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林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糧食生產擔負著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自袁隆平“雜交水稻”被廣泛種植以來,我國水稻的年產量急劇增長,并且水稻的出口量也為我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國際效益。
關鍵詞: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7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5
1 水稻生長的基本條件
水稻屬于一種草本植物,水稻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光照、水分、溫度、濕度、養分等,生長環境的好壞直接對水稻的大面積種植以及水稻的總產量造成影響。在這些影響因素中,氣溫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在地勢平坦的地區,其水稻種植的生長狀況比較好,相對來說產量也會高一些,然而在地勢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水稻的生長態勢就會比較差,同時其產量也相對較低。
2 水稻育苗技術
2.1 育苗前期準備
2.1.1 床土準備
床土優先選擇菜園土、熟干土、水稻田土或者含淤泥的土,使用機械或半機械化手段進行粉碎、過篩、拌肥,方能形成酸堿度適當的營養土。每667m2田需要準備好10kg的營養土來培育用苗,集中到一起堆悶。
2.1.2 種子準備
品種選擇。在播種前種子的選擇尤為重要,只有選擇優質,抗性較強的種子才能使水稻產量增加。雙季水稻生長期間應選擇適宜的品種。每667m2大田依據需要備足不同品種種子。
種子處理。在種子里進行選種、然后曬種、脫芒、再經過藥劑浸種、清洗、催芽、最后是脫濕處理。“破胸露白”的種子是機械播種的標準,然而手工播種的種芽長度是控制在2mm以內的。
2.1.3 苗床準備
苗田選擇的條件是排灌和運苗要便利,管理也要方便。挑選符合這幾樣條件的田塊做苗田。苗田的比例要與大田控制在1:100左右。苗床的標準規格是畦面寬度1.4m,秧溝寬度是0.25m、深度是0.15m,四周溝的寬度是0.3m以上、深度要0.25m,苗床板面要達到“實、平、光、直”。
2.2 播種
2.2.1 工藝流程
鋪放育苗載體—裝床土—灑水—播種—覆土。
2.2.2 確定播種期
根據相應的機插苗齡,根據當地傳統種植計算最佳播種期。
2.2.3 裝床土
床土要鋪放在育苗載體上,厚度控制在2cm左右,在床土表面要平整沒有凹陷,并且床土的水分一定要充足。這樣才能孕育出優質的幼苗。
2.2.4 播種
在播種期間,出苗率的要求是非常精確的。所以,根據本地的施工工藝,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播種間隔應均勻,避免出現漏種等情況。雙膜育苗由于要切塊切邊,用種量略高于盤育苗。
3 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3.1 施肥
施肥技術的應用結合本地區施肥標準。其類型類似常規種植施肥標準。一般情況下所說的基肥就是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混合。分蘗肥在施肥中應多次施肥。穗肥以促花肥和保花肥相結合,以促花肥為主。
3.2 管水
在栽種后應及時對稻苗進行澆水。其次在1周之內間隔性灌溉,使栽后的幼苗能夠很快的扎根,活棵分蘗期淺水勤灌,促根促蘗;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及時曬田,以“輕曬、勤曬”為主;在水稻開始拔節出穗的時候需要持續地保持2周的淺水層。后期時灌溉方法為間歇性灌溉。抽穗揚花時期的灌溉需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灌溉需要干濕交替,用來防止斷水過早對水稻產生影響。
3.3 農業防治
選擇的抗性品種是為了防止害蟲和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種子消毒,可選擇用浸種靈浸種消毒,能有效防治惡苗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傳染性疾病的傷害;適時播種,改進播種方法來實現避免疾病的目的;合理施肥,氮肥,增施磷、鉀肥的控制;燒毀帶有疾病的稻草可有效降低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發生,春天耕地澆水時打撈浪渣,可以消除紋枯病菌核,病少初侵染源。
3.4 化學防治
葉稻瘟的防治:當田間出現病斑時,用愛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連防2次,隔5~7d 1次。
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主要發生在稻穗的生長后期,控制周期應抓住孕穗期和抽穗期,藥劑選用愛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
3.5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采摘卵塊、去除枯心團、誘集或誘殺;篩選種子,去除病粒;采用曬種也可以減少病菌侵入。
4 結 語
農業部門需要對水稻的栽培技術進行不斷的優化,并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對水稻的病害及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從而保證水稻的健康生長,提高水稻的總產量。
參考文獻
[1] 朱久祥.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北方水稻,2014(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