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霍勒倫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廣播與受眾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聽眾可以使用移動平臺和設備收聽廣播。廣播不再是單純的通過收音機來收聽的媒體,而成為可以通過無線電或互聯網傳播的多媒體傳播平臺。數字廣播可以播放包括視頻及文字等方面的內容,互聯網電視和廣播流媒體則為聲音內容的傳播開創了新的領域。對廣播電臺而言,這為其制作更吸引人的、參與度更高的節目創造了極大的便利。
2016亞廣聯大會4月26日上午第一環節的會議,與會的專家和媒體同行圍繞移動廣播的發展以及與受眾的關系等展開了探討。澳大地亞Media首席執行官里斯 · 霍勒倫,日本放送協會多語言媒體部門負責人淺野由子,中國江蘇廣播電視總臺(集團)副臺長、總經理黃信,韓國放送公社廣播節目策劃部副主任吳潤錫,斯里蘭卡 MBC 廣播電視網團隊負責人珊迪 · 巴格拉珊等分別作了主旨演講。本文整理了嘉賓討論的觀點,以饗讀者。
【關鍵詞】移動互聯 廣播 受眾 平臺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D
廣播行業結構并不復雜,但要把它做得風生水起不容易。首先要把自己的主業做好,即做好內容。我們也是從一家很小的廣播公司做起,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成為澳大利亞規模最大的廣播公司,無論是員工人數還是地域的覆蓋范圍在澳大利亞都是首屈一指的。
我們發展的焦點放在了品牌營銷上。我經常問自己:我們的受眾是某一個年齡段的聽眾還是各個年齡段的聽眾?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宣傳方式,我們必須要在發展初期就明確這個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決策。有些人覺得最好是建立一個品牌,覆蓋所有的年齡段,然后不斷地跟自己進行競爭。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我們辦了七個小廣播站,形成了一個小的廣播網絡,建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南部。有了這個網絡,我們就做大業務規模,從而帶來可觀的效益,并給聽眾和客戶分別創造價值。
很多時候人們只考慮到成本,但沒有考慮到這種網絡帶來的聚合效益,可以充分利用這種規模創造更多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要建立一個品牌,品牌的各個機構之間一定要有相同的特色。但是,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廣播電臺各廣播站之間未形成統一的特色,從而很難形成品牌,也就很難在品牌上面創造更多的價值。
隨著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們要針對不同區域的聽眾推出不同的內容,最好是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們要做兼容的內容,一部分是全國范圍都可以聽到的;另一部分內容是針對當地生活的,這就是廣播網絡的優勢。后來我們的廣播站規模不斷擴大,數量從最初的7個發展到93個,范圍涵蓋了全國的主要城鎮。規模擴大之后,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包括內容制作、提高認知度、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業務范圍也會不斷擴大,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元。此外,如果我們的數量足夠多,即便是一個地方的廣播站出現了問題,整個網絡的運營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我們的思路就是,有了廣播網絡、有了規模之后,品牌的認知度更高,我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擴大內容范圍,借助不同廣播站之間的優勢取長補短,互相分享觀點和想法,也可以在網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澳大利亞有一個出版社,經過了一系列的并購之后,規模迅速擴大,他們利用自己網絡方面的優勢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優秀的出版商。可見規模的重要性,有了規模我們擴大的速度、受眾增長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也正是靠著這種理念和發展模式我們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大的廣播網絡。之后,我們面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管理,是集中式管理還是分散式管理。我的觀念是,如果我們的業務內容是基于當地市場的話,就一定要深深植根于當地市場的特色,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進行統一的集中管理。另外,規模做大之后,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影響越大說明我們承擔的責任也就更大。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廣播內容影響的范圍可能比較有限,但是隨著規模不斷擴大,聽眾越來越多,我們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所以必須把握好言論。
廣播的發展雖然歷經很多變化,但是有一點始終沒變,就是我們要想擁有更多的聽眾就得有好的內容。好的內容要跟當地生活息息相關,是要人們感興趣的。因為現在人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分散,他們需要的是一些新鮮的刺激,而要生產這種好的節目就要對員工進行培訓。
我們生活在一個數字的時代,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廣播電臺也需要使用一些新的技術,學習一些新的能力,迎接挑戰的同時抓住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