之路,是時代的發展對農藝學所提出的新的目標,也是農業發展應走的路徑。創新之路來源于科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走一條信息農業之路,使農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這是農業發展的新目標。
信息農業,也就是農業信息化的道路,是指人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開發、利用農業信息資源,以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從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進程,是不斷擴大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和服務的過程。
2.2 走遺傳育種技術之路
現代的育種技術呈現出多樣性、交叉性的特征。這種新的育種技術的發展,其中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生物育種技術的出現,正在改變著傳統育種技術的瓶頸,給育種帶來了新的發展。以現代生物技術改良后的農藝新品種越來越多,為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帶來了顯著的實用性效果,推動了整個農業的發展。
2.3 走農藝生態發展之路
農業生態化,也就是走綠色農業的發展道路,是以清潔、環保為主要目標的農業新理念。綠色農業發展道路,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農業生態化,對于生活環境的保護,更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在綠色農業的發展中,當前主要從農業廢棄物的重復利用、農產品的商品商業化加工制作以及農產品的市場流通等方面來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彭玉亮,劉啟云.知識經濟條件下農業氣候資源經濟性評價方法的初步構想[J].安徽農業科學,2003(05).
[2] 張靜.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效率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作者簡介:陳新峰,男,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什集鎮農技站,研究方向:農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