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午

河北大午集團創始人,現任大午集團監事會監事長。現受聘為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很多公司在上市以后就不行了,因為它對股民和社會不負責。常常是上市公司自己開小灶,辦廠中之廠,然后進行關聯交易,自己賣給自己,或者更便宜或者更貴,搞很多貓膩,股市又無法監督,就變成了猴市。該負監督之責的獨立董事其實什么也不是,不聽董事長的就要被解雇,股民們跟著蒙著被子跳井——離真實的東西太遙遠了
很多公司認為企業做好做大了,就需要上市。不斷有人向我建議“大午集團現在走的還是實體經濟的概念,有沒有考慮過上市,比如上一個旅游股或者酒業股?”我可能保守點,但我的觀點是“不上市,躲遠點!”
包裝上市與泡沫經濟
早在2004年前后,就有一個美國的投資公司游說我上市。我說,我的企業小,不夠上市資格吧?對方說,你不是有3000畝土地嗎?從中拿出1000畝,交國家經費變成國有土地,土地變性的手續費一畝才1.6萬元,只要土地變了性,變成了國有土地,就能評估出價格,就能買賣。一千畝需要1600萬元,還有400萬元作為企業的宣傳包裝費。這2000萬都由投資公司來處理。然后,一畝地評估30萬元,1000畝就是三個億,加上集團原有資產三億元就是六個億。股票發行價格可以定為6元,那么集團市值激增為36億元;如果股價達到12元,市值就變成72億元;如果把大午的品牌炒作炒作,股票就可以達到150-200億元。
還是那些地、那些人,三億變成了200億,這不是魔術嗎?我問,幫我上市對方有什么好處啊? 對方回答,我的好處就是你在上市之前,要低于6元賣給我一定數量的股票,上市之后,炒到20元1股時,我就賣出股票,賺一筆就走人。我問,如果股票下跌了怎么辦呢?對方回答,這和我有什么關系?我投入的錢早就拿回來了,股票跌就跌唄,股票就是一分錢不值,跟我也沒關系。
通過這件事,我總結:其實投資公司就是把企業包裝好送到市場上去,他們趁機低價買入股票,高價拋出套利后走人。我國為什么會出現泡沫經濟?就是因為虛擬經濟!
中國亂象“借殼上市”
中國的上市公司很奇怪,只要上了市,就能圈到錢,即使出現了虧損也不怕,政府會給補貼,讓上市公司成為不死鳥。不要說真正的上市公司,就是殼資源都很值錢。什么是殼資源?比如有家公司想上市,可是達不到上市的標準,怎么辦呢?它會大量購買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當然是那種經營不善、虧損嚴重、股票貶值的上市公司,這樣它會成為這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由這家上市公司增發自己的股票,進行融資、圈錢,完成實質上的上市。這就造成了如下的假象:企業已經分文不在了,但是在股票市場還能賣幾十億,老百姓還認為自己手中的垃圾股票很值錢。這種上市方式就是借殼上市,而那些經營不善、嚴重虧損的上市公司就是殼資源。
在美國,每年上市公司生生死死很正常,像那種沒有營業收入、沒有固定資產的上市企業就應該死亡,但是,我國的股票市場沒有一個成熟的退出機制,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是死不了的。因此,中國很多真正的好企業出于社會責任感可能是不上市的,比如說華為、方太、娃哈哈等。上市的有好企業,但未必都是好企業。
上市:圈錢或轉嫁危機
上市是企業發展的手段,不能作為目的。但很多企業為什么上市呢?我個人感覺,一個目的是為了融資圈錢。企業資金緊張,上市之后,讓股民投資,可以獲得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實際上,上市公司具備社會屬性,是屬于社會的,這種轉變的實際目的是規避風險,相當于變相讓社會讓公眾分擔企業發展風險——企業虧損了,埋單賠錢的是股民;企業盈利了,股民分紅很少,甚至得不到分紅,它會給股民配股,這正是百姓的悲哀。而支持一些虧損的上市的國有企業,讓整個社會補給這些企業,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地掠奪。
大午集團目前不缺乏必要的資金,或者說企業的自有資金根本就花不出去。據我看,我們未來上市的原因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有野心做大項目。可是這項目成功與否還可疑,怎么可能再去圈錢? 更何況,我們的企業發展理念是“烏龜精神”——慢且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上市,我都不知該如何盤活圈來的錢?更何況,上市有上市的利弊,不上市有不上市的好處。如果企業好,那么上市就是賣企業,甚至是和別人分利潤!再者賣了就不是自己的了,甚至會遭到惡意圈購!我的理想是要做一個可以永遠存在的大午城。如此一想,還不如不上市,至少可以吃得飽,睡得暖,不操這份心。
很多企業上市另一個目的就是轉嫁內部危機。有些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股份分配有爭議的時候,它需要上市。上市之后,就由一個私人企業變成了一個公眾企業,就可以轉嫁危機了。很多公司在上市以后就不行了,因為它對股民和社會不負責。常常是上市公司自己開小灶,辦廠中之廠,然后進行關聯交易,自己賣給自己,或者更便宜或者更貴,搞很多貓膩,股市又無法監督,就變成了猴市。該負監督之責的獨立董事其實什么也不是,不聽董事長的就要被解雇,股民們跟著蒙著被子跳井——離真實的東西太遙遠了。
企業家要流道德的血液
有人說,企業家要流著道德的血液。我個人感覺,現在國內的大多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是不道德的市場經濟。有限責任公司盈利無上限,虧損則以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股份制公司就是企業效益好,股東分紅,不好交給公眾破產;上市公司為了轉嫁內部危機或者圈錢擴張。這就是市場經濟不道德之處,也是無奈之處,常常是社會精英在主導經濟市場,主導市場金融。
有限責任公司和上市公司在市場經濟初期,在英國是禁止的。有限責任公司是最不公道、最不公平、最不公正的一種企業,因為不管是有限責任公司還是上市公司,它賺的錢是無限的,承擔的責任是有限的,這是非常不道德的,最傷害老百姓的。我很質疑這些公司制度,我認為它們是打著一些正義的旗號行很不正義的事情。比如說,上市公司的終極負責人是誰?是股民?但有幾個股民能清晰知道企業的決策和賬目?
大午集團的治理結構是嚴謹、清晰的,不需要公眾來監督,更沒有可轉嫁的危機,我們自己能夠對這個企業負責。在我看來,做企業是養孩子,不是養豬。 我身上有“負盈也得負虧”的傳統道德觀念,我要把企業辦成百年老店。大午集團作為獨資私企,各個子公司還是有限責任公司,但是我要對企業終生負無限責任,而且終生負責任,更重要的是讓子孫后代一代代負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