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生
摘要:中學數學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從生活中來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領略數學中的奧妙和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生如果能在學習中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學習,學習的效率就會事半而功倍。沒有學習興趣與熱情成為中學數學課難以真正接近學生的最大障礙,而有趣的數學課能夠使學生愿意接受并勇于探索,使成功變為可能。另外,中學數學課程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從生活中來到實踐中去。讓學生領略數學中的奧妙和獨特的魅力。
一、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的吸引力
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創設情境的方法有許多,如猜謎、游戲、數學歷史背景介紹及合理利用多媒體等。為了讓數學課堂更加鮮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通過游戲、制作模型、猜謎、小故事等,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使所學的內容在學生心中埋下趣味的種子,在可能的情況下,也可多種方式相互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氛圍。這就需要教師平時應該注意收集一些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小故事、小游戲、謎語等。
提高課堂的吸引力還可以使用趣題引用法,用與新課題有關的趣題引入是一個很好的情境導入法。備課時充分挖掘知識的趣味因素,找一道有關本節內容的、易于理解課件的趣題作引例,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感興趣。
通過新穎的教學調動課堂的氣氛和活躍度,教師對課堂教學設計要科學合理、貼近生活,每節課的教學方法都要精心設計仔細研究,要充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適時創造性地變換教學手段,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在實踐中獲得教益和樂趣。
同時也可以增加教學實驗活動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二、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個人魅力
教師個人的素質和魅力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對課堂的感受。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魅力,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和愉悅感。從而達到推動教學和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教師素質的提高,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還要有較強的思想素養,這是一個合格教師必備的兩手。每一個教師都應把提高思想素養放在重要位置,要求自己事事處處做好學生的表率,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塑造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高雅的氣質影響人。
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學習。教師是學生的領路人。教師教育學生,不僅僅用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修養,用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時事政治等內容,從而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的中心環節。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有在學生的心中樹立美好的形象,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滲透、感染學生,才能把知識順利地傳授給學生。當代教師的理想形象,要求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首先,教師得體的穿著、脫俗的談吐、嫻雅的舉止、美好的姿態,是內在氣質的自然流露,可在審美上增加學生對課堂的親近。其次,教師的善良與關愛、寬容與公正、敬業與正直等優良人品,是吸引學生的最根本原因,可在情感上支撐學生對課堂的喜愛。更重要的是應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即使我們不是班主任,科任老師也決不能只是上完課就整天不見蹤影,我們可以抓住課余時間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特別在生活上,能給予幫助的一定要及時給予幫助,這樣才會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如下課后,我們大可不必立即離開教室,與學生躲得遠遠的,而應該就這個機會與某些學生交談溝通,優秀的學生可以問問他對上課是否滿意,對那些難度較大的題是否弄懂,提倡他們在課外交流一些難度大的題型,不要滿足于上課的知識范疇。對上課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的幫助等等。最終達到“親其師,信其教。”的效果。贏得人心,枯燥的自學也會其樂融融;失去人心,精彩的表演也將面臨抵制。
三、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學會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而真正要提高的是學生的素質,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會學”,“善學”,為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怎樣才能指導學生“會學”呢?要使學生“會學”,教師必須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下足功夫,要教會學生會預習,會上課,會復習,會總結。
會預習,指導學生會預習是搞好學習效率的重要前提。很多中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只認為學習就是上課聽講,下課作業,作業做完,萬事大吉。由于沒有預習,聽課沒有針對性,抓不住重點,聽課效率就很低。因此,預習好才能學習好,要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預習方法,就要設問題、有步驟、抓細節。
會上課,指導學生上好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要讓學生明確上課不純粹是聽課。要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能力,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上課應該注意聽、說、讀、寫、練相結合,防止單一枯燥的學習。
復習功課是學習知識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是簡單地重復所學過的知識,而是要把新舊知識進行縱向串連,橫向聯想,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要指導學生懂得復習功課。復習要有計劃有實施細則,更需要有耐心和頑強意志力。
會總結,復習總結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練習題代替,也不能僅僅是所過學知識的重復與再現,而是一種思維形式的升華過程。只有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才會提高學習能力。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課題,它需要教師不斷的總結和長年累月的積淀。更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只要教師們集思廣益不斷創新和銳意進取,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