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茜
【摘要】今天,網絡與新媒體信息技術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科學發明都更加廣泛且深入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逐漸成為意識形態的主戰場。新媒體視閾下媒介素養是現代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建議從政府、媒體和學校三個層面展開教育范式,在高等院校推行媒介素養教育,其目的是幫助當代大學生學會在新媒體環境下正確選擇使用媒介和進行批判性思考,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利用媒介資源進行自我完善,提升媒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新媒體;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是現代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新要求。今天,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因此,人們對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構成和媒介素養教育的認識也必然要發生相應的轉變和調整。
媒介素養教育對當代大學生人格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新媒體環境下沈陽體育學院1006名在校大學生媒介素養與媒介素養教育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一是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學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學生一刻也離不開它;二是對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不會對信息的真偽進行深究;三是在面對新媒體時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在學習時受到新媒介產品的影響,92.35%的大學生坦言在上課時會偷偷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四是對新媒體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學承認會出于各種原因瀏覽黃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數體育院校大學生對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缺乏認知,85.29%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大學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并增設媒介素養教育相關課程。
基于上述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利用媒介,增強其對媒介信息的理解與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紛繁復雜的信息社會里迷失方向。同時,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能夠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豐富大學文化的內涵、拓展大學文化的功能。
一、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研
為更好地了解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與媒介素養教育現狀,2014年11~12月,我們以沈陽體育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在歷時一個多月的調查中,共收回1006份問卷。此次被調查人數占目前該校在校本科生總數的12.93%。
(一)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失范現象
1.對新媒體依賴程度高
目前,我國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園網絡建設,大學生不論是在教室還是寢室,都可以便捷地獲取網絡信息資源。不僅如此,隨著3G、4G、WiFi等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終端設備得到了迅猛發展,再加上其輕巧、便攜的特點,使之受到當代大學生的追捧,很多大學生甚至對新媒體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
調查發現,95%左右的被調查者每天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28.73%的被調查者使用手機上網時間超過8個小時。這意味著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從早到晚都在受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影響。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非常之高。
2.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對受眾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養不高,則很難明了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與客觀現實之區分。大學生仍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期,如果對媒介屬性缺乏理性認知,很有可能會將媒介語境所構成的虛擬環境認同為客觀事實,從而根據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動。調查結果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80%以上的被調查者承認,不會對信息的真偽進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認真分析和過濾”。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面對龐大新媒體信息資源時缺乏應有的辨析與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會乘虛而入,甚至影響到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學校園里泛濫,就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校園文化的建設。故此,在新媒體視閾下,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我國教育體系和高校課程體系,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經迫在眉睫。
3.對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體傳遞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在大學生受眾中非常流行。這種閱讀方式淺顯、片面,且影響深度思考,無疑會阻礙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發展,使“三觀”尚未形成的大學生無法抵御網絡中不良信息的侵襲,批判能力不斷弱化。
有一項調查結果也應當引我們的重視。調查發現,93.24%的大學生或多或少會在學習時受到新媒介產品的影響,92.35%的大學生在上課時會偷偷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久而久之教學質量難免下降。
4.對新媒體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調查還發現,近70%的大學生在網上“無意撞見”或遭遇過色情、暴力網站,有近40%的被調查者出于各種原因瀏覽過黃色、暴力網站,這樣一組數字當足以引起教育者們對該群體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這些年輕人對于網絡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風,甚至會不加思考地全盤吸收。若是對這種現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導,長此以往,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大學生在面對網絡上的一些負面信息時具備基本辨別能力,在被調查的1006名大學生中,絕大多數認為“艷照門”“不雅照”“虐貓”等現象是不好的、消極的,但從另一項數據中又可以發現,有92.25%的同學會出于某種原因瀏覽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學生媒介素養失范現象說明,新媒介環境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有待提高。
媒介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時也令大量未經“把關人”嚴格甄別的信息在網絡空間泛濫。由于媒介素養不夠,一些大學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從而導致行為偏離和失范。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傳播學界的重視。
二、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調查數據顯示,85.29%的被調查者也認識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認為有必要在高校有針對性地施行系統化的媒介素養教育,因為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解決大學生媒介素養失范現象的有效路徑。被調查者還表示,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媒介素養包括媒介選擇能力和批判意識、媒介道德倫理觀、媒介法律意識、媒介環境交往能力等多種能力。
21世紀初,復旦大學等幾所高校才開始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及實踐。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高校都未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從調查數據看,半數大學生對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缺乏認知。因此,在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養教育關乎大學生成長成才
四年的大學生活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期,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期,這一階段的大學生處在校園與社會的過渡時期,對社會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備完整的判斷能力,而且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媒體環境時,容易經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誘惑,從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學生有必要接受系統化、專門化的媒介素養教育,讓新媒介真正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淪為新媒介技術的奴隸。
