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寶
摘 要:科索沃戰爭是由科索沃危機引發的,科索沃問題是南斯拉夫國內民族矛盾積累的結果,是典型的冷戰后以西方國家“民主”之風點燃的熱點之一,近年來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美國發動對科索沃戰爭正是實施北約新戰略的一次重要預演,也是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又一表現。
關鍵詞:科索沃戰爭;美國;動機
中圖分類號:K1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157-02
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南斯拉夫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面積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個民族占10%??扑魑蛛m為彈丸之地,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內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形成了長期困擾著有關國家和民族的科索沃問題,阿、塞兩族的矛盾是歷史積累的結果。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利用科索沃民族問題對南聯盟進行了為期78天的空襲,貝爾格萊德等8個城市及其附近的軍事目標遭到轟炸。為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南聯盟決定與北約進行停戰談判。最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由西方八國和俄羅斯共同提交的關于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第1244號決議草案,至此,北約宣布戰爭結束。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歐洲所發生的最大浩劫,也可以說是20世紀行將結束前人類文明社會中最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一、美國在科索沃戰爭中的意圖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科索沃問題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企圖運用軍事手段干涉科索沃問題,并以此來推進實施整個歐洲戰略。塞、阿兩族爆發流血沖突后,美國迅速做出反應,迫使南聯盟讓步并停止對阿族的武裝入侵。美國在科索沃問題上的立場是:“科索沃問題是一個國際問題,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聯盟的內政”,必要時,北約可以“動用武力解決危機”。按照北約各國的解釋是由于“它們對科索沃和平負有道義上的責任”[1],是“為了防止科索沃發生人道主義災難?!盵2]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轟炸南聯盟,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1.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科索沃戰爭是在美國精心策劃下進行的,充分暴露了美國試圖運用武力實現跨世紀霸權的野心。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就是利用其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來進一步發展鞏固其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以此來阻止另外一個超級大國的出現和反美聯盟的活動,構建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秩序。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其稱霸世界的野心不斷膨脹。美國在1998年出臺的《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認為,在2015年之前,美國的綜合優勢將足以保證其領導世界[3]。但此后,俄國、中國和印度可能會成為美國稱霸計劃的制約因素;再加之美國同歐盟國家以及日本之間經濟競爭的加劇將會進一步導致其同盟關系的松弛。所以,為了維持美國在新時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美國欲通過科索沃戰爭來推進其全球戰略。在此過程中,美國力圖通過北約新戰略的出臺和實施來改變北約的性質、行為方式和活動范圍,使北約成為美國推行全球戰略的主要工具。美國發動對科索沃戰爭正是實施北約新戰略的一次重要預演,也是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又一表現。
美國以科索沃的人權問題為借口,進行武力干涉,伙同北約盟友發動飛機31 000架次,扔下炸彈和導彈20 000枚,對一個軍事上只屬于三流的國家進行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4]。美國暫時得手無疑強化了其控制亞歐大陸、最終實現其稱霸全球的戰略目標。
2.美國在科索沃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全球石油資源。北美和西歐是石油資源消耗最多的地區,石油對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從全球的石油資源分布來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俄羅斯控制的地區石油資源儲存豐富,美國及其北約國家要控制這些地區的石油資源,尤其是中亞地區的石油,能否控制科索沃是關鍵。
科索沃雖為彈丸之地,國內石油匱乏,但它直接關系到美國在中亞石油霸權地位的鞏固。因此,在科索沃問題上美國積極介入,其目的在于控制科索沃的石油通道,進一步將俄羅斯的勢力擠出巴爾干,在東方遏制俄羅斯從黑海進入地中海,保護美國在里海的石油利益,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向南加強北約南翼,控制海灣、北非等產油國,最終確保中東石油通道的穩定與安全。
在科索沃戰爭爆發前,美國就擔心其主導的里海石油“西線路線”通向歐洲市場的方案受到科索沃局勢的干擾,這條路線在馬其頓附近,離科索沃只有20公里,由于“西方國家投下了巨大的經濟賭注”[5],因此,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的投資安全與利益勢必會受到科索沃危機的影響,這對美國控制中亞的石油霸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科索沃戰爭就在干涉“人道主義危機”的口號下發生了。
