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俊鵬
房子裝修完畢,我興致勃勃地前往驗收,一開水龍頭,明明是“藍色”標記的冷水噴頭,流出來的卻是熱水。我說:“兄弟,這個可能得調換一下?!蔽丛耄@位農民工大哥卻說:“這簡單,藍色熱水,紅色冷水,你記住不就得了?!蔽耶攬鰺o言以對。前段時間,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個段子:上海迪士尼完工后,香港迪士尼松一口氣,施工質量終于從全球倒數第一變成倒數第二了。個中雖說玩笑成分甚多,但日常生活中如此種種的現實皆告誡我們,中國制造的質量有待提升,中國的產業工人尚需培育。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先后建成了較為齊全、相對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并為我國屹立世界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
無論上述哪方面的提升都離不開核心的要素——勞動力。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什么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就是既要有創新型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又要有訓練有素的技能型產業工人。目前從勞動力市場的統計數據看,中級技能和中級工程師的供求匹配度還算差強人意,但中低技能和高級工程師的供給嚴重不足,而且這種短缺在2010年之后表現得更為突出。
目前的職業教育不能滿足人才新需求
說到職業教育和制造業發展,不得不提德國。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歐元區國家深陷衰退泥沼,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高失業率,成為歐元區各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相比其他國家,德國經濟可謂一枝獨秀,成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主要歸功于德國特有的二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央行認為,正是對工業制造業發展的這種執著和專注,使得德國免受泡沫經濟破滅后的痛苦,同時也使得德國憑借工業制造業出口的優勢,促進經濟快速崛起和率先復蘇。因此德國職業教育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
相比之下,我國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本身存在諸多不足,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規模急劇擴張的大學教育相比,我國的職業教育長期被忽視。單就師資的數量而言,職業教育的師資水平要普遍低于普通高等學校,甚至是所有類別的學校中最薄弱的,而且獲得的財政經費也遠低于普通院校。
此外,在招生規模方面,職業類院校的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從2005年到2013年高職和中職的招生分別增長了18%和3%,而同期普通高等學校的招生則增加了近40%。
當然,職業教育自身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專業設置不合理和培養模式單一。多數職業教育單位的專業技能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習的理論不能與實際相契合,導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具體表現為,職業教育院校的專業設置偏重于經濟管理、商務貿易等服務類的“輕專業”,而對于機器制造、數控、制造工藝等制造業急需的“硬專業”則設置較少。前者因與高等教育經管學院的專業設置高度重合,而自身又不具有優勢,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同時也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再者,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工業4.0,都對制造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與傳統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的是,他們不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應具備對智能網絡高度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在這一方面,中國職業教育顯然任重道遠。
應對之道,財政支持須先行
由于職業教育長期得不到重視,再加之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嚴重不足,使得學生畢業時沒有習得真正的技能,用人單位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評價逐漸下降,進而使得勞動力輸出就業渠道逐漸減少。這一結果直接導致了職業院校招生困難的問題,因為更多的人選擇繼續升學接受高等教育,也有些學生甚至輟學直接進入工廠做學徒。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職業教育的招生和就業困境。如此惡性循環,如何打破?
關鍵在于從加大中央政府財政投入入手。政府應該將職業教育當成一項基礎性的人力資本積累工程進行系統性投資建設。職業教育應該至少和高等教育一樣受到同等的重視。
面對現階段產業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的狀況,職業教育不是純粹的“私人物品”,它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譬如被社會共同需要的“共用技術”。我們知道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不能靠企業或者其他私人部門去投資開發或者培訓相關人員,只能靠政府投入,以服務于大眾。在現實中,對于此類靠單個企業不能完成的,但又是社會普遍需求的技術人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進行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政府“基礎建設”的一部分。
其次,引導人們的就業觀念,重塑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在德國文化中十分尊重工匠精神,而在我國,職業學校本身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比較低,職業類學校學生又多來自欠發達地區的高考落榜生。于是,職業教育在整個社會中的公認度并不高。
同時,發揮第三方機構在協調職業教育和企業之間的積極作用也會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處于市場和政府兩邊都不靠的尷尬境地。未來,各類商業行會在此大有作為。
最后,與上述幾方面同樣重要的是要打破專業界限,調整教育方向。在未來的制造企業中,簡單的、機械的勞動將主要由機器完成,這可能會造成普通勞動力的大量失業。被機器換下的人應該向新型的高端服務崗位轉移,這就需要這些人才應掌握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因此,不少專家呼吁,職業教育亟須打破專業界限,真正實現跨學科、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積極啟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要想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愿景目標,不僅需要領軍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隊伍,二者缺一不可。
從根本上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工匠級”的技術工人是當下的必然選擇。打破目前職業教育的“惡性循環”關鍵在于增加政府投入,但歸根結底職業教育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是基礎。政府為特定人群提供細分行業的“職業教育券”方式和布局職業教育公開課系統的方式,政府都可以嘗試。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