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政府對于農村扶持性金融政策的出臺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大,滿足于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傾向性也在不斷地加快調整。不同地農村有著不同地經濟發展基礎,具體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差異,為了最大程度上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規模,地域性的農村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根據農村具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來制定,地方政府不僅要對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實際調查,還需要對金融扶持政策進行實際化的引領;充分帶動廣大的人民群眾認識政策、理解政策、深入地執行政策;做好地域農村的實際狀況調查,理清自身的發展思路,樹立可持續發展地金融戰略,有效的依托資金優勢、政策優勢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最大化地消除農村貧困人口。
【關鍵詞】農村政策性金融扶持 農村基礎經濟規模 貧困人口規模 現狀調查
一、農村金融扶持政策的解讀
要想有效地理解政策,最大化地激發金融政策的扶持優勢,就需要對金融政策進行充分地了解,理解政策發展的需要,如何根據扶持性的政策來帶動本區域農村的經濟發展,如何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充分地了解政策、認識政策,發揮政策的資金優勢、區域優勢;最大化的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的規模,這就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政府帶動性政策的引領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快速上升,經濟規模迅速的擴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提高,但是基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廣大農村的普遍存在,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數還是比較大的,除了在保持金融生產力提高以外,政府對于金融政策的扶持引領性也是至關重要的。從宏觀的角度來說;不是政府主導性的金融市場秩序的制定,而是需要政府自身以身作則,充分發揮領導者的作用使得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深入人心,能夠被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接受;在這個由政府為主導來構建的正規農村金融系統里,政府作為實際化的政策出臺者和政策執行者;要在農村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扶持,對百姓的閑置資金進行充分的引領,以政府信譽作為擔保,吸收農村的閑置資金,打造強大的資金流,帶動規模資金的實際投資,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為百姓爭取最大地利益化,切實擴大人民的資金收入途徑。
(二)規劃性區域政策的出臺
在我國現代化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的企業金融扶持創新都是政府部門所側重的方面。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金融扶持創新作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首要任務,在促進農村水平提高的頻度和向度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它與農村經濟發展的模塊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銀行、企業、個人、村級行政機構方面起到了資金鏈接作用,在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繁榮,增強區域性農村金融信用水平有著重要意義。當前在新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某些銀行在農村的金融扶持創新的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自身的管理水平、管理方式、管理措施還有著很多的弊端;所以在面對基礎性金融秩序缺失的同時,要制定符合于本區域實際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金融政策,引領金融服務體系的進步。
(三)經營界定性政策的互補
針對經濟發展背景的不同,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有關于金融的含義和實現方略會有很大的差別的。以我國的新農村的經濟建設為研究背景,當代的企業要想在此項經濟發展的大潮中謀求發展,并且取得一定的地位,就必須搞清楚狹義范圍內金融資本運營的含義和廣義范圍內金融資本運營的概念,以馬克思的唯物辯證的思想來看待兩者的區別和聯系。綜合起來看,根據國家和社會現有的經濟規模和經濟發展水平,金融資本的運轉效率和方式是不同的,通過對可以支配的生產資源和要素進行不同形態的組織管理,進行多方位的優化配置,來實現在金融市場的資本增值和產品資本的最大利益化,保證可控性金融風險的范圍內進行資本運作,政府作為金融風險的受控主體就要出臺多方面的金融政策進行金融體系缺失原則下的體系加強,切實保證多種資金配置原則下的金融政策的優勢互補,界定金融風險和資金投入風險的界限,保證農村金融體系的安全。
二、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的現狀分析
針對我國農村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立足于實踐調查;從實際現狀出發,來分析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實際狀態,切實研究我國政策性金融的實際服務范圍和政府機構的政策執行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資金安全,發展農村的經濟規模,增加百姓的實際可支配收入,消除農村的絕對貧困人口規模,減少財政壓力。
(一)農村政策性金融規模小、業務范圍縮水
在現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由于人口規模的限制,金融服務業務的規模較小,業務范圍有限,由于農村的經濟規模有限,人們的經濟收入不高,金融業務開展的幅度受到嚴重的限制,人民對于金融投資無法進行準確的價值預判,不敢進行實際化的資金投入,導致農村的金融機構無法大量的吸收閑置的資金,業務開展的頻率提不上去,資金規模有限,無法有效的促進農村的經濟增長。
(二)立法滯后,政策性金融無獨立的法律依據
由于我國的金融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有限,在相關領域的法律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人們的法律意識還處于尚未化的地步,對于金融性的違規操作,界定的意義還不是特別的嚴格,對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沒有單獨的法律依據,對于非法集資,非法資金兼并沒有相關的條款立法來限制,導致農村的金融市場混亂,上當受騙的百姓比比皆是,百姓不敢進行金融投資;同時政府等金融監管部門沒有切實可靠的金融執法力度,對于金融機構沒有進行全面的資質審核和實際情況調查,無法有效的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的安全。
(三)農村金融機構開辦政策性金融業務責任區分不明朗
在金融資本運營理論研究過程中,有許多學者將它與其他經濟學理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場景狀態下資本運營產生的原因和所發揮的不同的作用,但是在新農村的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滿足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需要根據新農村這類新興集體經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改革試驗,必須按照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路來進行落實。但是現階段的農村金融市場秩序混亂;農村金融機構對于金融業務和政策性金融扶持業務的開展無法進行準確有效的定位,導致業務主體的責任區分的不清晰,職責性業務的混亂,資金落實不到實處,業務開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導致資金規模難以擴大,秩序性業務混亂。
