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珊

每年,總有憂心忡忡的父母問我:“我的小孩已經四歲了,為什么還有好多發音發不正確。不管我怎么糾正,她就是改不過來。”“我的小孩說話文法不對。不管我教他多少次,他就是學不來。”聽到這些問題時,我腦海里總浮現出那些孩子的“努力”。他們那么努力,想把音發好,比如說,想發出“kache”的音,來說“卡車”。于是瞪大眼睛、全神貫注、用力先說大人教的“ka、ka、ka”,但無奈緊接在后,發出的卻仍是“塔車”,而不是“卡車”,令大人泄氣。
擔心小孩講話“怪里怪氣”?為何幼兒講話發音不準,用字錯誤百出?給他學習的時間,也允許他說錯話的嘗試,孩子自然而然學會正確使用語言來表達跟溝通。
不輕易評斷幼兒所說的話
當我們想否定一個人時,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否定他的思想,讓他覺得自己怎么想都不對。而我們之所以知道對方的思想,就是根據他說出來的話。大人在聽另一個大人說話時,絕不“敢”動不動就糾正對方的用語錯誤,最多是以“澄清”的方式說:“所以你的意思是……?”但許多大人聽小孩說話,可就不是如此:“怎么連這個音也發不清楚呀?你是不是大舌頭呀?”“我孩子說話‘怪里怪氣。”“再說一次,你說什么呀,我實在聽不懂?”“要說‘我想吃,不是‘你想吃,我和你怎么搞不清楚呢?”“這不是狗啦,是牛。我不是跟你解釋很多遍了嗎?”
當大人這樣責問或評斷幼兒說話時,結局常常是,幼兒因為不被了解,氣得愈說愈大聲;或者失去信心,干脆閉嘴不說了。“說話”的目的是溝通,它把幼兒心里想的、感覺的、腦中所理解的,具體的以聲音、詞語陳述出來,期望與聽者溝通。而孩子們也很清楚,自己所理解的遠比所能表達的高明得多,所以他們說話時,總會借助動作、表情,努力把話說清楚。只是,這樣的努力不見得能獲得大人青睞。
身為聽者的大人,如果動不動就糾正發音、改正文法、批判用詞,那孩子怎么跟他溝通呢?孩子已竭盡所能,結果還被嫌東嫌西,他就會覺得自己說的話都有問題;自己想的都不成熟。不管哪種情況,在檢查和糾正的巨尺下,被否定的,是孩子的思考;被阻絕的,是孩子自我嘗試的努力。
一般人對語言學習有個大誤解,就是認為語言是模仿的結果。在這個認知的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看成是空罐子,認為只要不斷塞入語言材料,幼兒就會說標準的話了,然而實情并非如此。
孩子會自己歸納出語言的使用規則
人類的嬰兒,先天上的確已具備語言學習的機制。但要讓這個先天的機制運作,除了語言環境外,還需要孩子自己的歸納能力,孩子必須把已經學會的加以類化和轉移。也就是說,幼兒學會語言,是因為他能從所處的語言環境中,主動歸納出該語言的用法或規則,而且也把它轉用出去。提供以下幾個例子,你應該很容易看出那些“語誤”,絕不是大人教出或孩子模仿來的,因為不會有任何大人這樣子用字或說話。同樣的道理,細看那些“語誤”,你應該很容易就察覺到,幼兒是使用“規則”在發言,是自己轉用語句來組合的。
“我不要不要吃。”—(雙重否定)
“我不要那個彎腰的紅包。”—(不會說“折到”,轉以自己會用的語詞表達)
假如語言的學習只是純模仿,那些語誤又怎會從孩子的嘴中吐出來呢?所以孩子的語誤,不是錯誤,應該說是“兒童文法”的類化表現。那是孩子潛意識的、不自覺地從語言環境中歸納出語言的規則,也類化著、轉移著那些規則,以求達到表達和溝通的目的。
所幸,孩子不會永遠停留在他的“兒童文法”里。有個統計數字是:一個正常人每天平均要講四萬個字。也就是說,當你的幼兒身處在充滿話語的環境里,他有的是聆聽“正確語言”的機會。所以,他有足夠的刺激去修正他的兒童文法,然后再轉用那已修正過的規則。經過這樣的循環試驗,孩子的說話就會愈來愈接近“大人文法”了。
語言的學習,既然得靠孩子自己努力,大人要贊許孩子在努力過程中每一個嘗試、每一個自我修正,也就是允許孩子說錯話。緊迫盯人、不放過每一個錯誤,被否定的將是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嘗試的努力和動機。
