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jamin Kessler
領導力領域的種種舊觀念給女性職業進階造成致命阻礙。
近來,職場男女平等的研究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盡管“男女搭配、效率更高”的證據不斷涌現,女性職場晉升速度仍然很慢,甚至可能是越來越慢。對此,研究人員認為,過去女性職場晉升的障礙依然隱藏在看起來性別趨于平等的商業環境中,并以“性別歧視2.0”表現出來。
這種無處不在的歧視難以定義,因而難以消滅。不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Herminia Ibarra和Jennifer Petriglieri集中研究了管理咨詢與投行兩個男性主導行業并有了一些新發現。其論文《不可能的自我:女性職業生涯轉型的形象策略與認同威脅》闡釋了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隱性性別歧視怎樣對女性晉升造成不利影響;無論女性們能力再強、態度再堅決,也很難捅破這層透明天花板。
Ibarra和Petriglieri指出,世人總道“領袖天成而非人造”,但一名領導者再有天縱之才,也需要內外部的修飾與雕琢,才能有機會展示才華。為了令人信服,他(她)們必須符合特定的容貌外表,并配合穩定的自我形象。這種容貌形象當然不是整齊劃一的制服,卻也類似于剪裁合體的西裝。
在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關鍵轉型、即從產品與服務生產到直接面對客戶的轉型中,專業技術與能力只是公開籌碼,更重要的是獲取客戶的認同,讓他們覺得你是公司的代表與權威人物。在這一過程中,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兩位研究中對34名(19男、15女)管理咨詢與投行業員工進行了跟蹤調研,大多數男性(19位中的13位)表示他們在經歷轉型后能夠很自然、自信地與客戶互動并展現個人威信,再把客戶帶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如其中一位所言,“你需要表現得很成熟,以此贏得與客戶平等的地位。”
然而,幾乎所有女性(15位中的12位)都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不適應。她們更傾向同以前一樣,強調曾經幫助她們成功的技術層面問題,而不重視與客戶的互動。女性們習慣于展現可靠與真實,這一過程讓她們覺得措手不及與無所適從。“我最終也做不到積極主動地和客戶座談。”一名女職員表示,“我自問,我怎么告訴這樣一個55歲、在自己行業里打拼一輩子的老家伙他最近的投資實在是愚蠢?”
上述女性大多不太愿意承認自己受到了隱性的性別歧視,但她們中也有人表示:“我不可能有1米9的個子,也不帥,握手也不那么有力。但這些形象對別人來說往往意味著力量與影響力。”她們認為,大多男性客戶都會有類似的想法,在會見客戶時,她們常常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以技術能力來證明自己往往是她們最熱衷的選項。
類似地,對性別差異的認知也讓女性不愿模仿男性同事富有闖勁的、有點咄咄逼人的行為,她們擔心這樣做會因為雙重標準而遭受過激反應:有些事情,男人做來是有沖勁、而女人來做就是逞能。“我擔心自己看起來太愛發牢騷、太具有攻擊性,不過如果男人這么干會被看做是‘在打仗呢。”一名投行女職員這么說。
職場男性的升職道路崎嶇卻光明,而身處隱性性別偏見環境且缺乏女性楷模的職場女性的處境卻是大大不同。男性主導行業里,女性成功典范的缺失帶來一種觀念,叫“不可能的自我”。更糟糕的是,在這些行業里,反對性別歧視的努力最終反而強化、固化了對于女性的歧視,譬如“有能力但不夠勇敢”或是“夠聰明但不夠積極”,演變為惡性循環。
上述惡性循環可以打破。只要女性能夠嘗試不同方式,實現哪怕一次良好的客戶互動經歷,也能讓她們掌握到新身份的核心。尤其當客戶是女性時,女職員的感受會更好。公司也需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減少女性區別對待的文化。此外,公司還可以提供社會與職業發展培訓,用成功的女性榜樣來幫助女職員認同和認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