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海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炮走紅,歌曲唱出了兒女對家的親情,父母對子女的心聲,提醒在外忙碌的年輕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記親情,應該多回家看看老人。2012年12月修訂通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8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此條被媒體解讀為“常回家看看”條款,該條款自審議以來即爭議不斷,自該法生效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相關判決出臺,要求子女應當定期回家探望父母。
客觀地說,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結果,如果我們還生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子女只要盡到基本的贍養義務,保證父母吃飽穿暖,就會被社會公眾認為是孝順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老人的精神世界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因計劃生育政策而導致的只生育一個子女的這一代人逐漸邁入老齡,子女的工作、生活壓力與父母的精神需求之間的沖突導致了“常回家看看”條款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此可以說這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幸福的煩惱”。但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是,雖然有相關判決出臺,但該判決是否得到切實的執行,老人的精神贍養是否得到了滿足,卻并無更多的跟進報道。
世界各國均將老幼視為弱勢群體從而給予特殊保護,這符合老幼的生理狀況以及社會的一般認知,但我們必須看到的是,給予老幼特殊保護的力量來自于中年這一“上有老,下有小”的龐大群體,他們面臨的是工作上與同事的競爭,子女的教育輔導,還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如何平衡好這些責任和壓力是每一個中年人都要面臨的重大課題。如同醫學上的“對癥下藥”一樣,只有找準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的癥結,方能實現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不顧子女的實際情況一味作出判決不僅不會解決父母的精神贍養問題,相反可能還會激化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更嚴重的會損毀法律的權威。例如被媒體廣泛報道的“留守兒童”現象,在外打拼的父母,不僅無法照顧已經年邁的父母,還需要年邁的父母幫忙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時談論“常回家看看”顯然是奢侈的。
因此,“常回家看看”條款能夠得到切實落實,不僅需要子女的努力,也需要父母以及社會的努力。
第一,無論多忙,壓力多大,子女必須認識到父母渴望子女的照顧和探望這一精神需求是正常的,應當盡力滿足這一需求,因此,常打電話、經常探視應當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父母的物質生活可以由他人、社會組織予以提供,但其精神生活的富裕和滿足是任何他人、社會組織都無法全部提供的。
第二,已經退休的父母,應當盡快尋找新的精神撫慰點,培養興趣,一旦對某項事物產生了新的興趣,“常回家看看”條款所要解決的精神贍養問題基本就已經解決。
第三,與之相對應,社會應當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供必要的場所和條件,例如,現在各大商場有諸多兒童游樂園,是否可以針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開發出與之類似的老年人游樂園?又如,各大商場的時裝店大都針對年輕人,是否有可能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開設更多的針對老年人的服裝店?再如,國外有的將幼兒園和敬老院有機結合,讓老人幫助幼兒園教師照顧孩子,這不僅讓孩子學會尊重老人,也解決了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還有,老年大學“供不應求”,讀20年不肯畢業的新聞也漸漸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能否在這一方面再有所作為?由此可見,社會、政府在老年人贍養方面完全可以大有作為,完全可以為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提供更多服務。
顯然,現狀并不樂觀。近期媒體報道的發生在上海的敬老院進社區遇到了當地居民的激烈反抗,一些過激的業主懸掛出“‘死人院滾出小區”的橫幅,工程被迫暫停,多方協調無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流傳千年的古話,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竟然完全不堪一擊,顯然值得我們深思。現在敬老院一床難求的新聞屢見報端,對那些想選擇敬老院養老而不如愿的老人而言,討論“常回家看看”顯然是不現實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激烈的巨變,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于2014年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做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橫向對比:“‘從少年中國到‘銀發中國,中國僅用不到20年時間就走過西方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變老之路。”我們顯然難以立即適應這一巨變,終究需要慢慢調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這一過程中,法律僅僅是社會治理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完全依靠法律是難以解決這一難題的。因此,“常回家看看”條款的落實,不僅僅在于子女端正心態,樹立精神贍養的觀念,更重要的是,社會、政府能夠直面“銀發中國”的現狀,根據各地區的情況,推出切實有效的舉措,迎接這一艱巨挑戰。
人終將老去,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最終必將惠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