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剛
摘 要:環境監測是一項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在進行現場監測時,現場采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合理的采樣可以保證監測質量,提高環境監測的準確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從質量策劃、質量控制措施、質量監督管理幾個方面對環境監測現場采樣的質量控制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監測現場;采樣質量;控制方法
中圖分類號:X8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4
在環境監測中,現場采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出現誤差則會導致監測的準確性降低。在現場采樣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對環境監測質量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隨著環境管理要求的不斷提升,對環境監測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
1 質量策劃
實施質量策劃,首要的一步是制定現場采樣測試作業指導書。現場采樣測試作業指導書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僅要根據監測技術相關要求進行實施,而且還要根據具體的監測項目進行如實編制。然而在實際項目中發現很多監測機構的程序性文件都較為理論化,而且所制定的現場采樣測試作業指導書大都是盲目的摘抄相關書籍或者是從網上進行下載相關文檔,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制定,使得其與現場實際情況不相吻合,采樣人員在實施起來難度加大,對所制定的內容的理解也較為困難,導致現場采樣測試作業質量不高。現場采樣測試作業指導書制定的標準在于按照現場采樣測試的內容進行如實編制,語言應言簡意賅,便于采樣人員理解。比如在制定現場監測儀器維護、保養作業指導書時,應對監測儀器的使用說明、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外,還需對監測儀器日常的保養程序以及保養工作等進行全面的解釋,這樣不管哪位工作人員進行作業,完全可借助這一指導書進行操作,而不需要請專業人員進行操作,這樣可大大節省一定的時間與精力。通過作業指導書上的提示,各項工作都能持續、有序的開展,若發現在工作中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則可根據提示進行逐一排查,將隱患及時的消除。
2 質量控制實施的有效策略
在現場采樣過程中,重視對現場采樣測試儀器的日常維修與保養工作至關重要,它是確保施工環節得以順利實施的可靠保障。在現場環境較為惡劣的地區進行采樣工作時對測試儀器的損害程度較大,因此在進行質量控制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嚴格按照現場采樣測試儀器的維護與保養流程進行操作,合理有效使用測試儀器;現場采樣測試儀器使用完畢后應進行及時的維護與保養。尤其是對監測廢氣的儀器,一些廢氣會對儀器造成一定的損傷,還有一些廢氣則可能會滯留在儀器的管道或者其他部位,因此應對其進行及時的清理,提高儀器的使用年限;現場采樣測試工作結束后,管理人員需對儀器設備進行檢查,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對所使用的儀器進行核對編號,做出記錄;相關單位應定期組織專人對現場采樣測試儀器的使用情況以及維護保養等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并做出記錄,對存在問題的儀器應進行上報,絕對不允許將不合格的儀器投入到現場采樣工作中;作為現場監測測試人員一定要對測試儀器的使用性能以及構造等有全面的認識,如若發現有一些小故障,可及時處理,對于故障不清楚的儀器應作出標記并將其返回原廠請專業人員進行修理。儀器管理人員在平常工作中每天應對所有的儀器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待合格后方可入庫,并對檢查結果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供不時之需。
3 質量監督實施的重要舉措
由于監測機構現場采樣測試工作量較為繁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有的人員為了圖一時便利往往會對一些細節進行忽略,這樣可容易引發不良現象的發生,有效的監督檢查工作對于增強現場采樣測試工作的高效性非常關鍵。作為現場采樣測試部門應定期組織人員對現場采樣工作以及儀器的管理工作等進行檢查。
相關管理人員應對采樣容器的清洗過程進行抽查,并將器具送至專業人員處進行檢查;還需對現場的測試準備工作等進行全面的檢查,大到儀器的類型數量,小到每個儀器的一些小構件等都不容忽視。管理人員還要定期對儀器設備的配備情況等進行調查并做好記錄,確保采樣測試工作得以順利實施。
相關管理人員還需對儀器設備的使用狀況以及校準等進行詳細的記錄,對有故障的機器設備進行維修處理,從而使現場測試采樣工作持久、有序的開展。
相關管理人員定期對現場采樣測試進行監督管理,對項目的實施過程等進行全面的檢查,不僅要檢查監測布點的精確度如何,而且還需對采樣人員的操作過程是否規范進行嚴格的檢測,全方位增強現場采樣測試工作的實效性。
4 結 論
在控制環境監測現場采樣質量時,要認真對儀器設備等進行校準,做好監測設計規劃、采樣布點、資源配置等工作,做好數據傳輸、數據評價等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質量控制方案,做好采樣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代表性。
參考文獻
[1] 王心芳,尹改,劉啟鳳等.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34.
[2] 袁繼委,謝松青.影響環境監測質量的幾大因素及相應對策[J].廣西輕工業,2007,104(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