縱觀科索沃戰爭的局勢,可以說,美國染指科索沃戰爭另有他圖,更重要的是加快了其對亞非油氣資源區域的滲透,鞏固了美國霸權體系下的中亞石油通道。因此,從動機上看,美國通過發動科索沃戰爭,實際上也是一場石油等資源的爭奪戰。
3.美國干涉科索沃問題的主要目的之一,還在于借此打擊南聯盟,削弱俄羅斯的勢力,為北約控制巴爾干并向里海和中亞地區的東擴打開通道。東歐劇變后,原東歐國家紛紛投入西方的懷抱,不僅全盤西化,還要求加入北約,然而南聯盟不僅保持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而且繼續同俄羅斯保持著傳統的密切關系,對北約東擴不予理睬。處于巴爾干半島腹地的南聯盟,是美國實施抑俄制歐計劃的地緣障礙,這無疑成為美國在歐洲首先要拔除的“眼中釘”[6]。北約轟炸南聯盟,就是迫使南聯盟就范,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摧毀俄羅斯在巴爾干的最后一個堡壘,為北約東擴和南下地中海掃清障礙。
4.美國深層次的意圖是想通過加強對歐洲的控制來架空聯合國,為其構筑美國領導、西方七國集團主宰的國際秩序奠定基礎。在今后很長一個時間段內,美國依然會將其戰略重點放在歐洲,因為北約對美國實現其全球戰略目標至關重要,歐洲無論是在經濟、軍事或者是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隨著美國霸權野心的進一步膨脹,美國已經不限于和蘇聯平分秋色了,而是想要控制整個歐洲,領導世界是其最終的目標。近些年來,美國在歐洲已經取得了部分成績,但是,歐洲復雜的國際形勢也是美國所無法全面操控的。為了維護美國在歐洲的霸權,借助北約之力實現在歐洲的進一步擴張,美國橫加干涉歐洲國際事務,這也正是導致歐洲局勢難以穩定的根本原因。科索沃戰爭的爆發和結果充分表明,北約已成為美歐之間的紐帶,美歐之間在政治和集體安全上已經重新確立了某種新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北約對科索沃戰爭行為的持續和擴大,充分暴露了美國的深層戰略意圖。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的《科索沃危機與美國的全球戰略》一文說:“美國要稱霸世界,靠兩個軍事聯盟:在歐洲是北約;在亞洲是日美安保條約。這兩個條約又是控制日本和歐洲的工具……美國急需一種新的‘冷戰陰云,造成歐洲的‘安全恐懼,使其不得不求助于美國軍事力量的‘保護傘??扑魑治C正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可謂用心良苦”[7]。果然,1999年4月在華盛頓北約首腦會議上,美國把北約變為控制歐洲和對北約防區外進行軍事干涉工具的目標得到了進一步證實。
二、美國戰略意圖的部分實現
聯合國安理會關于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決議為北約控制科索沃和巴爾干打開了大門,但美國的戰略意圖在科索沃戰爭后并未完全實現。
1.美國意欲擠壓俄羅斯在巴爾干戰略空間的目標只實現了一部分。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行動惹怒了俄羅斯,俄美兩國的關系一度降至冷戰以來的冰點。南聯盟對美國的抵抗以及歐美之間的分歧與矛盾給俄羅斯在相關問題上發揮作用提供了機遇。經過與俄羅斯和解產生的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和平協議,使俄羅斯保住了在巴爾干地區的政治存在和軍事影響力。美俄之間的斗爭時急時緩,俄羅斯在整體實力上還是稍遜于美國,因此在相關問題上不得不適當做出妥協,但又不斷地反擊來自西方的擠壓。即便是美俄之間的關系在戰后有緩和的跡象,但從長遠的視角來看,二者之間的斗爭還將持續進行下去。
2.美歐同盟關系在科索沃危機之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科索沃戰爭的災難使歐洲反受其害,數量巨大的難民以及巴爾干地區被重新點燃的民族仇恨不僅嚴重影響到了歐洲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對歐洲政局的穩定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戰后,歐洲的政客們開始重新反思和美國結成軍事同盟的嚴重后果,在1999年6月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上,歐洲的主要大國決定在集體安全和防務上要加強合作,并積極爭取掌握巴爾干重建的主導權,以此來抗衡美國對歐洲國家的操縱,顯示歐洲的集體力量。
科索沃戰爭在20世紀末世界政治格局轉型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場戰爭雖然最后在聯合國的調解下結束,但巴爾干地區卻依舊政局動蕩。美國意欲通過搞垮南聯盟來控制巴爾干,并在該地區樹立科索沃式干預的樣本。美國在科索沃問題上武力相向,打壓南聯盟的一系列措施,對于激化科索沃阿族極端分子的分裂活動起到了催化的作用,這無疑嚴重威脅到了南聯盟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歷經此次戰爭,美國在利用北約推進歐洲地區的整合和發展、實現其世界霸權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與此同時,美國在世界其他地區依然積極地開展活動,將戰略重點放在歐洲,把亞太和中東地區作為兩大側翼,一體兩翼,共同構筑起由美國居于主導地位的全球安全體系。顯然可見,美國與西方國家聯盟戰略的建立和實施對冷戰后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在冷戰后國際政治格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美國意欲建立理想中單極世界的美夢是難以實現的,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并不希望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支配力量。因此,多極化必將會成為主流,這是美國無法阻擋的。
參考文獻:
[1]殷雄.劍與血——北約東擴的背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188.
[2]邱恩田.北約:從冷戰到熱戰[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25.
[3]韓衛東,韓耀東.美國新世紀霸權戰略與中國國家安全[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2):54.
[4]錢文榮.人道主義干預與國家主權——科索沃戰爭的教訓[J].和平與發展,2000(3):5-6.
[5]徐小杰.新時期的油氣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1998:28-29.
[6]郝承敦.從冷戰到冷和——當代國際關系演變與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213.
[7]劉山.從科索沃看國際形勢[J].世界知識,1999(14):18.