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
寶寶從1歲開始,喜歡打家里人,用頭或用拳頭較多。大人說痛、不準打,他也不聽,反而很開心。我們懲罰他后不久又打人,打人很重很疼,該怎么辦呢?
1~2歲左右孩子的主動攻擊性行為還比較少見。孩子之所以喜歡打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一是孩子想和家人玩兒,但還不知道怎么說;二是孩子偶爾打人之后發現家人反應強烈和異樣的表情,覺得“打人”比較好玩兒和刺激;也有可能是家長用嚴厲的斥責或者類似體罰的行為對孩子進行過規訓,客觀上引起了孩子的模仿和行為強化;還可能是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有效的語言表達,用“打人”來引起更多關注等,諸如此類。
孩子打人不是一個偶發的情況,是與家人逐步互動的結果。懲罰只能帶來暫時的服從,而且破壞親子關系,言語制止和行為懲罰都不是有效的策略。1歲多的孩子,對成人語言領會和理解能力還不太準確,有時候成人的一些禁止性和否定性的詞匯,孩子可能會有相反的理解。另外,利用打屁股、打手等體罰手段,不但禁止不了孩子行為,還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甚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問題中孩子的“打人”行為可能只是覺得刺激和好玩兒。
改善孩子打人行為,不妨嘗試別多種辦法:
行為示范法 家庭成員中不以“打”來處理問題和懲罰孩子,給孩子一種好的行為示范和互動環境。
忽略法 如果孩子接下來出現“打人”的情況,建議家人保持直接忽略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懲罰不制止,若無其事,讓孩子自己感覺到“無趣”,幾次下來看孩子的反應。
暫停法 將孩子從當前打人的環境中移開,放回屬于他自己的空間,如嬰兒座椅或坐墊之類安全的地方,讓父母和孩子冷靜下來。等孩子停止了“打人”之后,父母再跟孩子親密互動。
收回特權法 跟孩子約定以收回特權的方法來代替懲罰。如孩子出現打人情況就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拿開,不擁抱,或者適當限制孩子做他平時喜歡的事情,讓孩子知道“打人”的行為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自己行為受限或特權減少,這樣慢慢引導孩子進行行為選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