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競
【摘 要】會計工作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會計監管無疑是保證會計工作正常運行的基石。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競爭的逐漸加劇、企業不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我國會計市場監管出現了許多問題。文章結合會計監管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行政策的實施情況加以分析問題根源,并分析出可行建議。會計監管與反腐建設從來不只是國家的責任,應該是在政府的領導下,協同企業、社會各方力量共同進行。
【關鍵詞】會計監管;監管模式;反腐機制;監管措施
會計工作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從業人員也不斷增多。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的不斷追求利益最大化,我國會計市場出現了許多問題。另外一方面,我國會計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會計監管相對弱化。種種因素導致我國會計監管面臨較大挑戰。
一、我國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監管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第一,會計法規的制定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導致會計監管作用不強,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不好現象。第二,會計法規之間不協調,存在許多法律規定上的空白。第三,監管法律法規的制定缺乏長遠性和全局性。
(二)政府監管職責分散
我國對會計信息執行的是分業監管的方式,雖然仍就主要由財政部門體現會計信息監管職能,但是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部門卻是各自控制和監督自己管理范圍內的會計信息,所以由于監管部門眾多,非常容易引起監管職能的交叉、重復。不僅浪費了監管資源,而且還容易出現監管漏洞。在檢查出問題后,由于監管部門的職能難以界定,最終甚至可能一些無效監管。因為政府各部門監管分散、效率低,這就容易誘發一些人士存在僥幸心理,做出不法行為。
(三)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
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實際上就是內部控制,在《會計法》中有著相關的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會計信息的監管制度。首先,公司從最初的會計制度就設置的不規范,單位會計人員在工作中沒有了正確的規范,致使出現種種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其次,會計內部監管屈服于企業利益,出現會計造假。企業內部監管主體依然來源于企業,其經濟利益與企業的收入相關聯,當企業會計監管發現的問題與企業利益沖突時,內部監管人員極有可能服從企業利益。此時的內部會計監管無異于形同虛設;最后,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會計人員數量較少,出納直接兼任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費用、債權債務帳目的登記工作,出現問題也非常難以發現或者糾正。
(四)社會監督力度不夠
現行的《會計法》中明文規定了以國家監督管理與單位內部監督管理、社會監督管理三者聯合的監管模式。目前我國的社會監督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在進行,現在社會監管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獨立性。當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后,企業負責人常常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求事務所修改審計報告,而目前我國存在著眾多的會計師事務所,競爭壓力大,事務所很容易屈服于自己的利益,違背行業原則。
二、會計監管對反腐機制的影響分析
近幾年國家查處的腐敗案件在數量上遠超過去,但總是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怪圈里,國家不停地反腐敗,腐敗行為不斷出現。這場國家與腐敗的拉鋸戰,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而且也不利于政治經濟健康發展。
有效的會計監管對反腐機制建設會產生以下影響:
(一)合理分配會計監管力量,制止腐敗蔓延擴散
通過財政系統多級聯合檢查的方式,沖破體制阻礙,可以實現最大化的檢查效果。例如,按照我國現行的劃分體制,地方監管部門未經授權不能檢查央企。聯合檢查的方式是地方承擔主要檢查的工作,檢查人員則是從相關縣市中抽調,并且有祖阿難組長統一管理。這樣在監管檢查之中可以節約時間,避免重復,提高檢查的效率和質量。通過聯合檢查的方式,既鍛煉了地方財政官員的監督能力,提高會計監管在反腐中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的體現會計監管的規模作用,得出會計行業和國家政治多贏的成果。
(二)統籌安排重點監管領域,提高效率節約資源
以財政的重點支出和收入為根據展開監管,爭取做到增大收入減少支出。稅收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要為其提供足夠的保障。在日常的會計監管工作中,不僅要檢查會計相關會計信息失真的違規行為,而且還要關注那些重點稅收企業的納稅情況。對于會計監管檢查出的問題,應該由省財政廳和稅務等部門共同商議,加強對重點納稅企業的整頓,建立納稅企業納稅情況與稅務征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保證稅收的及時、足額收入。另外,對于財政重點支出部分,應加強監管,節約財政支出。
三、推進我國會計監管與反腐機制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我國會計監管模式
政府監管職能的實現,離不開法律的支持。政府監管要想提高監管效率,必須要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明確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避免出現職責不清、和監管漏洞,時而分工時而協調。
逐步完善內部監管制度,加強內部會計監管的作用。要真正做好內部控制,首先就要建立規范的會計工作準則,約束會計工作的行為。定期實行盤點、輪崗、稽核,及時明確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把一些不法行為從其萌芽狀態就拔掉。并且,要把公司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實行“三權分立”,保證各自權力不受干擾又相互制約。
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保障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的權力不受干擾。在現行條件下,要實現有效的會計監管不僅要依靠政府監管的權威性,還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管的補充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軸的社會監管模式,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管,保證其得出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
(二)建立國家、社會、企業監管的信息共享平臺
在我國現在的監管系統中,國家監管仍然是主力,社會監管力度不夠,內部監管甚至是形同虛設,而會計違法案件卻是不斷增多。在日益嚴峻的會計監管形勢下,建立國家、社會、企業的監管信息平臺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目前就應該充分依靠政府監管的權威性、內部監管的快捷性、社會監管的獨立性,實現會計監管信息共享,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監管的成本。特別是,要保證社會監管實質上的獨立性,必須要做到其經濟來源的獨立、不受他人控制,為此或許可以由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來進行。
(三)建立健全監管法律法規
有效的會計監管的實現,離不開法律的支持。要及時修改、完善《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法律。并且在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時,應當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上,還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并廣泛聽取群眾的建議,最后再結合會計專業人員的意見,這樣才能保證法律條文的穩定性和科學性。
(四)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對會計相關違規行為要加大披露力度,要做到刑事追究和行行政處罰、民事賠償“齊頭并進”。明確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和企業管理者的責任,并依法對其進行追究。加大對涉及上市公司違規案件的信息披露,能夠維護證券市場的秩序,并穩定投資者的信心。
要建立健全對會計違法行為的懲治規定,并嚴格依法辦事,必須做到違法必究。對于那些情節嚴重的違法者,不僅要沒收其所有違法所得,并且要處以一定相對數量的罰款,最總要的是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當會計做了違法行為后一定會得到相應懲處;當懲處成本大于違法的收益時,筆者認為我國的會計不法行為必定有所減少。
(五)加強會計監管隊伍的建設,提高監管效率
我國會計監管人員存在專業知識缺乏、思維單一,缺乏監管的綜合分析能力。因此,要逐步提高監管隊伍的執業水平。首先,要嚴格把關會計監管人員的任職資格,要具備充分的相關知識和能力。要避免現在只依據考試成績考核的現狀。其次,監管人員入職后仍必須定期進行崗位后續教育。會計監管的范圍非常廣,涉及的內容也各種各樣。面對越漸復雜的監管形勢,監管人員必須隨時為自己“充電”。
【參考文獻】
[1]趙睿霞.會計監管模式之我見[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0 (8): 37-40.
[2]夏潔.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激勵與約束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 2007.
[3]Larry, D, Soderquist.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es Laws[M].Washington:Publishing House of law,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