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韓嫻
對于法國人而言,古典主義不僅是藝術史上的一座燈塔,更是一種觀念,一種精神,一種哲學。這種考究端正的美同它的藝術戒律一樣,矜貴而嚴苛——路易十三的風格有些沉重而臃腫,路易十五的時代又太過漂亮做作,只有太陽王路易十四才處在古典主義坐標的正中,自然,也只有這一時期的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才是古典主義戲劇的最高典范。這種法國式的驕矜一直守護著古典主義的傳統,將之頑強地延續到法國的現代演劇中。譬如這次由法國南錫國立戲劇中心帶來的莫里哀名作《無病呻吟》。
《無病呻吟》里呈現的依舊是莫里哀所鐘愛的人物圖譜:這邊廂,被蒙騙的父親阿爾岡定會迷戀一個貌美心狠的繼室貝麗娜;那邊廂,善良的小姐昂熱利克和英俊的克萊安特必須一見鐘情;兩邊斡旋的女仆圖瓦內特將要為年輕人的愛情保駕護航;四角里還有幾名奇形怪狀的配角作番點綴;最后少不了再空降一位睿智的長者貝拉爾德,對抗庸醫皮爾貢力挽狂瀾。熟悉而有趣的人物網絡已經足以支撐全部的故事了。矛盾的焦點也依然是“婚姻”和“遺產”,無病呻吟的阿爾岡想招徠一位醫生女婿,方便看顧自己頻繁放血和灌腸的身體,貝麗娜卻謀劃著把昂熱利克送到修道院,利用清規戒律斬斷繼女繼承財產的可能。不過無需擔心,圖瓦內特總會擺平阿爾岡,揭發貝麗娜,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原先似病非病的大家長也終于掙脫庸醫的控制,搖身一變晉身醫師。皆大歡喜。真是親切又典型的莫里哀模式。
劇情如此鬧熱,不免令人好奇這有趣的喜劇在太陽王輝煌的時代里應當如何上演,可惜已經沒有足夠長壽的觀眾可以描述了。所幸還有文本存世,讓我們能從那有趣的字句里捕捉大師腦海中曾經的靈光一閃——《無病呻吟》確實充盈著古典主義的美妙,抽離浪漫的兒女情愫,剝除慣常的家庭糾葛,還有一套哲學的聲音在吟唱:“我們身體這部機器的活動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這個謎我們一點都不明白呢。自然在我們眼前撒下的幕帳太厚,弄得什么都模糊不清。”時光回溯,彼時的莫里哀其實已經病體支離,阿爾岡這個角色也即將成為舞臺絕唱,但幽默的大師并未褪去達觀的本色,他依然尊重身體的奧秘,相信自然的安排——理性、規則或者技術并不能拯救一切,不如用原初的直覺來面對復雜的生死。莫里哀大抵想要告訴觀眾,簡單粗暴一些又有何妨呢?與其整日忐忑無病呻吟,為何不順其自然坦然承擔?看,阿爾岡最后不也是兩眼一翻身子一倒,用沒有半點兒技術含量的“裝死”去檢驗所有嗎?巧妙地“擁抱死亡”可比放血或者灌腸管用得多,直接就讓人理解了生活,洞悉了愛情和親情的真相。
文本遺存的信息如此豐富,有心人甚至能看到蒙田的哲學光芒透過莫里哀式的笑樂在閃爍,怪不得法國人總說“文本把我們引向精神”。可是,這種趣味和深邃為古典主義整飭端凝的美所包裹,連篇累牘的討論、色彩濃厚的修辭還有無法忽視的形式感,都為現代劇場的表達出了難題。上個世紀20年代,雅克·柯波甚至提出某些古典主義劇作就應當在安靜的木制禮堂里朗誦,讓文本如同室內音樂一般精致,“攪動空氣的只應該是美妙的聲音和極少的動作”。然而,快一百年過去了,玲瓏的教堂愈發少見,搬演的瓶頸似乎也更難突破。回顧國內近年來的莫里哀演出,不管是《太太學堂》還是《無病呻吟》,舞臺演出總是不及文本精讀來得打動人心。即便這次南錫國立戲劇中心以法國人對古典主義的愛惜和敬畏解讀莫里哀,并且近乎虔誠地維護文本的傳統,我們還是看到了無力和矛盾。
從導演訪談里不難發現,米歇爾·蒂迪姆對《無病呻吟》的理解極其深刻,這對一個習慣現代劇目排演的藝術家來說是很可貴的。可惜,當思想的力度穿透閱讀過渡到舞臺時,劍鋒頓冷,導演立時變得有些謹慎而躊躇。譬如說阿爾岡與貝拉爾德關于生命、醫學和自然的傾談本該是全劇的重頭戲,但從眼下的效果看來,舞臺的力場遠未建立,冗長的對話令人昏昏欲睡;克萊安特和昂熱利克互訴衷情的戲中戲也差了一點兒火候,愛情的小火苗還能燎原得再快些;反倒是愚蠢的求婚者用小丑式的表演把觀眾逗得前仰后合。對傳統劇目的十二分敬意似乎并未催生圓滿的劇場效果。連帶著兩位精準拿捏了機靈勁和神經質的優秀女演員都顯出些沒有對手的寂寞來。法蘭西式的古靈精怪浮在半空,還未找到堅實的落點。這就不禁讓人疑惑,什么才是對古典主義真正的守護和尊重?
曾經,由南斯拉夫劇院帶來的《無病呻吟》遭到了法國藝術家的詬病——個人色彩和內心直感的超量夾帶讓作品遠離真正的莫里哀。但是,如果說現代闡釋的過度運用構成破壞,那么對原著的朗誦性搬演便是保護了嗎?或者說,對細枝末節的發揮和剪裁是合法的,打破秩序風格鮮明的舞臺嘗試卻是危險的?我們理解古典主義的價值和意義,也認同古典主義永遠是一把重要的標尺,反對抑或回歸都是為了藝術創作的繼續前行。可是,總要厘清一個原則,二度創作的弱化和失色不能因為“保護傳統”而得到豁免,過度審慎和拘謹的處理總有“規避風險”的嫌疑——形式與意義同等重要。
改與不改,變和不變,什么要改,什么不變,既要保持對古典主義的敬仰,又要照顧到現代演劇的要求,這種走鋼絲般的分寸和平衡,大概是一個長久的挑戰吧。但從一個觀眾的角度出發,總希望下回再見莫里哀時,舞臺上震蕩的不再只是古典主義有些邈遠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