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坤 李曉宏 楊建輝


摘要:文章闡述歷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美國、亞洲四小龍與中國制造中心演變與金融所扮演的角色,歸納分析制造中心演變與金融角色具有的三大關鍵特征,并預判信息物理融合下技術與制造中心變革趨勢。最后提出技術應用三大階段、行業服務產業升級與風險構成、區域布局國際國內業務發展等三個層面提出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策略。
關鍵詞:制造中心轉移;金融服務策略;信息物理融合;商業銀行
一、 引言
本文首先闡述歷次工業革命時期制造中心演變與金融所扮演的角色,并歸納分析主要特征,其次預判信息物理融合下技術與制造中心變革,最后從技術應用、行業服務、區域布局三個層面提出商業銀行金融服務策略。
二、 歷次工業革命時期制造中心演變與金融角色
1. 工業1.0時期制造中心英國工業特征與金融角色。就對經濟影響,工業1.0技術優勢較后期三次工業革命更為突出,直接引領制造進入工業時代,該時期世界制造中心英國與金融交互的基本路徑表現為:技術優勢推動工業發展,國家資本與軍事力量增強驅動形成貿易優勢地位并完成財富積累,商業銀行全面興起并進一步推動技術與工業發展(詳見表1)。金融資本與工業快速發展,直接結果表現為制造業與貿易資本快速增加,在國家經濟中地位也快速提高。該時期,信貸投向極度豐富,貿易公司扮演了部分國際金融業務職能,主要信貸產品為長期貸款與中短期貸款,貸款操作便利性與資本可獲得性在英國體現尤為明顯。
2. 工業2.0時期制造中心美國工業特征與金融角色。在繼承歐洲人力、科技人員、商業企業管理制度等基礎上,憑借自由而開闊的市場需求,創新得以快速推廣與應用,大型海陸運輸設備的應用,加速了工業與金融全球布局,工業科技與生產方式螺旋式創新與應用始終為美國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周期性經濟危機也促使政府干預市場化程度加深(詳見表2)。美國技術進步與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了金融結構變化,高風險投資興起;創新從非銀金融機構開始,資本市場繁榮增加了資金配置效率。科技投入除大型企業融資或自有資金外,風險投資資本市場被視為新興公司融資的主體。證券、金融公司、基金等各類非銀機構(未含保險、養老金)占比穩步提高,1970年升至33.6%。風險容忍度層次化分布的金融結構優化形成的多層次資金配置效率,是美國持續創新的關鍵動力之一。
3. 工業3.0時期制造中心亞洲四小龍與中國工業特征與金融角色。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與大型交通運輸快速發展,制造中心與工業革命技術發源地出現分離,制造中心發展與金融交互的路徑表現為: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值洼地以及政策引力,結合FDI資本注入,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資本快速積累,隨生產技術提升與制造技術等完善,進一步強化制造中心地位并形成勞動密集型制造向周邊擴散,金融服務在導入發達國家金融經營管理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完善(見表3)。
三、 制造中心演變與金融角色關鍵特征
梳理全球制造中心與工業革命發源地演變歷程(表1~表3),其突出特征可總結如下:
1. 工業革命發源地與制造中心逐漸分離。與工業1.0時期的工業革命發源地和制造中心出現于英國、工業2.0時期主要為美國不同,工業3.0時期工業革命發源地與制造中心分離特征顯著。
2. 國家層面利潤中心與制造中心分化程度逐步加強。與英國、美國制造中心呈現的技術與制造均緊密結合不同,工業3.0時代,亞洲四小龍的制造、尤其是中國制造中心與下一次世界工廠轉移呈現明顯的制造低利潤化。技術壁壘形成技術溢出轉移效應與制造轉移不同步,造成利潤創造與形成工業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偏離程度加強,直接形成利潤中心與制造中心分化。
3. 工業革命發源地與制造中心最終均形成全球金融中心。于英國、美國、日本等相繼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同步,倫敦、紐約、東京等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地緣原因,德國工業可以借力倫敦金融中心功能,推動本國金融與工業發展。美國多元化金融市場資本供給保證了新型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并為后續資產重組、并購等經營風險化解或經營發展提供動力,進而也為金融機構的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無一例外,制造中心轉移后,一國金融機構經營的專業性是其持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四、 信息物理融合下制造中心與金融角色預判
