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信訪工作尤其農村信訪是政府和老百姓溝通的橋梁,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也是普通老百姓“下情上達”的一條重要渠道,更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反映社情民意、樹立政府親民形象的一扇窗口。然而,近年來,部分地方的農村信訪勢頭卻逐漸升溫,甚至人數多、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群訪、重訪、赴省進京上訪的現象更是不斷出現。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和讓信訪工作回歸法治軌道的持續強化,面對上述信訪現象,人們不禁要對農村信訪的現狀、引發的原因和法治社會下的農村信訪工作對策進行深思,從而也促使我國農民群眾的信訪問題逐步走向合法信訪和理性信訪的正常渠道。
關鍵詞:法治時代;農村信訪;信訪對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007-02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的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和調整。同時,農村的一些“熱點”問題與日俱增,主要表現在土地征用、村干部作風不實、村“兩委”換屆、村干部經濟問題等方面,進而導致群眾上訪事件大幅上升,甚至會出現人數多、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的群訪、重訪、赴省進京上訪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形象,同時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正確分析新形勢下農村信訪的現狀、原因,及時有效地化解這些矛盾和糾紛,消除不穩定因素,維護農村穩定,是信訪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農村信訪的現狀
1.農村土地征用引發信訪。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城鎮建設和項目規劃用地日益加快,進而農村土地征用所引發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由此引發的矛盾已成為當前信訪工作的重點之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民認為征地補償標準偏低,不能彌補失地的損失,尤其是城中、城郊村農民,土地一旦被征用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盡管有一定補償,但仍對今后的生活十分擔憂;二是在被征土地補償費分配上,涉及外嫁女戶口未遷者、男方入贅女方者、歷史原因將土地全部歸還集體者或戶口已遷出本村的農戶等,因要求享受同等村民待遇進行上訪;三是在農村土地征用中,因征地與用地的時間不同而出現價格差,導致失地農民產生悔意而引發矛盾。
2.村干部作風不實引發信訪。少數村干部工作作風不實或操作不規范,導致村務、財務公開的透明度不高,引發群眾不滿意,矛盾產生后又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化解,造成矛盾累積,導致干群關系緊張,最終尋求上訪途徑進行解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村干部民主管理意識淡薄,村中事務獨斷專行,村務、財務不公開,并對村民的詢問不加以解釋和說明;二是部分村干部工作作風散漫,對于集體收入和村民的各種補貼款項兌現不及時,甚至在村民多次追問下,只是口頭應允而不予兌現,致使村民對錢款去向產生疑問,懷疑村干部有貪污行為。
3.村“兩委”換屆引發信訪。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某些村由于宗派、幫派復雜關系,在“兩委”換屆選舉時,相互爭權奪利,或違法拉選票,選舉結束后落選一方煽動群眾上訪;二是村支部與村委會工作不協調,內部不團結,有時一方就借助上訪來打壓另一方,從而產生“衍生效應”,對信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1]。
4.村干部經濟問題引發信訪。農村基層干部大多數能夠結合村情,創造性地落實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帶領群眾勤勞致富,深受群眾愛戴;但也有部分村干部手腳不干凈,不給群眾雪中送炭,只顧自己錦上添花,有的更是隨意揮霍集體財產,甚至截留、貪污、挪用村民的各類款項,無節制地損害群眾利益,引發集體性上訪。
二、農村信訪數量劇增的原因
1.部分鎮村干部責任感不強,履職不到位。面對不斷出現的信訪問題,部分鎮村干部不從自身原因找起,卻說“這么多人上訪,全是寬松的社會環境、親民政策惹的禍”。例如,有些領導干部在房屋拆遷、征用土地等敏感問題上,對涉及群眾經濟補償安置等有關措施考慮不到位,從而侵害了群眾的合法權益,逐步釀成信訪矛盾;有些村級干部民主管理滯后,村務財務不公開、項目開發不開會、款項兌現不及時、利益分配不均衡等現象激發農民上訪,加之部分村干部或信訪工作者在處理信訪案件時相互推諉,歷史責任不愿承擔,共同責任無人承擔,不愿正視信訪問題,采取怕、躲、推、拖等手段,最終導致重復訪、越級訪問題層出不窮。
2.受傳統體制觀念束縛,村民“信訪不信法”。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大都能被法律所調整和制約。但農民群眾遇事在上訪和法律渠道比較中,發現法律渠道不但成本較高、執行措施較慢,且存在司法不公、處理結果無法達到自己期望值的現實弊端;而走信訪途徑程序更加簡單,處理結果更快,也更令上訪者滿意,加之我國傳統歷史長期形成“官就是法、法就是官”的認識思維,從而在群眾中形成了一種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和問題,都找基層或上級黨委和政府解決,不管對哪個單位和部門的行為不滿,都找黨委和政府要“說法”的慣性行為。而對于我國各級黨政部門來說,源于“穩定壓倒一切”的政策導向,對上訪工作的重視程度也遠遠超過其他方面,這樣一來就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上訪比打官司快,比打官司好解決,比打官司更能得到領導重視。所以,糾紛矛盾出現以后,不管有理沒理先上訪,從而導致大多群眾不愿意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3.信訪部門職能錯位,滋生不良上訪。信訪制度作為歷史的產物,其本質是收集和傳達民意,可現階段信訪機構卻承擔了太大的社會責任。當穩定壓倒一切時,所有的信訪機構都成為社會維穩的工作機構,加之對無理上訪滋事者懲治措施偏軟,致使上訪數量劇增、形勢更加復雜。如,受這種傾向的影響和縱容,社會上個別游手好閑者,甚至發展成專職信訪人群進行信訪獲利,也有部分落選村干部或在職村干部因個人利益、宗派利益和集體資源而故意挑起矛盾,煽動群眾鬧事,從而導致農村群體性上訪、越級甚至赴省進京上訪數量劇增,達到了擾亂社會治安穩定的地步。
