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為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狀態則是地理教學是否成功的可靠標志之一。狀態就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感興趣,教學過程是成功的;如果學生普遍對地理課的反映平平,說明教學過程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如果學生普遍厭倦地理課的學習,說明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失敗的,教師應該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全面徹底的反思。因此,教師應該經常注意了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為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呢?
一、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識,激發學生興趣產生
地理是怎樣的一門學科,絕大多數學生認識不明確。除了向學生進行抽象的理論闡述外筆者對學生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我們的地球好比一輛遠途旅行的汽車,這輛汽車定員為50億個人,我們為這輛車廂內的乘客。車上備有相應的燃料、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如果在旅行途中無限制的亂搭乘客,汽車嚴重超員,車上備用的東西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結果不到目的地燃料耗盡車子中途停下、或是車子底盤變形、輪胎爆破,或是因缺食缺水而使旅客死之。以此來說明人類的發展除過人類對地球積極的影響一面外,更大程度上給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帶來了或是已經暴露、或是潛在的災難。通過理論與事實的教育,學生就會明白:地球要養育好人類、人類要從地球上獲得更大限度的資源,我們就得認識、了解地球,就得探討,研究人類怎樣發展才能和環境相協調。
二、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
所謂“問題”,是指學生迫切希望獲得解答的關于教學內容的疑問。“學則須疑”,所謂“問題的情境”是指能使學生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產生好奇心與學習愿望的情境。問題的情境由問題的背景、問題的系列、體系共同構成。問題不斷明確著學生認識活動的遠近目標,激化著已知與未知的矛盾,推動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發展。
1、精心設計并上好緒論課。有人以為“緒論”既未列入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要點,也不會統考,一般地講講就可以了。這是失策。緒論課是地理課的第一節課,是地理課程的開宗明義,是地理教師的亮相,是地理課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最重要的一節課。
緒論課要通過一系列有趣的問題,使學生概括地了解地理課的教學內容,埋下許多伏筆,造成一個覆蓋著整個地理課的總的問題情境;要通過豐富、有力的例證使學生了解地理課的意義,使學生對這門課刮目相看,初步產生學好這門課的愿望;還要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理課的學習特點和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滿懷信心地開始學習。緒論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既創設了問題的情境,又開始鋪墊成功之路。
2、不斷用有趣的問題為教學過程開路,創設覆蓋每一章、每一節、特別是每一具體課題的問題情境。一節課之計在于“開場白”。引言中的問題是設計的重點。引言總是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中引出學生未知的本節課的課題。引言至少應該有兩項功能:其一,創設覆蓋本節課主要內容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明確本課時的任務并產生認知本課題的需求;其二,提出具體問題,作為學生完成本課時學習任務的起點。例如:講“經緯網”一節,提問:如果一艘航行在大洋中的海輪在途中起火,它在發出呼救信號時應如何報告自己的位置?(設問,不要求學生回答)引出:確定任何一個地點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要用“經緯網”。提問:經緯網為什么能確定任何地點的位置呢?繼續提問:我們是怎樣說明某個同學的座位在教室中的位置的?同學回答后,教師又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將學生的認識引入課題。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能接觸到的社會生活實際提出問題,由于已知確切,已知與未知對比分明,這樣的問題鮮明、有力,能得到不同水平學生的普遍關注。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還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實際中時時處處有地理知識,從而不斷增強著學好地理的愿望。
3、經常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創設問題情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教學反饋,為教學提供更加切實的問題情境,而且是對學生更高層次的興趣培養。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也是培養學生進行興趣自我培養的途徑。
三、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情境
所謂“成功的情境”,即使學生成功地學習,使他們的好奇心與學習愿望獲得滿足,從而體驗到認識活動快樂的情境,也就是使問題情境中的問題獲得解決的情境。
1、下功夫搞好地理感性知識教學。感性知識既是問題情境的基礎,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礎。為了使學生直接、間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學地理事物,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要有計劃地開展課外教學(在教室外對全體受課學生進行的野外觀察、觀測、參觀、訪問等接觸地理環境的教學),要準備并創制必要的直觀教具,要開展電化教學,而最不可少的是具有調節上述方式的教師形象生動的直觀性描述。
2、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中學生最需要教師指點的地方是他們自己閱讀課本難以理解、難以深入的地方。之所以需要教師認真備課,對課本內容作信息變換,對學生進行講解,就是為了從自己學生的接受水平出發,使重要的內容突出出來,使模糊的內容清晰起來,使復雜深奧的內容變得簡單明了起來。因此講解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
3、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要教會學生注意積累感性知識,并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問題;要使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結構,理清分析問題的思路;教會學生從比較中抓特點,從聯系中綜合分析成因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起來就有了思路,有了高度,有了主動,就容易通過獨立思考,進行成功的學習。
四、教師還要走出課堂,到課外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教師還可經常帶領學生一起走出課堂,走入實際生活,真正地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這可以極大地增進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另外,如果課時緊張,教師還可以留一些課外作業,如經常聽天氣預報,并想一想為什么某些區域會出現那樣的天氣現象,還要多讀一些課外報刊,如觀看電視節目、收聽廣播等,這些每日必做的家庭作業一定可以提升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如果有可能,還可以不定時地開展一些活動,如地理知識競賽、時事新聞大比拼、自然知識知多少的活動,以此來促進高中地理課堂的進展。
高中學生課程多,負擔重。地理作為一門必修課,加之學生對以往地理知識缺乏較為系統的全面了解,因此地理課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