(四)政策金融的資金優勢不明顯貧困人口得不到實惠
實際上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經濟的繁榮造成了物價的高速上漲,現實的資金壓力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閑置資金的儲蓄效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銀行的居民閑置資金吸納率的降低。面對舉步維艱的現實困境,銀行要想繼續發展下去,既需要努力開拓經濟水平持續上漲的農村金融市場,也要在開拓的道路上不斷的進行體制變革,樹立可持續,能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的扶持目標,推出寬松的金融優惠政策,要在農村站得住腳,保持穩定的發展速度,但是龐大的銀行對流資金在銀行家的操縱下都進行了龐大的業務投機,對于農村的資金扶持和資金支持數量有限,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規模的擴大,貧困地區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面對出臺的優惠政策無力執行,難以進行經濟建設,面對貧困無力消除。
(五)人口均化的金融政策無法滿足貧困資金互補的需要
在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廣大人口密集程度較小,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人均經濟純收入與城市相比較低,農民的手中可用資金數量較少,但是在我國一系列強化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過后,我國的新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各省市新農村的數量明顯增多,這類新農村根據自身特色發展相關聯的經濟產業,全方位的挖掘本村的經濟發展潛力,以不同的合作組織形式進行產品經營,使得本村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人均收入持續增長。當這些農村集體式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就會對金融市場產生依賴,與銀行和各類金融機構產生合作進行資本運營,用個人手中大量的閑置資金進行再投資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但是在當前資金利用的過程中,政策性金融業務覆蓋的是區域,主要目的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對于貧困農村地區沒有進行實際的資金支持,無法有效的覆蓋貧困地區,沒有滿足貧困扶持的需要,導致兩級分化嚴重。
三、農村政策性金融的發展思路
鑒于目前農村金融業務發展的需要;對于農村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思路,旨在促進農村扶持性金融業務的開展,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有效的提高農村的人均收入。
(一)推進農村政策性金融立法進程
在農村金融業務開展的過程中,為了保障農村金融市場秩序的穩定,必須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執行力度,有效的促進金融市場平穩快速的發展,政府作為金融市場的實際監管者必須加強金融市場的引導布局,加快農村扶持性資金的到位,出臺嚴格的法律法規促進農村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加快農村金融市場立法的執行,嚴格治理違法操作事件,保證市場秩序的穩定。
(二)重構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
城市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銀行的固有資金可協調性越來越低,面臨無錢可用的窘境,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閑置資金成為了困擾各大銀行的現實問題;但是在我國的金融政策不斷調整的前提下,城市的人均消費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斷地上升,眾多的新興中產階級在消費的習慣上有著較大的差別,不在趨向于理性消費,更多的是趨于攀比消費和精神享受消費,且此項消費所占用的經濟收入比重還比較大,在季度性的資金儲蓄方面無錢可存,造成實際支出資金遠遠的超過實際可收入的資金,嚴重的影響了未來預期的消費水平,金融機構的目標轉向了農村,但是社會的未來預期消費水平已經嚴重的下降,金融機構的信譽普遍降低,為了更有效的促進資金吸收率的提高,必須加強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建設,政府以自身的信譽作為擔保,大力扶持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開拓,加快金融體系建設步伐。
(三)政策金融業務的特殊群體的傾向性加強
圍繞著“金融”這個商業名詞的產生,在不同的資金運轉下,被賦予了多重的解釋和作用。立足于不同的時代背景,滿足于多元化的經濟需要,從經濟體式走向的角度來看,“金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必要體現,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經濟綜合體,能夠滿足于不同物質利益驅使下的商業個體進行經濟活動的交融性平臺,具有多變性,趨勢性的特點,所以政府在政策性金融業務開展的同時,要針對農村的弱勢群體進行政策傾向性的扶持,切實保障特殊群體的經濟利益。
(四)特色化金融扶貧產品的推出
從新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定規模的交易費用的產生決定了銀行的規模、服務的種類和類別,所以在金融扶持和改革的雙向終端的優化過程中,要革除阻礙金融產品流動速度的因素,提升銀行的水平,爭取利潤最大化。但是鑒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家金融政策的限制,銀行和其他的金融機構在實際操作化的金融市場中,就要結合地域的經濟特點來制定自身的發展計劃,對于貧困人口就要推出特色化高收益符合于農村實際情況的產品出來,最大化的擴展農民的收入途徑。
(五)扶持性質的金融資金的下放
在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態下,政府鑒于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要設立專門的扶持性質資金來促進貧困人口來購買金融產品,在滿足于百姓自身收益的同時,加強金融市場的監管,確保專項資金最大化的利用,同時政府可以通過招商引資、贊助等形式來吸引社會及民間資本的介入,擴大自由的資金規模,最大程度上的消除農村人口貧困。
四、結語
面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純收入的快速提高,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快速擴大,政府要認清現實,加大自身的金融政策的出臺力度和農村金融市場的扶持力度、監管力度,在保障更多農民穩步增收的同時,逐漸的消除貧困,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活躍。
參考文獻
[1]李喜梅,彭云.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途經研究——基于東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數據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01).
[2]張蘊萍.我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創新研究述評[J].東岳論叢.2011(08).
[3]王煜宇.農村金融法制化:國際經驗與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1(08).
作者簡介:王維(1985-),男,漢族,廣東廉江人,北京大學金融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主要從事農村普惠金融研究,工作單位:北京大學金融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