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寧 趙彥云


摘要:當前我國工業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進入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新發展時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強調經濟重心向實體經濟回歸,重視國內制造業發展,意在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國際國內形勢凸現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業提質增效的緊迫性。這些年中國工業增長質量如何?文章從工業增長目標框架出發,基于增長結果目標指向和增長驅動目標指向,建立工業增長質量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編制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對2005年~2013年中國工業增長質量進行測度。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對認識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工業增長質量;工業增長質量指數;主成分分析
一、 引言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等西方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強調經濟重心向實體經濟轉移,搶占全球制造業制高點。為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2010年和2015年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規劃。這些戰略規劃的提出,旨在促進新興產業發展,轉變工業增長方式,提高工業增長質量,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當前深入研究工業增長質量內涵,構建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有利于全面認識中國工業增長質量的現實狀態,把握近些年工業增長特點,為宏觀政策提供參考。
工業增長質量內涵非常豐富,該領域早期研究多偏重于定性分析(呂政,1995;郭克莎,1998)。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對工業增長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的成果,推動了該領域定量分析研究的發展。但是,現有相關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缺乏明確的工業增長質量價值判斷視角,評價指標選擇比較隨意,沒有構建出內涵清晰的工業增長質量指數;二是2008年以來,工業增長模式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變化,由高速增長進入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由重化工業驅動向消費驅動轉變,各種新產業、新動力頻現。已有研究數據更新相對滯后,普遍缺失對近5年重要時間段的反映。
與現有相關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立足于社會價值判斷視角,從工業增長目標框架出發,基于增長結果目標指向和增長驅動目標指向兩個層面,明確界定工業增長質量的內涵和外延,建立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測算全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對2005年~2013年工業增長質量進行評價。
二、 工業增長質量測度的理論與方法
1. 工業增長質量的理論界定。一些研究從狹義的角度,把工業增長質量的內涵界定為工業生產效率,用全要素生產率反映工業增長質量(陳詩一,2010)。工業增長質量內涵非常豐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廣義的角度界定工業增長質量內涵,選擇多維變量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很多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鈔小靜,2011)。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價值判斷視角模糊,對工業增長質量內涵和外延界定缺少明確標準;二是已有研究數據更新比較滯后,缺失對近五年工業增長質量的反映。基于此,本文從社會價值判斷視角出發,基于工業增長質量目標框架,從結果目標指向和增長驅動目標指向兩個層面,構建包含7個維度22個變量的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對工業增長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工業增長質量評價屬于價值判斷范疇,對工業增長質量內涵進行界定,首先要確立價值判斷視角。本文視角為社會價值判斷,結合工業生產活動特點,從工業增長的結果目標和工業生產過程的驅動力兩個層面,對工業增長質量進行評價,并嚴格基于兩個層面的目標指向對工業增長質量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從社會價值判斷角度,工業增長的結果目標指向包括穩定(保證就業、穩定物價)、高效(高投入產出)、環保(綠色經濟)和低耗(節約資源)等4個方面;工業生產過程的增長驅動目標指向包括創新驅動(科技引領)、人力資本(人才引領)和信息融合(互聯網+)等3個方面。
2. 工業增長質量的測度方法。目前多指標綜合評價常用方法有相對指數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經過分析和比較,主成分分析方法更適合本研究。主成分分析是由霍特林(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個指標轉化為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其幾何意義是在n維空間中,構建新的坐標,建立原有變量的不相關的m個線性組合,能夠代表原來變量的數據信息。邱東(1990)認為,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的優點在于:消除評價指標間的相關影響,有助于更客觀地描述樣品的相對地位,也消去了選擇合成方法的工作。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時,對變量數據結構沒有特別的要求,伴隨數學變換過程把多維變量降維到少數幾個不相關的主成分,用少數幾個主成分代表原變量包含的絕大部分信息,評價指標間相關程度較高時能得到較為理想的主成分結果。工業增長質量內涵豐富,本文涉及7個維度22個變量,很多變量存在著起支配作用的共同經濟因素,變量間相關程度較高,所以主成分分析更適合本研究。
模型如下:
設對工業增長質量的研究涉及p個指標,分別用X1,X2,…,XP表示,這p個指標構成的p維隨機變量為X=(X1,X2,…,XP)′。對X進行線性變換,可以形成新的綜合變量,用Y表示,新的綜合變量Y可以由X變量線性表示,滿足下式:
Y1=u11X1+u12X2+…+u13X3
Y2=u21X1+u22X2+…+u23X3
……
Yp=up1X1+up2X2+…+up3X3
以上線性變換約束在下面的原則之下:
1.u2i1+u2i2+…+u2ip=1(i=1,2,…,p)
2.Yi與Yj相互無關。(i≠j;i,j=1,2,…,p)
3.Y1是X1,X2,…,Xp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3.Y1是X1,X2,…,Xp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基于以上三條原則決定的綜合變量Y1,Y2,…,Yp分別稱為原始變量的第一、第二、…、第p個主成分。其中,各綜合變量在總方差中占的比重依次遞減。
三、 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的構建與評價
1. 工業增長質量指數的構建。工業增長質量的內涵非常豐富,通過本文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可以得出對中國工業發展狀況的基本判斷。從工業增長目標框架出發,在結果目標指向和增長驅動目標指向兩個層面,工業增長質量內涵被界定為穩定(保證就業)、高效(高投入產出)、環保(綠色經濟)、低耗(節約資源)、創新驅動(科技引領)、人力資本(人才引領)和信息融合(互聯網+)等7個維度,所以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這7個方面的內容。
穩定方面的指標選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工業增長從高速增長時期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新常態下,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工業生產需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同時保持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和價格水平。所以本部分從工業生產、就業和價格三個方面選取測度指標。工業生產采用工業增加值可比價增長速度反映,工業就業采用工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反映,價格水平采用工業品出廠價格反映。
