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伊丹
【摘要】本文以節目主創的視角,通過分析《收藏天地》節目的創辦歷史、節目設置、風格定位和調整創新,回顧《收藏天地》這檔節目的發展歷程等,來展現個性化廣播節目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廣播節目 收藏 文化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收藏天地》節目是沈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一檔知識性節目,開播于1997年8月,每周一期,至今已播出930余期。作為這檔節目的創辦人和客座主持人,回顧19年來的堅持,想以文字記錄下這段特殊的成長歷程。
一、意想不到的開始
1996年底,我已是一個有著三歲女兒的年輕媽媽,通過朋友推薦,有機會進入沈陽廣播電臺成為一名兼職主持人,一個兒時的夢想終于成為了現實,在內心暗暗的慶幸中還有一絲壓力。
雖然從沒有進過直播間,但是從播路況、天氣預報開始還是很快掌握了一些播音的要領,沒多久就被安排直播早間新聞,這對于一個新人的快速成長起到了推動作用。回想起來,能夠迅速成為一名兼職新聞主播,應該得益于當時博物館講解員工作的鍛煉;能夠順利地主持一檔節目19年,得益于新聞主播的高起點。
上世紀90年代,收藏興起不久,廣播電視這方面的節目并不多,真正從事收藏的人也不多,懂的人則更少。有幸的是,當時臺里的一位領導是集郵愛好者,主張增加一檔收藏類的節目,于是找到了在臺里做兼職實際上是遼寧省博物館講解員的我。就這樣,《收藏天地》節目開始孕育誕生。
二、冷與熱的共鳴
領了這個任務,心中滿是忐忑。怎么講?講什么?對于如何做廣播節目一竅不通的我從何入手?面對只有一個月的籌備期限如何安排應對?當時的我只會寫講解詞,并不懂得如何策劃一檔節目。慶幸的是,沒多久我便找到了一個簡便的入門方法,那就是聽廣播,大量地聽廣播節目,揣摩一檔節目的結構組成,總結其風格形成的因素,分析廣播語言的表述方法等等。然后大量查找和閱讀收藏方面的書籍雜志,首先要讓自己明白什么是收藏、收藏有哪些內容、如何進行收藏,至少要讓自己快速地懂得一些收藏的基礎常識。最后,我將節目定位在讓百姓能聽得懂、隨著收聽能入門的普及常識、淺顯易懂的層面上。面對收藏我也是新人,那么就讓我和聽眾朋友們一同在收藏之路上成長吧!
說起收藏,人們自然會想到古董,想到一些歷史遺存,想到歲月、厚重、塵封這些詞句,策劃這檔收藏節目時就想它應該區別于其他節目的風格,想讓人們在收聽時能夠感受到收藏的氣息。于是在選擇配樂上考慮了民族音樂。同時又想讓節目體現出一些文化氣息,便在每期以一段詩歌、散文樣的句式為開始語,這樣,節目一開始就多了一些沉靜、韻味。
從節目開播第一期確定了這樣的風格之后一直延續到現在,始終沒有更改。期間也曾想改變一下,但深思熟慮后還是覺得聽眾收聽習慣已經養成,在沒能找到更合適的表現風格之前還是保持原有狀態吧。
《收藏天地》節目一開始便是定位于百姓收藏,以普及收藏知識為主。其中先后設置了“收藏入門”“投資指南”“辨偽常識”“專家講壇”“藏界大觀園”“市場動態”“收藏新寵”“海外收藏”“說說你的收藏故事”“名家收藏”“藏友驛站”“收藏信息”等十多個小板塊,適時、多角度、多形式地介紹收藏知識、傳授收藏方法、解答收藏問題、關注收藏動態、傳遞收藏信息,盡量全面地展示收藏領域的博大精深。每期選擇其中的四到五個小板塊,以“收藏入門”“藏界大觀園”“收藏信息”為主:“收藏入門”是一個基礎欄目,在這個小欄目中會安排講解一些主要門類的收藏基礎知識,比如郵幣卡、書畫、瓷器、雜項等等,只要是收藏領域關注度高的項目都會涉及,會和大家說說如何收藏、如何選項、如何鑒別等等入門的話題;當今的收藏領域可謂是豐富多彩、五花八門,許多人們想象不到的物品也都可能成為收藏品,“藏界大觀園”會適時地與聽眾朋友共同關注琳瑯滿目的另類收藏;而“收藏信息”會為聽眾朋友播報最新的收藏資訊,使聽眾不出家門就能及時了解國內外一些主要的收藏動態。
除了以上的基礎板塊之外,節目還會以月為一個周期,每月的各周配上其他小欄目以豐富節目內容。如每月第一周是錢幣專家在《專家講壇》中主講錢幣收藏知識并接聽熱線;第二周和第四周請市場專業人士在“市場動態”中對近期沈陽市郵幣卡市場的行情做及時發布并進行點評,同時給予指導和提示;第三周會請業內人士在“說說你的收藏故事”中講述其收藏經歷、交流收藏經驗,這個環節請來的不一定是專家,也可能是普通的收藏愛好者,通過嘉賓的收藏實例給聽眾以啟發和引導,從而使大家能夠進行正確的收藏實踐。每月的最后一個周日,還會開通直播間的熱線電話,邀請聽眾來“藏友驛站”做客,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比如想結交藏友、交換藏品,或者想收聽哪些我們近期忽略的內容等等,為聽眾結友交流、選擇收聽相關內容提供方便;聽眾朋友也可以通過熱線提出近一階段收藏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最大化地為聽眾朋友答疑解惑。
這些欄目的設置和安排,使聽眾很容易被帶入到收藏的情境中來,聽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一點從聽眾的來電來信、參與的頻次上都可以了解到,越來越多的聽眾開始跟隨節目進行一些收藏活動,原本冷門的節目,卻越來越吸引大眾的目光。
從2015年7月開始,節目增設了收藏專家與聽眾現場交流的線下活動,每月一期,聽眾不但可以與專家面對面交流互動,又能看到實物,進行真假辨別,更能加深對收藏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三、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一個沒有一點娛樂性的節目,要想吸引人,只能靠節目的內容:所選擇的內容要貼近大眾、有時效性、有可操作性。要讓人們收聽后有所收獲,要“有用”。如何讓節目實用,還要避免單調、枯燥的講解。
