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鐵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公共藝術向地鐵空間延伸和發展。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對于優化與傳播城市文化、提高地鐵空間環境質量、增加公共場所的藝術氛圍以及提升人們的精神面貌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編寫的《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從人文與藝術的角度出發,對構建地鐵的公共空間進行重新審視,提倡將雕塑、裝飾、壁畫、裝修等藝術手段應用到地鐵的公共空間中,書中所提到的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愉悅人們的交通體驗,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地域文化進行了傳播,正是書中這種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增添了這本書的可讀性。
在地鐵空間公共藝術的設計定位問題上,《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認為,地鐵公共藝術是歷史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反映。每個國家和城市都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而地鐵公共藝術更像城市的窗口,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在此窗口中反映出來。而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也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許多城市以當地的歷史和人文風情作為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主題。此外,書中還提到,地鐵空間設計者應當在設計地鐵的過程中充分結合當地民俗以及自然環境等,勇于打破傳統的思維束縛,將“空間藝術化”的思維模式在地鐵設計中得到延伸。《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中還談論了地鐵設計中的空間氛圍和人文關懷的融合,公共藝術涉及的學科知識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建筑學、美學、傳播學、社會學等,這也讓公共藝術作品成為城市媒介的重要載體,它兼顧了人們的心理、視覺、精神等許許多多方面,是大多數人審美需求的體現。對于地鐵而言,當人們進入到其中,難免會因封閉的空間環境產生壓抑的感覺,因此該書認為,地鐵空間設計應當通過色彩、材質、故事題材等的變化來打破這種壓抑感,使人們的緊張與不適感得到緩解,讓乘客獲得樂趣。地鐵公共空間的藝術審美是通過行人在公共空間中的流動來完成的,所以適當設置可以讓乘客駐足、小憩的藝術展示窗和座椅非常必要,這也是達到人和藝術氛圍和諧共處的必要條件之一。和其他公共場所不同,地鐵受限于空間,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則體現得更加明顯。在諸如法國等國家的地鐵中提供有按摩和餐飲等服務項目,置身其中,甚至感覺不到是在地鐵里,頗有置身博物館的感覺。在我國的武漢地鐵二號線,也根據乘客不同年齡層的需求,進行了個性化的裝飾,公共電話、殘疾人衛生間、盲人通道、飲水機、母嬰室、銀行服務等具有人性化的設施一應俱全,《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認為,這也正是人文關懷的一種完美體現。
《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中指出的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策略,對于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學術參考價值。地鐵公共藝術是城市地鐵整體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之一,其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要想實現公共藝術的和諧發展,將地鐵由功能型向文化型轉變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對于我國而言,地鐵的設計正處于探索階段,和發達國家的地鐵設計體系相比,依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加之許多地區對地鐵的設計不夠重視,使其千篇一律,缺乏技術和文化的創新,不能很好地表現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自然風貌,這也需要我國地鐵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對創新和獨特性的認識,不斷提升地鐵設計水平,改進地鐵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不足。當前,我國許多地區的地鐵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創作,是從屬和依附于地鐵工程建設項目之中的,在此問題之上,公共藝術形式設計與規劃的重要性也凸顯出來。國際上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如壁畫、浮雕、景觀、裝飾藝術等公共設置都非常值得我們國家參考和借鑒,這些直觀的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壁畫和雕刻藝術,能夠使空間感得到很好地呈現,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
總之,地鐵公共藝術的統一規劃和協調發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質。將“功能”地鐵轉向“人文藝術”地鐵。這不僅能吸引人們樂于乘坐地鐵,滿足人們的視覺需要,更能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一書具體介紹和多角度展示了百余件地鐵公共藝術作品,目的是對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的過去進行系統梳理和真實記錄,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明確方向,為推動未來北京乃至全國地鐵公共藝術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李路葵/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文創教學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