高效方面的指標選擇。工業生產效率可以從勞動、資金、成本、費用等方面的投入和產出情況進行反映。本文從勞動生產率、資金生產率、成本費用產出率三個方面對工業經濟的高效內涵進行反映,具體采用人均主營業務收入、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成本費用利潤率等3個指標。
環保方面的指標選擇。工業是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主要排放來源,所以環保內涵用以上工業污染物的排放強度進行反映。具體指標為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元工業增加值氨氮排放量、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排放量。
低耗方面的指標選擇。在全社會能源消耗的和水資源消耗中,工業消耗占了絕大部分。工業低耗水平用工業資源消耗強度和中間投入水平表示,指標采用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萬元工業增加值水消耗和工業中間投入率。
創新驅動方面的指標選擇。通常從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兩個方面對科技創新進行反映。本文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標采用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和工業企業R&D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比重,反映科技產出的指標采用工業企業每億元增加值擁有發明專利申請數、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和工業企業R&D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比重。
人力資本方面的指標選擇。人力資本內涵主要從勞動者受教育程度、高素質人才數量和薪酬水平三個方面進行反映,指標采用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工業企業萬人擁有科技活動人員數和城鎮單位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
信息融合方面的指標選擇。實施"互聯網+"戰略,提高生產過程的信息化程度,是搶占制造業競爭制高點的關鍵。信息融合內涵從工業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和電子商務方面進行反映,指標采用平均每家工業企業期末在用計算機數、平均每家工業企業期末擁有網站數和工業企業電子商務采購金額占主營業務成本比重。
2. 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的計算。
(1)數據來源和指標處理。本文部分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和信息化統計年報。
(2)工業增長質量指數的計算。為保持指標的同向性,本文對指標體系中的逆指標采用取倒數的方法進行同向化處理。對于量綱不同的指標或是取值范圍彼此差異非常大的指標,若直接從協方差矩陣入手進行主成分分析,數量級大的指標將起到支配作用,其他指標的作用很難在主成分中體現出來,所以本文不直接由協方差矩陣進行主成分分析,而是先將數據標準化,以原始數據標準化后的相關矩陣作為主成分分析的輸入。
通過主成分分析,各級指標的特征向量顯示,環保、低耗和人力資本第一主成分的貢獻率達到84%~95%,穩定、高效、創新驅動和信息融合第一主成分的貢獻率達到70%~76%,這表明7個方面指標的第一主成分能夠較好代表原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考慮研究目的需要,本文7個方面指標均選擇第一主成分。通過計算7個方面指標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得到指標體系各指標的權重(見表1)。
根據各指標的數據和權重求得方面指數數值,然后按照以上方法得到方面指數權重,最后合成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見表2)。
表2顯示,2005年~2013年,中國工業增長質量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特別是2012年、2013年質量提高明顯。具體來看,環保和人力資本提高最為明顯,8年來穩步提高,是支撐工業增長質量指數提高的最相關因素。科技創新和資源消耗方面的提高也較為明顯,除個別年份,基本保持了逐年提升的態勢,是支撐工業增長質量指數提高的第二因素。信息融合和高效呈現在波動中逐步提高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穩定指數呈現2005年~2009年逐步減弱,2010年~2011年恢復提升,到2012年開始明顯下滑的態勢。這與我國工業經濟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前后的表現一致,2012年明顯下滑的態勢雖與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有關,也應該引起重視。
四、 結論
本研究構建的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較為全面和客觀的反映了我國工業增長質量情況。本體系中22個指標涉及工業增長質量各個重要方面,如增長、效率、環保、節能、信息融合、創新和人才引領等,強調了工業增長結果目標與工業增長驅動因素。從評價結果看,與2005年相比,環境保護和人力資本提高是工業增長質量改善的主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近兩年穩增長方面出現了較大的下滑,這與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有關,但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視,積極監測和關注態勢變化,適時出臺必要的政策措施。中國工業增長質量指數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在總指數和方面指數分析方面,都有繼續改進的空間,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夠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工業增長質量指數也可以從區域評價視角進行分析研究,作者將在另文中探討。
參考文獻:
[1] 鈔小靜,任保中.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時序變化與地區差異分析[J].經濟研究,2011,(4).
[2] 趙彥云,秦旭,王杰彪.“再工業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業競爭力比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2).
[3] 陳詩一.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經濟研究,2010,(11).
[4] 趙英才,張純洪,劉海英.轉軌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06,(3).
[5] 邱東.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J].統計研究,1990,(6).
[6] 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 趙建.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學位論文,2004.
[8] 徐宏毅.服務業生產率與服務業經濟增長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4.
[9] 包群.外商直接投資與技術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學位論文,2005.
[10] 周衛峰.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收斂性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論文,2005.
[11] 孟祥云.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互動影響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學位論文,2004.
[12] 王春嶺.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11&ZD157)。
作者簡介:趙彥云(1957-),男,漢族,天津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統計;于衛寧(1978-),女,漢族,山東省海陽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工業經濟統計。
收稿日期: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