知識類的節目,其專業性、權威性很重要。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傳授知識的準確性更是第一要務。所以在嘉賓的選擇上要非常謹慎,每找到一個嘉賓我都會在節目之外提前約見,要考量其是不是真有相應的收藏經驗并掌握相關理論,是不是具備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很關鍵的,大部分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專家學者卻鮮有系統、嚴謹、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專業的水準是不能打絲毫折扣的。《收藏天地》節目能夠受到聽眾的喜愛,這些專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錢幣專家姜力華老師,拋開專業的頭銜不談,他的專業水平被公認是遼寧地區業內首屈一指的。廣播是看不到實物的,但是只要聽眾有錢幣問題,只需說出材質、大小、紋樣等等相關信息,他就能回答出這枚錢幣的名稱、年代、存量、基本市場價位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如果節目過后回想起哪一個問題回答得不夠準確全面,還會主動在下次的節目中給大家補充更正。他在接聽聽眾電話時還會做記錄,總結什么方面的問題大家比較關注、什么方面大家有誤區等,及時給聽眾以正確的指導。
節目中除了請專家做客直播間直接接聽聽眾熱線之外,還會在每個月最后一個周日的“藏友驛站”小板塊,專門接聽熱線電話,解答一些聽眾集攢下來的有關收藏的問題。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是節目的忠實聽眾,已經連續收聽節目十多年了。他說自己年齡大了,行動不便,不能常去收藏市場,只能靠聽節目了解市場行情,因他手中有許多老物件,希望通過節目轉讓,正是因為常聽節目才使得他能及時地了解市場信息,讓手中的古錢幣最終在合適的價位出手,他很高興。
任何節目都不能脫離現實,收藏也是這樣。每當有大事件發生、大的紀念性活動舉行或者節日、紀念日等特殊日子的到來,《收藏天地》節目都會特別地關注。
依據“活動節目化,節目活動化”的理念,也是為了彌補廣播節目只能聽看不見的弱勢,從2015年7月開始,節目增設了收藏專家與聽眾現場交流的線下活動,把節目做到直播間外。每月一期組織不同專題的現場講座,請專家來和聽眾面對面交流,這樣的環節使得節目形式更加立體,講述的內容更加直觀,更能加深聽眾對收藏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除此,還能現場鑒寶,當場解決大家的收藏問題,深受聽眾歡迎。至今線下活動涉及的專題有錢幣、手串、翡翠、古琴、琥珀蜜臘等等。此外,還組織過手工制作活動,喜歡自己動手的朋友們在活動現場不但可以了解到珠寶玉石的知識,還能在業內人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珠寶飾品,并能和有同樣愛好的朋友進行交流。
四、從與眾不同到與己不同
一周一個往復,不知不覺已過了19個春秋。在這19年里,臺里的節目不知更新了多少,但《收藏天地》卻始終保留了下來。與其他節目相比,《收藏天地》顯然是一個小眾節目。自己也常在心里權衡著利弊,思量過后,還是覺得有太多的不舍讓自己選擇了堅持。畢竟,盡管過了這么多年,它仍然是一個受大眾歡迎的與眾不同的節目;畢竟,在做這件事的同時,有付出更有收獲;畢竟,在《收藏天地》的成長中誕生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收藏天地》每期播出近一個小時,每次做節目之前都要提前做好預案,規劃好節目內容,甚至寫好串聯詞,每期的稿子都有近萬字。節目從開播之初直播時間就定在周日的早間七點半,這讓我成了個“勤奮”的人。由于節目的需要,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收藏方面的專業知識,真的是在和節目與聽眾共同成長。
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人們還會以寫信進行聯絡。節目開播的最初幾年,收到了上千封的聽眾來信,一個周播節目得到那么多熱心聽眾的關注和愛護,成就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更有聽眾起大早在直播間外等候,只為了一句問候、一次握手。記得一位聽眾和我說他錄了幾百盤《收藏天地》節目的磁帶,而我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前不久做場外活動的時候,一位聽眾告訴我,他收聽了《收藏天地》從第一期開始的幾乎所有的節目,怕我不信,一口氣說出了節目的開播時間、至此多少年第多少期、期間有誰替過節目、請過哪些嘉賓等等,如非他親歷又怎能記得那么清晰!
知道有這么多樸實、真誠的聽眾在期待,只有把節目做得更好才能心安。
19年,幾乎是一代人的時間。在時光飛逝的同時,收藏的大環境也在悄然變化著。從最初的多數人對收藏幾乎是一無所知,到現如今收藏市場遍布各地、收藏品種五花八門,提起收藏沒有人再感到陌生。當今在許多百姓的生活中,收藏已經成為增加情趣和提升生活品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眾對收藏的認識已經到達了空前的高度。這也是《收藏天地》節目如今更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因素。
沒有想過一檔節目應該持續多長時間,但我知道,作為一個小眾的節目,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被需要。19年的堅持,讓自己跟著節目一起成長成熟;19年的堅持,更有責任讓節目更好地服務于聽眾。
(作者系遼寧省博物館展覽設計師、《收藏天地》兼職主持人)
(本文編輯:呂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