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寧
如果僅僅是政府出面和“國家隊”企業參與,長此以往,不僅國家資金難以長期持續以及存在使用效率的問題,而且過多過濃的政府與官方色彩,并不有利于與沿線國家長期的深入的經濟合作。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不能僅僅由政府唱“獨角戲”,必須要吸收廣大的民間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必須由企業與政府在這個舞臺上共同唱主角
“一帶一路”是中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大戰略,具有重要的全局意義和深遠影響。這樣一個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新型對外開放國家戰略,必須有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始終把國家意志和市場力量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廣大民間企業的作用,穩步推進各項具體步驟。
不應只由政府唱“獨角戲”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頭戲和先行者,無疑主要依靠政府資金或“國家隊”企業,而且這一領域充分體現了中國的資金實力和產業優勢。然而,鐵路、公路、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不確定因素多,若不通盤考慮市場開發因素以及其他經濟合作利益,僅僅就基礎設施合作而言,未必能達到“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效益。此外,如果僅僅是政府出面和“國家隊”企業參與,長此以往,不僅國家資金難以長期持續以及存在使用效率的問題,而且過多過濃的政府與官方色彩,并不有利于與沿線國家長期的深入的經濟合作。
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不能僅僅由政府唱“獨角戲”,必須要吸收廣大的民間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必須由企業與政府在這個舞臺上共同唱主角。政府以及體現政府意志的“國家隊”企業起到奠定基礎和先行者的作用,唱的是“序幕”或“第一幕”,大幕真正拉開后,就要有更多的民間企業粉墨登場,這樣才能把精彩的大戲持續演下去,才能把劇情推向高潮。
作為國家戰略,吸收廣大民間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要是搭建平臺、完善基礎設施和消除政府間的制度性障礙,真正深入市場,豐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還是要靠企業自身。作為民間企業而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國際化經營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國家戰略,進入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分享由這一獨特國家戰略帶來的獨特紅利。
企業參與要講究境界
然而,參與這場巨大的建設計劃能夠多深入,在這個廣闊的市場上能夠走多遠,關鍵還取決于企業自己的境界,境界決定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和廣度。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數量眾多,市場容量大,層次也相差甚遠。根據經濟發展水平、法律制度、市場完善性等情況,可以大致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市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主要集中“一帶一路”的終端地區,也就是歐洲發達國家,以及大洋洲路線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這種類型的國家一般都社會穩定,制度環境完備,人才和技術資源豐富,但市場準入較嚴,同行競爭對手比較強大。
第二種類型是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是經濟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如“一帶”中沿線的中東歐國家、部分中亞國家,“一路”中沿線的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第二種類型的市場容量一般都比較大,社會基本安定,法律市場制度較為完備,市場準入標準也不是很高,但一般都缺乏技術,人才儲備不很充分,市場競爭也比較激烈,因為這類市場也會吸引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前來。
第三種類型是數量眾多的經濟落后國家,沿線的多數國家屬于這一類型。第種類型的國家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國內供給能力不強,所以市場準入相對寬松,對外來產品有較大的需求,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不如第一類和第二類國家,但社會穩定程度不夠,法律市場制度不完善,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人才和技術普遍缺乏。
上述三類市場都是“一帶一路”建設中市場推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而言,如何選擇市場的類型,以及如何進入具體的市場,的確有一個企業境界的問題。如果僅僅是把一些產品賣到國外去,增加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那第三類市場最容易進入。事實上,中國有很多企業已經把產品賣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就像人們常說的,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商品,就有中國商人。當還沒有“一帶一路”的說法時,就有中國企業和中國商人深入到非洲內陸(包括萊索托這樣的小國)經商賣貨了,“一帶一路”無疑又進一步擴大了范圍、加深了聯系。有一些企業適合于開發第三類市場,但即使針對這種類型的市場,出于更高的企業發展境界,也不應僅僅滿足于只是把產品銷售到國外,而應深入加強與所在國的經濟交流,顯著提升自身的國際化經營水平。
對那些希望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大建樹的國內企業而言,則應當更多地進入第二類尤其是第一類市場,全面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早年華為公司進入非洲市場的時候,雖然在當地已經有很高的市場份額,但國際上并不認為華為已經是一家令人稱道的跨國公司,因為許多跨國公司是有意識地避開非洲市場的。只有當華為進入日本、進入歐洲,并成功開辟市場,世界電信業界才多了一家出自中國的跨國公司。進入發達的國家和成熟的市場,雖然成本較高,而且免不了要交一些“學費”,但可以獲得人才和技術的補充,這也是中國民間企業最緊缺的資源。越是在有強大競爭對手的地方,越是有可能獲得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人才和技術。當然,未必所有的企業都適合進入和開發第一類市場,第二類市場可能是更多企業的“練兵場”。
練好內功才能抓住機遇
必須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情況差異大,涉及法律、商業、貿易、金融等各種風險,有些國家的政治社會狀況還很不穩定,企業只有練好內功才能充分利用機遇,同時有效防范風險。
首先是要加強對進入國家及其市場情況的了解,掌握基本商情,對風險有足夠的評估。許多民營企業對國外情況不了解,甚至連對有關國家的地理方位、宗教制度也不甚知曉,往往出于一時對利益追求的沖動,盲目進入有關國家市場,結果一定是冒險性的行為。
其次是積累和培養熟悉海外市場的專業人才,適應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海外業務的需求。聯想、阿里巴巴、萬達這些中國民營企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在國際化方面走得很遠,就是善于使用當地的高級專業人才。中國有許多民營企業的薪酬標準已經是或有條件達到國際化水準了,能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才的國際化,取決于企業發展的自身追求。
再次,企業應緊跟國家戰略重點方向,通過產能合作深植海外市場,實現在有關沿線國家成功布局。國內許多制造業企業具有一定的生產優勢,可以填補“一帶一路”眾多沿線國家的產業不足甚至空白,無論是采用“綠地投資”還是收購兼并的方式,都可以把具有明顯優勢的中國制造業部分產能轉移到有關沿線國家,也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方向。
此外,參與企業必須樹立長期經營的理念,不斷通過改善產品質量和提升技術深度融入當地市場,樹立良好企業形象。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更好走向世界的一項重大而長期的發展計劃,離不開大量民間企業的積極參與;主動對接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可以為企業創造難得的發展機遇,企業也只有拓寬境界、練好內功,才能夠做到既充分利用戰略機遇又有效防范可能存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