許多大人對幼兒語言學習的另一個誤解,就是認為錯了要馬上訂正。在這個教養前提下,大人把孩子的學習過程當成國文考試的改錯題,以為只要大人不斷耳提面命,幼兒就會說標準的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語言發展不需操之過急
學會說話,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其實很復雜,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和運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熟度,也就是說,它是有時間表的。比如說,新生兒的口腔很小,舌頭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以那時的口腔并沒有預備好要發出語音。
奇妙的是,口腔機制雖暫且不管用,但新生兒聽力的發展卻相當成熟,所以他們會很專心地看大人發音的嘴型、聽大人(尤其是媽媽)說母語時的語調、發現語言和環境間的關系(比如說,這個人一出現,就會聽到“媽媽來了”)。 所以盡管嬰兒還無法開口說話,但他的內在已積極在做練習和儲備。到了六個月前后,當他的口腔機制“長進”了,他就開始牙牙學語,“ba-ba”“ma-ma”,練習他聽見的,以及所能發出的聲音,尤其是語音。
這種發音的“時間表”,說明了為什么寶寶說話會“怪里怪氣”。既然有時間表,大人是急不來的。比如說,你要孩子別再把k 發成t 了,雖然孩子可以分辨出這兩個不同的音,但他的發音器官還是無法做到。更例如你想要幼兒清楚的發出英文中th(像think)的音,但這個音的成熟時間表,對許多小男孩來說,卻大約在七歲前后。所以就算你當下訂正無數次,還是無法成功,理由很簡單,因為還不成熟!所以身為成人的你,比較有效的作法不是亦步亦趨的訂正,反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地持續示范,等待那時間表的成熟,允許孩子暫時地發“錯”音。
把“牛”老是說成“狗”的語誤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幼兒的詞匯發展里,他必須一步步地歸類出不同“概念”間的分類邊界,例如桌子和椅子有什么不同?他還需要時間去確定“詞匯”和“指代物”之間的象征關系,例如都有四只腳,為什么這是牛,那卻會是馬?
愈小的孩子,因生活經驗少、能表達的詞匯少,在尋求“詞匯”和“指代物”之間象征關系的道路上,愈會出現過度類化(例如指鹿為馬)或是類化不足(如把糖果說成糖糖)的現象。這些現象,不是大人想改就能改,勉強不來的。所以比較有效的方法,是以“擴充和澄清”的方式來示范正確的用語。目的不在糾正,而是提供完整的線索來引導。讓孩子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加、詞匯原則加大、詞匯量增廣等發展,逐步“悟”出詞匯和指代物之間的穩定象征關系。例如,當你聽見孩子指牛為狗時,不妨說:“它也是有四條腿。這只會哞哞叫的動物,是牛。”
所以,請允許孩子用錯詞,不要直接批判孩子的用語。用澄清而非糾正孩子所說的,才能擴充孩子的詞匯和觀點。這樣的做法比較有效,也不會阻絕孩子自行歸類的思考練習和努力。
那天在中正機場,聽見一個小小孩對他的媽媽大聲抗議:“我不要你每次都一直講、一直講……”而那火氣也不小的媽媽則說:“沒有人說gooder,是better !我不是跟你說過很多遍了嗎?”
在飛機上,我那十一歲的兒子小福問我:“媽媽,我小時候是不是也說gooder ?”我回答,是的。他又問:“那小孩子都是那樣,為什么他的媽媽要那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