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信息與金融相結合在整合制造流程與企業協同生產方面發揮著資源高效配置與智能決策等作用(表4),信息與制造融合的工業4.0將很大程度上促成制造中心與利潤中心回歸。工業4.0將勞動密集性產業一定程度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而制造與技術積累,自動化生產體系推動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再工業化"。可以判斷工業4.0世界制造中心將在全球范圍呈現低端制造分散化,高端制造集中化。此外,受技術創新所需人才培養、工業技術積累等基礎要素在短期內不易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或低技術性產業承接國最終升級為創新中心的概率降低,同時,制造中心分散化也將進一步弱化各制造中心的市場話語權,價值鏈微笑曲線張度會進一步收縮。
五、 商業銀行金融應對策略
與商業銀行通過實施產權改革、享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紅利不同,目前迎來智慧經營期,在信息物理融合下,商業銀行轉型策略需從技術應用、行業服務、區域布局三大層面展開:
1. 技術應用策略。信息物理融合下制造業的數字化首先表現金融服務數字化,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數字化需完成三大階段:即關注布局數據基礎、構造全網絡化金融服務、形成大商業金融數字交易平臺。
第一階段關注布局數據基礎,表現為商業銀行主動式采集商業信息或與外部信息合作支持。目前,商業銀行已紛紛自建平臺,如平安橙e網打造中小企業云信息系統;工行、建行、民生等搭建電商平臺;布局數據階段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有價值的數據是什么;二是如何形成數據供應商的粘性。外部信息合作則在高質量數據獲取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工程機械內植入遠程監控管理系統,通過采集工程機械的數據,感知設備運行狀況,對大型設備高質量運行數據等的采集很大程度上感知企業運營狀況,相對企業財報的時效性,運營數據實時性、真實性、業務關聯網絡性等更便于做出服務決策、便于監測企業風險。
第一階段關注布局數據基礎,表現為商業銀行主動式采集商業信息或與外部信息合作支持。目前,商業銀行已紛紛自建平臺,如平安橙e網打造中小企業云信息系統;工行、建行、民生等搭建電商平臺;布局數據階段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有價值的數據是什么;二是如何形成數據供應商的粘性。外部信息合作則在高質量數據獲取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工程機械內植入遠程監控管理系統,通過采集工程機械的數據,感知設備運行狀況,對大型設備高質量運行數據等的采集很大程度上感知企業運營狀況,相對企業財報的時效性,運營數據實時性、真實性、業務關聯網絡性等更便于做出服務決策、便于監測企業風險。
第二階段構造全網絡化金融服務,基于采集數據,挖掘數據的資產。目前,工行、建行等線下業務如保理等線上化,形成的在線供應鏈,工行、民生等基于銀行資產的網絡信貸,以及平安結合口碑網數據推出的口碑貸,均表現出全網絡金融服務的方向。
第三階段形成大商業金融數字交易平臺,數據決策模型將是技術應用的核心。不同與傳統財務報表與行業主觀判斷指標以及單一企業歷史違約數據等決策模型,在企業網絡視角下的客戶數據預處理模型(如篩選關鍵數據指標等)、客戶自動評價模型、客戶自動關聯授信模型、產品定價模型、客戶運營監測模型等。其次,應該強調的是,商業銀行傳統渠道線下服務依舊具有較大的存在必要性,其職能發生轉移,即釋放傳統內部業務申請、審批等報告撰寫等工作,重點關注客戶關系維護與產品對接。
2. 行業服務策略。信息物理融合下制造轉移首先需要關注原有制造基地的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工業4.0推動直接關聯的新型行業如工業自動化下的工業機器人、機械數字智能產業、物聯網等相關網絡與數據采集設備等;同時,間接推動的農業機械、運輸、環保、家電等智能化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客戶結構角度,新型知識密集型產業觸及普遍偏少,創新驅動下的經濟增長戰略,爆發期已經開始,服務誰、誰服務、怎么服務等問題值得研究。招商銀行“千鷹展翼”計劃,推動商業銀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券商三位一體共同服務合作服務模式;浦發銀行“科技小巨人”構建多方合作聯盟。總體看來,強調總行專業技術研究支持、總行機構配置前導等服務,形成投、保、貸等聯合,基于企業發展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不同機構服務、銜接、退出的聯盟式合作將成為主流。
其次,需關注風險構成。一方面,注意創新驅動的投資狂熱風險,歷次工業革命發展均表現出基于現有工業體系的漸進式創新的穩定性與持續性更優,技術風險相對更低。另一方面,關注因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產能過剩風險等,如機器人技術逐步成熟放大原有企業廠房空間的產能,將進一步擴大相關行業整體產能。此外,產業生命周期縮短,風險控制向風險感知能力傾斜,競爭的關鍵將體現為商業銀行精準行業戰略布局與戰術操作的“智力支持”。
3. 區域布局策略。金融區域布局直接體現為國際制造區域轉移金融應對策略與國內制造區域轉移金融應對策略。
