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
排便
我家寶寶16天,純母乳喂養,每天喂兩三次水。昨天和今天夜里發現寶寶總是很費力地排便,掙得滿臉通紅。昨天白天排便不干燥。這是什么情況啊?正常嗎?是寶寶上火嗎?
接受母乳喂養僅16天的寶寶,似乎沒太大必要額外加水。只要嬰兒進食正常、體重增長正常、排尿基本無色,說明母乳喂養能滿足嬰兒需要,就堅持純母乳喂養,無需加水。至于嬰兒有時哭鬧、排便費勁但大便不干,這是嬰兒腸絞痛的表現,多為良性發育問題,與“上火”無關。隨著生長發育可逐漸緩解。
腹瀉
2歲3個月孩子突然間多次嘔吐伴隨水樣便兩次,下午開始高燒不退,用過兩次退熱栓不見多大成效,不知該怎么辦?
急性嘔吐和腹瀉會造成體內水分不足,甚至達到脫水程度。引起急性嘔吐和腹瀉的原因——輪狀等病毒感染可能性大,這些病毒感染即可引起高熱,脫水也可引起高熱。此時,預防和治療脫水相當重要。應該少量多次口服補液鹽。如果脫水嚴重,還需靜脈補液。如果存在脫水,退熱藥退熱效果也受限。
幼兒急疹
寶寶6個月,發燒后起疹子了怎么辦呀?
對嬰幼兒來說,高熱消退后出疹子首先考慮是否為幼兒急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后的皮疹。對于“熱退疹出”現象,家長不要著急。皮疹不癢,3天左右會自行消退,無需用藥。但有時發熱時捂出的熱疹,服藥過敏出現的皮疹會有癢感,根據情況,可涂爐甘石洗劑等。發熱同時出皮疹,應該及時就醫。
齲齒
我女兒20個月,但左側門牙及門牙旁邊那顆牙都分別掉了一塊,不是磕的,好像就是不經意自己就掉了,她也不怎么愛吃甜食,不知什么原因,我該怎么辦?需要去醫院檢查什么嗎?
如果無外傷原因,牙齒出現小塊狀脫落,首先考慮齲齒。雖沒給孩子額外吃糖,實際每次進餐中都有碳水化合物,都含糖。所以嬰兒出牙后就應規范刷牙——用牙刷刷,而不僅是擦牙。特別不要喝完奶就睡,應漱口+刷牙。配方粉喂養兒更不能吃完奶就睡。還應定時帶孩子看牙醫以預防或及時治療齲齒。
咳嗽
兒子3歲10個月,非早產,身體正常,上幼兒園前很少生病。但上幼兒園后經常咳嗽,好好壞壞,要是稍有傷風感冒更是咳嗽嚴重。期間還得過一次肺部支原體感染,因為感冒咳嗽也輸過好幾次液。
現在太多這樣的孩子,上幼兒園前,幾乎不或很少生病,但上幼兒園的第一年以致更長時間,會頻繁生病。原因很簡單,平素保護孩子太好,以致體內沒有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生病并不都是壞事,也是訓練免疫系統成熟的過程。生病是利弊共存的事情。簡單的生病過程中盡量少用藥,鍛煉免疫系統。
牛奶過敏
我家寶寶3個月了,牛奶過敏,在吃深度水解奶粉,但那種奶粉味道不太好,寶寶不太愛吃,奶量不如以前,是否可以4個月起給他吃免敏米粉,補充營養?
水解程度越深,配方奶粉的味道越差。水解配方奶粉是為了治療牛奶過敏。如果家長認識到這點,就會全力誘導孩子接受,如同得病后必須服苦藥一樣。不到四個月的嬰兒還不應添加輔食,不要因孩子暫時還未全部接受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就以添加輔食方式躲避。堅持僅喂深度水解奶粉,孩子肯定會接受的。
獨睡
我寶寶50天了,請問寶寶是自己睡好還是挨著父母睡好?
嬰兒生后就應獨立睡在小床上。對母乳喂養的母親來說,嬰兒獨立睡覺會增加媽媽夜間喂養的辛苦,但對嬰兒養成夜間睡大覺的習慣非常有利。孩子與大人一起睡,特別是母乳喂養期間,易誘導嬰兒頻繁吃夜奶,進而影響睡眠,而且這種狀況會愈演愈烈。夜間不能睡大覺,長久有可能影響嬰兒生長。
胃腸炎
寶寶13個月,上吐下瀉,去醫院說腸胃性感冒,打了兩個小時吊瓶。醫生說先不讓吃東西,餓了可以吃米粉、面條之類的,但不讓吃母乳,是這樣嗎?
“上吐下瀉”應是急性胃腸炎征象,應盡快將嬰兒糞便標本送到醫院檢查,確定是否為輪狀病毒、腺病毒、諾如病毒等病毒性胃腸炎,還是細菌性胃腸炎等感染所致。若排除感染,與醫生交流是否為過敏、食物中毒等其他非感染原因。不論何原因,都會存在乳糖不耐受。母乳喂養前,應服乳糖酶。
頭發
我家寶寶只有3個月,頭上一直都是些小細毛,怎么才能讓寶寶頭發長起來?
頭發生長需要時間。雖然有些嬰兒生后頭發濃密,但隨著生長也會逐漸脫落、變稀,然后再開始長濃密。只要不是大面積脫發,無需就醫。很多家長試圖通過多次剪發刺激頭發生長,但不要將嬰兒頭發刮光,以免刮光過程中影響到毛囊。每次理發時應留點毛茬。不是疾病原因,頭發生長只需等待!
狂犬疫苗
2歲11個月,4個多月前手腕被自家的貓抓了兩條短的劃痕好像沒有出血,當時沒有及時注射狂犬疫苗,現在過了這么久可以補救嗎?自家的貓現在好好的從來也沒有打過針。
被貓、狗或其他寵物抓傷后,立刻用流動水清洗傷口,然后到醫院處理,并接種狂犬疫苗。即使是家養寵物也是如此處理。若未發現皮膚破潰,可用酒精棉球擦拭局部,感覺到刺痛,就說明有破潰,處理方法同上;確定沒有破潰僅清洗局部即可。若當時沒有接種狂犬疫苗,數個月后仍可接種。
免疫力
朋友介紹吃益生菌可以提高免疫力,是不是真的?真的有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嗎?
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包括先天和獲得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包括自然防御機制(皮膚等),體內生物化學成分(胃酸等),喂養途徑及營養物質(母乳喂養);獲得性免疫包括感染性疾病(感冒等);預防接種和腸道正常菌群。其實,生病的過程就是提高抵抗力的過程。益生菌只能加強腸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