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原兒科主任、主任醫師,擅長新生兒專業、兒童保健、兒童疾病治療以及兒科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在嬰幼兒早期教育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研究。著有《張思萊育兒手記》上冊孕、產、0~1歲和1~4歲下冊、《張思萊育兒微訪談:爸爸媽媽最想知道的事(健康分冊)》《張思萊育兒微訪談:爸爸媽媽最想知道的事(養育分冊)》《張思萊談育兒那點事兒:專家解惑0~6歲育兒難題》。
什么是疫苗,包括哪些劑型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疫苗保留了病原體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特性,當人體接觸到這種不具傷害力的病原體后,免疫系統便會產生一定的保護物質,當身體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體時,身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制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原菌的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給予疫苗的定義是:疫苗是意圖通過刺激產生抗體對一種疾病形成免疫力的任何制劑。疫苗包括滅活或減毒微生物的混懸液、微生物制品或衍生物。使用疫苗最常見的方法是注射,但也有一些口服疫苗或鼻霧劑。
為什么要接種疫苗
人生活在地球上,同時各種生物也生活在地球上,其中就有不少是導致人類生病的有害生物,包括一些有害的并在人類之間傳播疾病的病毒、細菌、支原體以及某些原蟲等。這些有害的生物一旦侵犯人體就會嚴重威脅人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并且還會大規模傳播,讓更多的人患病。目前世界公認:接種疫苗是最經濟、最有效地預防疾病的一種方法,所以人類就需要有計劃地利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抗病能力,達到控制和最后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正如《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所述:預防接種指利用人工制備的抗原或抗體,通過適宜的途徑接種于人體,使得個體和群體產生對某種傳染病特異性的自動免疫或被動疫苗。
疫苗接種對于嬰幼兒來說尤為重要,嬰兒出生時從母體中獲得一些保護性抗體,這些抗體保護著嬰兒的機體免受各種傳染病的侵襲。但是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由母親給予的保護性抗體逐漸消失,孩子慢慢失去了來自母親抗體的保護;此時,嬰幼兒自身的免疫系統還發育不成熟,處在繼續發育的過程中,自身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遠遠起不到保護嬰兒機體的作用。因此嬰兒階段體內血清主要保護抗體的總體水平在出生后3~5月齡逐漸降至最低階段,到嬰兒6月齡后基本消失為零,在此期間孩子的免疫力處于最低水平。嬰兒由于失去了母傳抗體,又缺乏自身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因此嬰兒從3月齡以后最容易被傳染病侵襲而生病,尤其是小嬰兒。孩子患病后病情嚴重、高并發癥、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也是每個患兒家長尤為擔憂的事情。即使治療痊愈,高額的治療費用以及家長付出的精力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
目前我國衛計委發布了兒童免疫程序,全面推行計劃免疫方案。國家規定我國兒童必須嚴格按照免疫程序的先后順序和要求實施接種,使得人群達到和維持高度的免疫水平。
為什么要區分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
目前,我國根據國家財政狀況和防病規劃將疫苗劃分為兩類,即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一類疫苗就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一類疫苗是國家規定必須接種的,而二類疫苗可以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家庭的經濟實力選擇。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的劃分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甲肝疫苗、麻腮風疫苗,在2007年以前它們都曾經是二類疫苗,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這兩種疫苗現在都成了一類疫苗。今后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二類疫苗變為一類疫苗。
目前雖然區分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但是并不是因為二類疫苗不重要。二類疫苗也是預防相應疾病的疫苗,而且這些疾病也會嚴重威脅孩子的健康。二類疫苗在發達國家已經實現免費接種,但是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階段不可能做到將全部疫苗都免費接種,所以區分出免費疫苗和自費疫苗。隨著國家財力不斷增強,一類疫苗已經擴大到目前的14種,一些地方根據自己的財政情況還將一些二類疫苗實現了免費接種,如流感疫苗、23價肺炎多糖疫苗。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二類疫苗轉為一類疫苗,實現免費接種。接種二類疫苗孩子可以獲得更廣泛的保護。
建議兒童優先接種的二類疫苗順序依次為HIB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流腦AC結合疫苗、流腦4價多糖疫苗、輪狀病毒疫苗、霍亂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