基于調查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養其養成正確使用新媒介的習慣;其次,由于新媒體環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齊,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媒介批判意識。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關乎校園文化建設
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大學生的媒介消費呈現多樣化,某一時期大學生對某一信息資源的關注程度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生瀏覽新媒介信息資源具有不可控的特點,所以,要想凈化校園文化環境,構建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就必須將媒介素養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大學生依靠正確的媒介素養來過濾不良信源,從而達到建設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目的。
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學會通過指導大學生,就是要如何正確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海量信息,并從中挑選出積極的、有利于自身身心發展的信息資源為自己所用;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意識,提升道德水準,使大學生能夠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信息資源,避免不分好壞全盤接收。增強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無形的屏障,提升校園文化品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關乎大學文化建設
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園文化是大學“軟實力”的體現。新媒體時代的任何一所大學,都難以擺脫大眾傳媒所制造的大眾文化的影響。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與周圍世界聯系的方式,即人們很難做到真正自發地、不受媒體文化影響和媒體描述方式所干預地來觀察和認識世界”[1],大眾文化正在通過新媒介向校園文化不斷滲透。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主張,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文化內涵建設作用獨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媒介使用習慣;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傳媒;再次,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抵制不良傳媒文化的能力。
三、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范式構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格局也將變得越來越復雜多變。因此,厘清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所在,明晰提升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重要性,使其養成正確的媒介批判意識,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關系到大學文化內涵的建設;既是大學生社會化轉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會對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實施策略,可以考慮從政府、媒體和學校三個層面展開綜合探討:
(一)政府層面——應加強宏觀引導
政府部門應加強宏觀引導,并在相關制度保障下,大力宣傳,融合各方面的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社會性的條件和契機。這既有助于規范新媒介信息環境,又可以使大學生提高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和法律觀念。
1.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應盡快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和法令,以制度來保障和促進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其次,政府應以制度和法規來約束媒介的傳播行為,以加強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引導;再次,政府還應對媒介素養教育保持持續關注,給予充分的資金支持和對教育者進行培訓。
2.加快媒介素養教育組織建設
組織建設是保障媒介素養教育實施的必要條件。建議由政府主導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機構推行媒介素養教育相關機構和組織建設。因民間社團力量管理起來難度較大,其社會可信度還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則能更有效地組織與實施。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大多數國家更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機構來實施媒介素養教育。
(二)媒體層面——應凈化媒介環境
大學生仍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將虛擬的媒介環境等同于客觀現實,并根據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動。這就要求我們的媒體能夠主動和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凈化媒介環境。
新媒介行業內部應建成相應的符合當今時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導管理體制,形成良性發展的動態監督與自我反省機制,形成行業自律。新媒體有必要也有責任為信息的真實性負責,維護自身的公信力必須成為新媒體的最高核心價值追求和長久發展動力。這就要求新媒體行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提供一個綠色健康的媒介環境,從根源上杜絕各類不良信息對在校大學生的侵蝕。
(三)學校層面——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1.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過硬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
就當前高校的師資力量而言,尚遠遠不能滿足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要求。因此,應整合各高校的優勢力量,橫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勝任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實現資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國高校的新聞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框架體系,包括進行師資培訓、開發媒介素養教育教材、舉辦媒介素養教育論壇、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學支持等。
2.教師應加強自身媒介素養,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師應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為大學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從而達到引導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目的。
3.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
首先,應考慮把媒介素養教育上升到國家層面,把媒介素養課程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其次,高校應全面統籌,針對大學生特點,實行媒介素養課程多樣化,實現教育教學模式多元化;再次,應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認知有機結合,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各種教育實踐和傳播實踐活動中去。歸根結底,應幫助大學生厘清虛擬世界和現實環境的根本區別,學會辨析媒介信息中潛藏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幫助其逐步培養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
在媒介素養教育實施的過程中,理論傳授是基礎,環境引導為輔助,而在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才是最終的落腳點。為此,一方面應建設好校內的新媒體資源和校外的新媒體媒介素養教育實習基地,如學校論壇、微博、教師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與教育,積累媒介素養知識,形成符合社會規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媒介素養,自覺維護新媒介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應及時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體的使用方式和傳播途徑,使大學生們能夠引以為戒。
總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媒介素養,是新媒體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當代高等教育面臨和亟待解決的一項新課題。在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學會在新媒體環境下正確選擇使用媒介和進行批判性思考,學會利用媒介資源進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為重要的是,對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構建起一個和諧有序的媒介生態環境,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和豐富大學文化內涵,以及推動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健康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當引起教育界和新聞傳播學界的足夠重視。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依法治國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邏輯與路徑研究”資助課題(課題編號:JG15DB404)]
參考文獻:
[1]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98.
(作者為沈陽體育學院體育人文學院新聞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