三、法治時代下農民信訪問題的對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確定為國家治國方略,要求社會各階層在法治的軌道上行使職權、處理問題,運用法治思維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作為反映社情民意、維護社會穩定、體現親民為民的農村信訪工作也應回歸到法制軌道,彰顯法律權威,使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有效的維護,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以充分體現,進而更好地把群眾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促進社會和諧。
1.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思維。法治觀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礎。法律只有被認同、被信仰,成為內化在人們思想中、熔鑄到人們頭腦中的強大觀念,人們才會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因此,在法治時代這一大背景下,作為農村的信訪工作,也應做到依法信訪,要通過新聞媒體宣傳、領導干部帶頭、執法機構貫徹“誰執法誰普法”、司法機關“以案釋法”來強化對農民群眾的法治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群眾法治維權意識,將我國信訪工作回歸到法治的康莊大道上。
2.規范信訪秩序,暢通群眾訴求。正如德國在媒體上廣泛引導群眾通過來信方式進行信訪所形成的良好結果一樣,我們要引導群眾在信訪時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2]。一是暢通信訪渠道。基層政府要健全來信、來訪、網上信訪、電話信訪一體化接訪網絡,為農村信訪群眾反映問題提供暢通便捷的渠道。堅決杜絕一切“攔卡堵截”正常上訪人員的錯誤做法;堅決杜絕違法限制或變相限制上訪人員人身自由的行為。二是防止案件積壓。信訪機構要按照修改后的《信訪條例》規定,規范案件流程,加快案件流轉,加強各單位之間的銜接配合,確保依法處理信訪問題有序高效進行。三是提高基層化解能力。通過健全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提高基層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實效性,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堅持分級分類處理,加大分流疏導力度,勸導當事人依法按程序反映問題,減少越級、無理上訪。四是嚴肅處理違法上訪行為。堅持教育與處罰并重,對伴有違法行為的上訪人員,加強法制教育和批評勸導;對采取極端方式鬧訪、借上訪之名煽動鬧事的,依法嚴肅處理,引導信訪人員依法理性表達訴求,不論有理、無理,都不能違法上訪。
3.強化信訪問責,提升服務效能。要健全各級信訪問責制,確保信訪工作人員滿腔熱情地接待群眾信訪。要切實把信訪群眾當朋友、當親人,并堅持“四不”原則,即:不因非受理范圍而不管、不因事小而不為、不因事難而退避、不因得失而取舍。一是明確規定受理和辦結的時間,有關信訪責任人不能推諉塞責,增強工作責任感,認真處理信訪事項,規定信訪的終結制,不能讓上訪者以同一事項和理由長期或多層上訪,無理糾纏。二是依法接訪。接訪是信訪工作的第一道環節,依法接訪,一切按規則、按新完善的《信訪條例》辦事,各級政府和信訪接待人員不能隨意解釋法律和政策、隨心所欲對事情進行表態,不能誤導當事人,更不能迫于政績和穩定的壓力,違反程序,違反政策,不顧行政成本花錢買太平,這是信訪工作的錯誤傾向和人治色彩。信訪工作者要堅持原則,不能以一時的“小實惠”換取暫時安寧,對信訪人員反映的問題,按政策能解決的,堅決予以解決;不能解決的明確答復,從根本上打消信訪人員的“幻想”。同時,要健全信訪受理制度,明確責任主體,上級部門接待信訪時一定要把情況了解清楚,既要跟上訪的群眾了解情況,更要和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核實情況,在此基礎上,依法依政策進行答復。屬于對政策不了解的,指明講清讓上訪者心悅誠服返回去;屬于無理纏訪的,要協調執法部門進行嚴肅勸導或處理,打消其以為纏訪就會解決問題的幻想;屬于正當合理的要求,要求各級限期進行解決。
4.依法規范信訪,彰顯法治權威。依法規范信訪是依法治訪的關鍵。各級政府在化解信訪上升的勢頭時,既要從提高執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又要摒棄過去傳統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消防式”治病模式;既要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又要建立良好的信訪秩序,真正做到依法治訪,按規矩辦事。各級信訪工作者要旗幟鮮明地維護信訪秩序,堅決打擊破壞信訪秩序的行為。信訪權利的民主性質絕不意味著是一項不受約束、任意擴張的權利。信訪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社會和其他公民的合法利益。否則,社會將會陷入混亂和無序之中,信訪權利的保障就無從談起。要教育上訪者走出“不管有理沒理都上訪,上訪就能得好處”的認識誤區。上訪應到有關機關設立或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對不聽勸阻、組織串聯、煽動集體越級上訪的骨干分子和無理纏訪人員及采取異常行為上訪人要予以嚴肅處理,凈化上訪空氣,把群眾信訪行為納入法制化軌道。要充分發揮公、檢、法、司各部門的職能作用,降低訴訟成本,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障弱勢群體利益。
參考文獻:
[1]章彥英.涉法涉訴信訪之案件成因、制度困局與破解之道[J].法學論壇,2011(1):56-61.
[2]劉樹枝.公民利益訴求解決機制探尋[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