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目前影視明星的片酬本來就高得離譜,動輒成百上千萬元,遠高于普通人的工作報酬,現在這些明星投資的公司資產又被上市公司動輒高價收購,其財富又將被股市泡沫效應再一次急劇放大,引發社會不公
A股市場對影視業的瘋狂并購仍在進行,發展到目前階段,一些上市公司甚至通過高溢價綁定明星。有關各方要清醒認識到資本市場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創新中所肩負的重任,A股市場發展方向不能走偏。
比如,去年11月19日,華誼兄弟公告稱,擬以人民幣10.5億元收購東陽美拉傳媒的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70%的股權。東陽美拉注冊資本為500萬元,目前資產總額只有1.36萬元,負債總額為1.91萬元,所有者權益為-0.55萬元;馮小剛持有公司99%的股權,陸國強持有1%的股權。根據轉讓協議,馮小剛將持有的東陽美拉69%的股權轉讓給華誼兄弟,陸國強轉讓所持有的1%股權。又比如,唐德影視籌劃以現金方式收購無錫愛美神51%股份(注冊資本300萬元),其估值作價將不低于7.4億元(有人稱估值甚至在10億元以上)。此外還有大量上市公司收購影視資產,并購市盈率普遍超10倍,不少演藝明星不僅是演員也是被收購資產的股東,由此身家暴漲。
對高價收購東陽美拉傳媒的緣由,華誼兄弟認為,影視劇中最值得投資的是“人”,有了人之后就有了IP的原產力。但在筆者看來, 諸多上市公司熱衷于影視資產收購,關鍵原因是影視作品以及明星大腕具有巨大的潛在廣告效應,這些成為A股市場熱炒題材概念。盡管這些收購資產會做出業績承諾,未來是否能夠達到、業績補償承諾是否落實、即使落實上市公司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等,這些都存在不小風險。比如,馮小剛等老股東對東陽美拉未來五年的業績做出承諾:2016年業績目標為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自2017年度起,每年比上一年增長15%;若某年未完成,馮小剛等以現金方式補足。但馮小剛出讓股權一次性就拿到10億多元,即使這五年業績均為零,其補償的現金也6.74億元,凈賺3個多億,馮小剛等于是空麻袋背米、毫無風險,所有的風險均由華誼兄弟股東承擔。
上市公司熱衷收購影視業資產,第一個副作用就是加劇財富兩極分化。目前,影視明星的片酬本來就高得離譜,動輒成百上千萬元,遠高于普通人的工作報酬,現在這些明星投資的公司資產又被上市公司動輒高價收購,其財富又將被股市泡沫效應再一次急劇放大,引發社會不公。而炒家利用明星效應,在資本市場進行股價炒作甚至市場操縱,大割韭菜,也引發財富不公平再分配。
第二個副作用就是加劇影視業產能過剩、浪費資本市場寶貴資源。不僅鋼鐵、水泥等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影視業同樣可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據稱不少年份有一半左右的電視劇在生產出來之后就被束之高閣。
第三個副作用是誤導社會價值導向。民眾當然需要娛樂,娛樂可以放松身心、更好地工作,但有個外國朋友說得好,一個把演藝界明星捧得比天還高的民族是不堪一擊的!A股市場讓演藝明星一個個富得流油,而那些辛苦創新創業、熬得燈枯油滅的智者卻兩手空空,這樣的社會環境如何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不能靠娛樂滋養精神,一個渾渾噩噩、整天浸泡在娛樂風之中的民族,是沒有出息、沒有前途的。
從目前現狀看,A股市場支持創新、支持創業的功能作用還遠遠沒有得到真正體現,為明星創富等功能倒是得到淋漓體現,這是因為當前市場還遠不規范、遠不成熟,市場被一些急功近利的炒家所誤導。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絕不是說市場是萬能的,可以把一切交給市場,政府同樣要更好發揮作用,要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一般來說,政府出臺支持各行各業發展的政策,都少不了“資本市場支持”的配套政策。比如說,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國有和國有控股電影企業重組上市”;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筆者認為,資本市場該支持哪個方向、哪個行業,必須分出優先次序,分出輕重緩急。
目前鋼鐵、水泥等產業產能過剩,研究其成因,筆者認為,當初一些企業為了市場短期可以預見的利益,大肆上馬有關項目,而政府宏觀調控在一定程度存在缺位,這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現在要防止影視業產能過剩,防止資本市場影視炒作風,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樣不能缺位。A股市場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創新中肩負重大責任,政府應該引導資本市場將有限的資本資源,投向那些急需支持的高新技術產業、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性產業,而不是容忍其整天圍繞一些影視明星或者一些光鮮亮麗的名詞概念在瞎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