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妹
【摘 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是高校發展的堅實基礎,又是推動國家文明、傳承優秀傳統和推動社會創新發展不可缺少的深層動力;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四個維度,即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中客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設建議,為建立理性、科學、充滿人文情懷、傳承本國文化的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做一些貢獻。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精神;建設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熱點。研究者們對高校校園文化的探究也在逐步深入,并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國的大學文化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大學精神衰微、制度管理體系不健全、校園環境匱乏人文內涵等。因此,探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對建立新的大學文化建設理念,完善大學教育制度,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我國高校文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大學精神衰微,功利化現象嚴重
首先,部分大學的辦學目標越來越趨于利益化。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的辦學宗旨發生了一些變化。例如,有些大學將“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擱置一邊,將更多精力放在擴大招生與形象工程上。其次,有些教師不再專注于教學和科研本職工作,把更多時間放在社會兼職、課題經費的創收上。最后,越來越多的學生輕視文化課,只對專業技能和證書感興趣,注意力放在撈學分、搶榮譽上。毫無疑問,這種辦學、教學和求學的功利化環境勢必會降低師者的尊嚴,并導致學生的功利成長和大學理念的異化。
(二)高校制度管理體系不健全,制度過于僵化
一些學校的文化建設缺乏統籌規劃,沒有納入學校建設與發展的總體大綱中。大學文化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需要高校長期堅持發展,逐步擴大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另外,大學文化建設尚缺乏組織管理機構。大學文化建設如果缺乏必要的組織和管理,在活動中就會帶有自發性、隨意性、盲目性。對高校而言,黨政工作團體、財務、人事、后勤等組織機構是健全的,管理才會有章法,工作才能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而高校文化建設缺少或沒有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當然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三)校園環境人文內涵匱乏
高校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建造的校園布局建筑,一種由各種物質實體綜合而形成的物化的靜態文化。這種環境文化包括文化設施、教學設施以及校園美化景觀等。我國大學中,很少有獨具特色風格建筑的高校,大多校園景觀千篇一律。有些高校跟風式追求環境文化的現代性,甚至自愿放棄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傳統象征;有些高校為擴大規模,建設新校區,教學樓、宿舍樓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實際的需求數量,造成設施結構和需求嚴重不對稱。另外,部分高校先進科研器材和設備稀缺,一些基礎設施不能完全滿足師生學習和生活的需要,無法服務于科研和教學。
(四)高校學生社團缺乏獨立自主性和創新能力
我國高校絕大多數的學生社團組織都依附在系部、黨團總支,需統一接受學校社團聯合會的管理,造成社團組織嚴重缺乏獨立自主性。雖然統一引領使社團文化活動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增強了凝聚力,但同時也限制了社團文化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發展,我國高校里的學生社團組織在根本上并沒有完整意義的自治權。因為獨立自主性的缺失,也抑制了學生社團的創新能力,較發達國家高校而言,社團活動無法擺脫單調和乏味,僅局限于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被一致認為很有教育意義社會實踐活動。雖然是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三、對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要培養優良的大學精神
校園精神文化引領了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它包含校園的道德、風尚、思想、藝術、知識、體制等內容,對大學生的情感道德、理想追求、價值觀念等產生重要影響。作為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在核心,大學精神集中體現著高校追求的辦學境界,反映著師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第一,高校要確立自己的大學精神,明確告知師生和社會本校的大學精神是什么。第二,要利用學校的宣傳媒介,如校園期刊、廣播、宣傳攔、網站及講座等途徑宣揚自己的大學精神,建設強大的校園凝聚力。第三,多舉辦高校間、校企間的文化交流會,邀請優秀大學或企業管理者到校演講,從中吸取精神建設的經驗和建設方法。
(二)制度文化建設方面,營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圍
高校制度文化是學校滲透在管理體制、規章制度、組織機構、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首先,要塑造“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把教師和學生還原成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種人力資源存在,要體現師生作為個體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其次,確保制度的優質生成和高校執行,需要教職員工及學生的思想保持統一,提高校內各方面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性、自覺性。
(三)物質文化建設方面,要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與獨具特色的校園建筑
物質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載體。大學是教學和科研的圣地,也是師生生活的大社區。第一,基礎建設要做到科學、實用、方便和快捷,校內的商店、食堂、浴室、超市等要與教學和科研區域分離,既不影響教學和科研工作,又方便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和學習。第二,在確保教學設施投入的基礎上加強校園綠化建設,營造鳥語花香的校園環境;建筑的造型需要增添色彩,凸顯獨特的高校建筑特色,彰顯本校大學的特性。第三,要培養師生與校園環境、校園建筑間的感情,讓優美的校園環境和獨具特色的校園建筑充實師生思想和生活。
(四)行為文化建設方面,要打造獨立創新的社團組織,豐富師生社會活動
高校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員工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群體社團活動等內容,是學校育人活動中最直接、最廣泛、最深刻的部分。高校應積極打造形式廣泛、具有創新特色的優秀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創新實驗設計給予支持,鼓勵師生合作,校企合作,使教育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融合;做好學生兼職引導工作,培養學生獨立自強與良性競爭的能力,還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與社會公益活動,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結語
大學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又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肩負著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大學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本課題從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建設四個維度分析了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問題,希望能對當前我國大學文化的研究進行一些補充,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王永友.大學文化建設的方法性問題[[J].學術交流,2008,(2):277-280.
[2]邵煥舉.“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09,11.
[3]高旭輝.校園精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11.
[4]蕭俊明.文化的誤讀一一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學的重新解讀[[J].國外社會科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