國際制造區域轉移方面,長期以來,我國作為制造中心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形成商業銀行對傳統進出口貿易的國際信用證(進口、出口、遠期)、T/T、內保外貸等國際結算、融資等金融服務較為成熟。隨全球技術變革、我國人力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紅利釋放等影響,制造中心的再次轉移如上一章節所述已在行進之中,政府主導為主、企業流動為輔成為制造轉移的主導因素。央行先后和新西蘭、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人名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自貿區協定等加速進出口貿易等同時,產能輸出、企業“走出去”明顯加速,加之資本項下賬戶逐步放開,擺脫香港金融中轉站(各家商業銀行的在港機構)成為必然。針對企業“走出去”目的地如東盟、澳洲等,借鑒英國、美國、日本等經驗,通過子公司創新型發展專業化、綜合化投融資服務將成為布局重點。
國內制造區域轉移方面,對業務服務內容,可實施大區化靈活性政策指導,一方面對東部北上廣深等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區域,見行業服務策略部分。另一方面對中西部承接制造轉移,發揮當地人力、土地、財稅等生產要素優勢區域,做好轉移制造企業基建周轉信貸、設備進出口等金融服務,并以大型企業為切入點,關注上下游及周邊配套企業,專注服務企業群。最后對西部資源開發支持制造持續發展現狀,專業研究金屬、能源等大宗商品供求趨勢與價格走勢,柔性配置資金、管控行業系統性風險。
此外,積極發揮技術應用的異地服務能力。技術服務中對數據布局、網絡化服務以及商業金融數字交易平臺直接體現為異地服務,面對工業4.0推動的制造技術創新與企業網絡化,加強基于網絡技術的業務異地化服務,解決當前屬地化管理造成業務區域的人為割裂,形成企業屬地與數據采集等風險管理異地服務,形成賬戶管理、盡職調查、綜合產品服務配給、貸后風險監控等高效服務。此外,在業務拓展層面,異地資源整合提供高效綜合化服務可操作性更強,除前文提及的傳統融資租賃業務中設備使用檢測等異地服務價值外,通過商業銀行集團化運行與資源共享,便于商業銀行信貸、信托等部門基于融資租賃的設備運行數據,做出延伸型信貸、信托、基金等綜合服務。
參考文獻:
[1] 龔強,張一林,林毅夫.產業結構、風險特性與最優金融結構[J].經濟研究,2014,(4):4-16.
[2] Pollard S.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Capital in Great Britain, c.1770-1870.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conomic History, Paris,1968:362.
[3] 張為付.世界制造中心形成及變遷機理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12):67-73.
[4] Mowery DC.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industrial research 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1988-1946.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5] Mills KG, and McCarthy B.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Credit Access during the Recovery and How Technology May Change the Game[R].Working paper,2014 Jul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Available at: http://ssrn.com/abstract=2470523.
[6] Dutton WH.Putting things to work: social and 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J].Info, 2.14,16(3)3:1-21.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號:2015M571185,2014M550912)。
作者簡介:馮宇坤(1983-),男,漢族,陜西省榆林市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政策;李曉宏(1984-),男,漢族,陜西省榆林市,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銀行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供應鏈金融、工業經濟;楊建輝(1961-),男,漢族,四川省西充縣人,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博士,中國機械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書記、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與工業變革。
收稿日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